作者:彭昭(智次方创始人、云和资本联合创始合伙人),物联网智库 原创
11月20日,2025中国AIoT产业年会暨万物智联2.0前瞻洞察大典圆满落幕,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观众到场参与,大会线上10+平台累计60万+观众观看了本次大会直播。
智次方·物联网智库创始人彭昭在本次大会上带来了主题演讲——《从万物智联到AIoT 2.0,2024年AIoT产业梳理及前沿洞察》,以下为演讲全文:
亲爱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2025年AIoT的发展趋势。
大家还记得物联网是什么时候最为广泛的进入我们视野的吗?
2009年。那一年8月,时任温总理提出“感知中国”,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到2024年,正好是15年,也就是物联网走过了3个五年。
2025年,我们物联网人即将迈向第4个新的5年,而且物联网已经和人工智能深度结合,因此我今天想分享2025年AIoT的5个趋势。
我们切身感受到,AIoT已经从一个新鲜概念,迅速成长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正在深刻重塑我们的产业格局和生活方式。
2024年接近尾声,纵观这一年,整个AIoT的产业发展可以概括为“稳中有进”。虽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转折性大事件,但政策、技术、应用各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实质性进展:
2024年1月,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2024年1月,Wi-Fi联盟正式开启Wi-Fi 7设备认证
2024年6月,5G R18标准冻结,5G-A时代正式来临
2024年7月,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企业IoT设备投入可以抵税
2024年9月,工信部、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
2024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的通知》推动“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
2024年9月,蓝牙技术联盟(SIG)正式发布了蓝牙6.0版本
2024年11月,全球6G发展大会结论,6G技术的发展已从单纯技术研究阶段迈向标准化研究阶段
从整体发展脉络来看,物联网扛住了经济周期的困扰。
先看全球的数据,从这张全球物联网连接数量预测图可以看出,未来几年全球物联网市场仍将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
具体来看,过去十年间,物联网连接数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从连接类型来看,蜂窝5G物联网增长最快,年复合增速超过100%。LPWA增速在过去几年也达到35%,这反映出在多种连接技术共同推动下,未来物联网连接数将呈现多元化、立体化发展格局。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截至2024年7月,全球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已达到25.47亿,占移动网络终端连接数的59%。
在这几年时间里,AIoT产业链各个环节,潜移默化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物联网是个长期的赛道,容量很大。我们看到了明显的企业上市的层次和节奏。
这里仅显示2022年之后的企业上市信息,在芯片、模组、传感器领域,云里物里、移芯通信、泰凌微、歌尔微电子等一批企业成功IPO或者启动上市。
在物联网模组企业的成功加持下,企业上市的节奏开始向平台蔓延。在AIoT平台领域,涂鸦智能、萤石网络、特斯联、卡奥斯等头部企业也跃跃欲试并纷纷登陆资本市场。
然后物联网叠加了AI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上市的节奏向应用端推进。在AIoT垂直行业应用方面,海康威视机器人、黑芝麻、地平线、慧瀚股份等明星企业同样亮相资本市场,折射出资本对于AIoT企业成长和行业前景的高度认可。
我们会发现AIoT产业发展的整体走势有迹可循,从设备连接的红利,到数据智能的红利,再到体验服务的红利,非常有层次感和轮动的节奏。
现在中国模组企业在全球排名中已然极为亮眼,我们可以期待,AIoT平台、应用和服务型企业,也将在全球市场中强势涌现。
