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毫无疑问是当前最诱人的蛋糕。当前,国内无人机注册量已超126万架,近3年年均增长率36.1%,飞行时长超2300万小时/年,近3年年均增长率8.2%,随着应用的进一步爆发,后续低空将成为非常繁忙的空间。觊觎这块蛋糕的大有人在——从上游的原材料提供、零部件制造,到中游的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保障与综合服务,到下游的各种综合解决方案、产业融合方案,无数企业都在摩拳擦掌,试图在这片新蓝海中大展拳脚。
运营商企业也在积极参与、积极布局、积极投入,那运营商的优势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连接。要想富先修路,网络,这是低空经济需要的最基础的能力,也是运营商最擅长的领域。当然,运营商肯定不是傻乎乎地只想提供连接,当管道商,运营商的打算是:基于“网络”这张入场券,逐步切入到ICT集成和应用能力,将近几年在数字经济领域中沉淀的集成经验,复制到低空领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和更好的体验。但,无论如何,提供网络连接服务,这就是运营商进入低空经济的入门券。
那运营商有没有可能失去这张入门券呢?
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国内低空空域缺乏统一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无法对低空空域进行全天候的“感知”。而建设一张低空通信与感知于一体的数字低空基础设施网络是发展低空经济和打造可运营空域的前提条件,势在必行!而当前,构建低空通感一体网络主要有两种部署方式可供选择:方案1,基于现有运营商的公网系统;方案2,建设针对低空的专用网络。
先来看方案1——方案1最大的优势就是经济优势,而且改造建设周期短,毕竟运营商已经建成了全程全网的公共网络,甚至当前已经支持了一定规模的低空经济活动。
但是方案1有明显的劣势:
其一,现有的地面公共网络主要是为地面用户服务而设计的。因此,其基站布局和天线方向主要关注于水平覆盖,这导致它无法完全满足低空飞行器对垂直覆盖的需求,进而影响了低空通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其二,地面网络的密集小区部署在低空高速飞行的场景下,会导致频繁的网络切换。这不仅增加了通信中断和干扰的风险,也使得难以确保飞行控制所需的低时延和高可靠性。
其三,地面公共网络的系统资源主要集中在下行链路,这使得它难以同时满足低空无人机视频回传、感知数据上传等场景对上行链路的高需求。同样,它也无法同时满足低空飞行对高精度感知和稳定通信的资源要求。
其四,如果调用地面公共网络的资源去保障低空经济,随着低空业务规模的壮大,必然会影响到地面覆盖,包括正常用户的使用体验等。鉴于低空业务需求和地面业务需求的巨大差异,如果通过改造公网来满足低空场景的需求,将需要根据低空业务的特点重新部署基站并优化参数。这实际上相当于构建了一个新的专用网络,因此,初期对公网改造的投资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浪费。综上,方案1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再来看方案2——相比之下,方案2的专频专网在满足低空经济蓬勃需求时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一是在规划阶段,专频专网能够专门针对航线和起降场的通信与感知需求进行优化。通过精心选择的站点位置和天线方向,它实现了网络的高效组网,确保了覆盖的全面性和精准性。
二是专频专网是专为低空环境设计的,使得它能够有效地解决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通信盲区问题。通过避免通信中断和减少干扰,专频专网为低空飞行提供了更加稳定、可靠的通信环境。
三是专频专网充分考虑了无人飞行器对上行带宽的高需求。系统能够有针对性地分配更多的网络资源,从而确保飞行业务在通信方面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这种针对性的资源分配方式,使得专频专网在支持低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力。
此外,专频专网还通过选取合适的频段和利用丰富的带宽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感知精度和通信可靠性的要求。这种技术上的优势,使得专频专网在支持低空飞行器的精准感知和稳定通信方面表现出色。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专频专网凭借其在覆盖、稳定性、资源分配和感知精度等方面的优势,可能将成为低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最佳选择。
那专频专网的建设主体一定是运营商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深圳市福田区政数局、福保街道联合深智城集团智城通信公司、普宙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完成基于1.4GHz无线宽带专网的低空无人机试飞,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功试点打造全国首张1.4GHz低空经济通信专网。出于投资规模、投资收益、建设工期等因素的考虑,在短时间内建设一张面向广域场景的专网难度很大,以运营商这般财雄势大,也很难办到,毕竟当前环境下,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那怎么办?一个折衷的方法就是:面向广域场景,使用现有的公共网络(现网也不能用5G,可能会用4G,因为5G是主力地面网),而对于一些热点区域,例如重点项目标杆示范区,可以选择建一张专网以实现更多的新技术、更高的容量和更高的性能。上面提及的案例中,就是采用这种模式,广域场景下使用运营商的公网,而热点场景下,则自行建设专频专网。
有分析师认为,如果这种模式成为主流,运营商将会被边缘化,如果只是提供“过路式”的公网连接服务,运营商是很难切入到低空经济的核心环节的。对此,我的观点是,运营商需要在标准统一、全程全网支撑和安全管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终端可管可控
确保终端的可管可控是实现低空经济有序运行的基础。无人机作为低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信网联能力至关重要。通过为无人机集成支持广域覆盖的公众通信网络模组、专用SIM卡和SDK,不仅能在远距离和复杂场景下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实现平台的便捷接入,还能通过“四码合一”等机制确保飞行设备的唯一识别,从而有效管理无人机。这种通信网联能力进一步支持了飞控、视频传输、智能识别等多种应用,为低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构建天地一体的通信网络
有了终端的可控性,接下来是构建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的全面通信网络。这包括充分利用现有地面网络进行技术优化,确保120米以下空间的连续可靠通信;在120-600米空间范围内,按需新建低空网,通过创新技术如鱼鳞新型组网、多维干扰控制等降低建网成本并提升服务质量;对于更高空域的覆盖需求,则灵活应用卫星网络,形成空天地一体的立体覆盖网络。同时,结合不同业务需求,提供窄带、宽带、低时延等多样化的通信服务,以满足低空经济的多元化需求。
安全高效管控
安全是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运营商需加强对低空飞行器的精准感知能力,这包括对小型飞行器如鸽子的识别,以确保低空空间的安全使用。比如,中国移动提出的“四驱两翼”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体系,正是一个集终端、网络、平台、安全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其中,终端层构建全链多元产品矩阵,网络层实现广域可靠通信和多维立体感知,平台层提供安全高效的低空服务,而安全层则构建了全域多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为低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以上三点参考自移动研究院相关公开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