由这些企业构筑的基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AIoT市场,产业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纵观我国AIoT的发展历程,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五个阶段:
2009至2015年是产业早期,这一阶段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底层技术逐步成熟,但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
2016至2020年进入产业蓄力期,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并开始与物联网加速融合;
2021至2025年则迎来了产业增长期,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也开始广泛应用于AIoT各个领域,推动产业进一步走向成熟。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生态的日趋完善,2026至2030年AIoT有望进入高速增长期,届时各细分市场将充分互联互通,企业生态彻底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正在经历一系列的新趋势。
第一个趋势,从AIoT 1.0到万物智联AIoT 2.0,AIoT的技术架构和价值创造逻辑发生了深刻变革。
工信部在2024年9月发布《关于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的通知》,政策文件提出2027年移动物联网终端连接数力争突破36亿,其中4G/5G物联网终端连接数占比达到95%的目标。
同样在2024年9月,工信部、中央网信办、财政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
这些政策文件,为物联网作为新型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迈向“万物智联”正式定调。
在AIoT 1.0时代,通信、感知、智能三大要素相互支撑,物联网主要聚焦于设备的连接,人工智能则利用来自物联网的数据对算法模型进行训练。
而到了AIoT 2.0时代,通信、感知、智能、价值四大要素开始深度融合,AIoT成为“通感智值一体化”的有机整体。在这个阶段,AI成为AIoT厂商的原生能力,融入端到云的全链条产品和服务中,开启了智能化和价值化的全新篇章。
我们已经跨越了AIoT 1.0侧重于互联互通的阶段,迈入了AIoT 2.0侧重于智能化和价值化的阶段。
在AIoT 1.0阶段,“端-边-管-云-用”的模式是业界主导的模式。在AIoT 2.0阶段,“通感智值一体化”不仅意味着产业的重构,更将成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动力。它将进一步释放AIoT 2.0的智能化和价值化潜力,推动产业进入主流设备具备智能、并且高效升值的新阶段。
“通感智值一体化”,即通信、感知、智能和价值的一体化。前三个,即通信、感知和智能,构成生产力,而价值则反映生产关系。
这种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络的转变,不仅使系统的技术架构发生了变化,也必然导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出现巨大的变革。
通过推进万物智联AIoT 2.0,在未来十年,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也就是保持领先优势,打造全球最大规模的物联网市场。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物联网产品服务生产国和消费国,基本占据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
当然,国内物联网连接、模组和服务的竞争非常激烈,单价相对海外偏低,因此用金额为单位来统计,中国的市场规模可能会被低估,但是即便被低估,这仍然不影响中国是最大市场。
未来十年,我们仍将会扩大这一领先优势。
第二个趋势,通信技术的多样化发展,NB-IoT、Cat.1、5G RedCap等一系列新技术,正在构建起覆盖各类场景的移动物联网体系。
工信部提出2027年目标:移动物联网连接数突破36亿,4G/5G终端占比达95%,这其中的关键是RedCap要突破,但是市场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这种分歧表现在企业对于RedCap的看法,也表现在研究机构对RedCap发展的预测。
Omdia对5G技术的研究预测显示,5G RedCap将以66%的年复合增长率激增,到2030年将达到9.6亿连接。ABI Research研究报告显示,到2029年5G RedCap模组出货量为8000万。相对Omdia预测的2030年9.6亿,ABI Research结论与之相差10倍以上。
不知道各位朋友对RedCap持有怎样的看法?
有分歧的地方往往蕴藏机会,从目前商用情况来看,中国市场是推动RedCap产业发展最强劲的力量,要达到2030年预期的10亿连接,在剩余5年的时间内,需要做出很多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
当前我们处于第一阶段。第一阶段的时间段到2025年底为止,正好和《关于推进5G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通知》政策文件中所涵盖的时间段基本吻合,最终的目标也和文件的目标一致。到2025年,5G RedCap产业综合能力显著提升,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融合应用规模上量,安全能力同步增强。
RedCap在这一阶段需要找到专门的场景来“破局”,那么5G原生应用就是破局的重点。所谓5G原生应用,就是必须用5G才能实现的应用,4G相关技术无法满足需求,这种情况下RedCap落地更容易落地。
RedCap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业界高度关注的领域:5G专网。目前大量厂商入局,提供5G专网产品和解决方案,也实现了一定规模的部署落地,但是也面对了很大的挑战。
根据IoT Analytics的跟踪数据,由于5G基础设施部署就绪和5G物联网应用需求的增长,预计从2024年到2030年期间,5G物联网连接的数量将以59%的复合增速增长,到2030年底将达到超过8亿连接。
2023年底,基于5G专网的物联网连接数为128万,占5G物联网整体连接数的比例为5%,平均每个专网中的物联网设备连接数仅数十个。**
一张专网投资金额较高,若只有数十个设备连接,远远不能发挥出5G网络的优势。大力提升5G专网环境下的物联网连接规模是5G专网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没有物的连接,真正的数字化、智能化场景不可能实现。这是我们需要突破的挑战。
不过根据预测,5G专网的物联网增速更快,预计从2024年到2030年,基于5G专网的物联网连接数将以65.4%的复合增速增长,届时将占全球5G物联网连接数的比例攀升至13%,连接总数为1.07亿。
随着多样化的移动物联网技术体系日臻完善,无源物联、卫星物联等崭新领域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Berg Insight发布了关于卫星物联网的最新研究报告,报告数据显示,全球卫星物联网用户数在2023年超过510万,预计到2028年将飙升至2670万,复合年增长率为39.2%。
第三个趋势,通信和感知正在加速融合,构建起多元化、全覆盖的智能基础设施。智能传感器就像人的眼睛、耳朵、皮肤,是人工智能的重要感知来源。
通信和感知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我们现在的通信,都是基于无线电磁波进行通信。而雷达的基本原理,也是基于无线电磁波。发射无线电磁波信号,碰到物体,信号会反射。通过三角测量和综合计算,可以得到物体的距离和位置信息。通过单位时间差的持续探测,可以得到物体的速度信息。
虽然基站是为“通信”而生的专门设备,雷达则是专为“感知”而存在的,在表面上看起来迥然相异,但其实底层逻辑是相通的。因此通信和感知正在深层的进行融合,由此软件、硬件和信息也可以更加顺畅的交互。
传感器作为获取物理世界信息的重要入口,如同人体的五官一样不可或缺。智能传感器相关的技术也已经走在高端器件领域的前沿,无论是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5G通信、航天航空还是生命健康领域,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例如,一辆汽车装备了超过100种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通过车载电脑的处理,帮助驾驶员作出判断,提高驾驶安全性。进一步,无人驾驶汽车主要依靠传感器实时获取道路信息,并通过智能分析迅速做出反应。
此外,城市的高楼大厦、桥梁、隧道等重要建筑,也依赖于视频、温度、压力和烟雾等传感器来实时监控安全状况。未来,人类的感官能力甚至可以通过传感器得到增强,构建起更加高效的智能化系统。
以前有个电影叫《霹雳贝贝》,大家有没有印象?公交车行驶途中,贝贝用手控制着红绿灯,一路畅通无阻。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具有霹雳贝贝的超能力,能够提前通过自动导航看到红灯什么时候变绿,还能够看到公交车什么时候到站,不用提前出门在车站等很久了。
未来智能传感器将朝着集成化、微型化、低功耗化的方向加速演进,并与边缘AI形成更加紧密的融合,推动人工智能模型不断迭代升级。
比如一些公司正在开发具备人工智能功能的传感器芯片,这些芯片将为电视、智能扬声器和智能家居设备带来新的感知能力,这些设备将能够感知周围人员的存在,用户也可通过手势控制设备。
第四个趋势,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生成式AI在AIoT领域也大有可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有本非常经典的著作《思考,快与慢》,详细探讨了人类思维的两种模式: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系统1 就像边缘智能,是快速、直觉且无意识的思考模式。它依赖于直觉和情绪,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几乎不需要耗费脑力;系统2 就像云端智能,是较慢、需要主动控制且有意识的思考模式。
这两种模式相辅相成,在AIoT场景中,我们更为看重的是边缘智能。根据研究机构的预测,边缘计算芯片的快速发展,以每年超60%的增速,向着更高能效比、更强算力、更低成本进发,为端侧设备装上智能大脑创造了条件。
据测算,未来七年内配备神经网络处理单元NPU的模块数量将达到目前的31倍,这将催生大量创新应用的涌现。
2030年人工智能嵌入式蜂窝模块将占物联网模组总出货量的25%。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人工智能技术,也将进一步拓展物联网的应用边界,让20%的AIoT场景获得语音交互能力。
什么是AI嵌入式蜂窝模组?它是指一种将人工智能算法和蜂窝网络通信技术融合在一起的单元,以实现设备之间的智能交互和数据分析。又可进行细分:
基础型蜂窝模组:这类模组仅内置基带或芯片组,主要为联网设备提供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连接。
AI嵌入式蜂窝模组:可细分为智能模组(具备AI能力的模组)和AI使能型模组,后者按照AI能力的高低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普通AI模组和高级AI模组。
在这其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一个确定的趋势:AI正在朝向小型化、低成本的方向迈进。这里还要提到一种技术:微型机器学习TinyML。
TinyML位于机器学习和嵌入式系统的交汇处。它是ML算法在小型低功耗设备上的应用,可提供强大的AI功能,例如低延迟决策、能源效率、数据隐私以及降低网络边缘的带宽成本。
随着边缘智能、微型机器学习的发展,种种迹象表明,生成式AI将从内容生成,向服务生成、全栈式生成升级。
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让家里的扫地机器人根据我们的喜好,智能规划最佳清扫路径;可以让智能音箱根据环境语境,自动生成最贴心的语音助理…未来,我们身边或许会出现越来越多形态各异的小小“数字生命”,它们智能、善解人意,甚至拥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放眼未来,AI将无处不在,服务将无所不能。
在这当中,要提到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机会。在业界看来,大部分物联网专注于数据交付,需要语音功能的场景似乎被忽略,然而,这一领域在不断增长,而且正在形成一定的市场份额,价值不断提升。
物联网市场研究机构Transforma Insights跟踪数据显示,到2033年,约有五分之一的物联网设备有原生的语音需求,这一领域有14亿连接,800亿美元收入,约占所有物联网连接收入的22%。
最后,我想谈谈AIoT产业的价值变现之路。
实现商业闭环,是每一个AIoT企业的“超级英雄梦”。随着Web3和去中心化基础设施网络DePIN的兴起,正在为这一梦想铺就新的道路。DePIN生态打通了云边端的资源,催生出价值驱动的经济模型,让数据变现不再是“空中楼阁”。
除了在技术创新上持续突破,中国企业在AIoT全球化的进程中也迈出了坚实步伐。随着国内数字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AIoT企业开始将触角延伸到海外,寻求更广阔的价值创造空间。在这个过程中,DePIN正在成为AIoT出海的新范式。
DePIN是一个基于去中心化原则构建的物理基础设施网络,旨在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对于计算、存储、能源、通信频谱等基础资源的共享调度和治理,并利用代币经济模型激励多方参与,构建AIoT全球生态。可以说,DePIN让AIoT的数据要素实现了自由流动,让价值创造回归到市场和个体,是推动我国数字经济走向更高阶、更开放格局的重要突破。
2023年,我们联合DePIN生态合作伙伴发起了DePIN香港倡议,并且在今年持续推进DePIN在大湾区、新加坡等地的项目孵化和产业培育,旨在与DePIN生态的项目、建设者、投研机构、设备商共同推动DePIN生态发展。
我们看到了软件和硬件的融合、通信和感知的融合、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也将看到原子和比特的深度融合,物理世界变得可以编程、人类工作流程得以全面建模,人们获取商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不断逼近于零。可以说,AIoT不仅重构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更升华了我们的生产关系,让数字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
AIoT产业发展到今天,我们参与的游戏,已经从简单的技术和连接维度,升华到了生态构建和价值创造的维度,让我们持续迭代,一起进化。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