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佳艺
在马斯克所谓「载入史册」的一天,特斯拉上演了一场概念秀。万众瞩目下,行业得以窥见其 Robotaxi 的全貌:双人座,无方向盘,无后视镜,无刹车踏板,蝶翼式车门,外观极具未来感。
但这种强大冲击感也结束的很快。
因为马斯克在短短 12 分钟的发言中,包含对城市未来的畅想,但缺失了诸多技术细节。
所有人都无法从这种模糊性表述中,看到一条清晰、合理的商业化落地路径。
但对于所有 Robotaxi 玩家而言,特斯拉的加入已经是提振行业信心的有效助力。
小马智行创始人彭军立刻发文称,「很高兴看到特斯拉这样的企业加入,这对行业来说是好事。」
至少,大众又掀起了一轮对 Robotaxi 的讨论热潮。
关于概念产品,关于商业落地,关于重塑生活方式。
所以冷静审视整个 Robotaxi 的发展局面会发现,现在似乎仍处于黎明前的破晓阶段。
Momenta 创始人曹旭东,以及滴滴自动驾驶前 COO 孟醒都认为,Robotaxi 距离「ChatGPT」时刻,还很遥远。
一个定义标志为,Robotaxi 车队数量达到一万台。
现在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做到。
这也意味着,Robotaxi 乾坤未定,现在留在牌桌上的企业,都有可能成为第一匹黑马。
01Robotaxi 浮沉史,三类企业打擂台
在有关自动驾驶的漫长叙事中,Robotaxi 早已不是一个新鲜概念,更不乏一众拥趸者。
在资本曾经的语境内,这个概念意味着自动驾驶最具吸引力的想象空间。
但几轮浮沉下来,Robotaxi 的市场前景就被强行推翻:
硅谷自动驾驶五大家族,除 Waymo、Cruise 外,其余 3 家 Zoox、Argo AI、Aurora 命途多舛;
美国两大网约车企业 Uber、Lyft 先后结束了 Robotaxi 自研业务;
国内部分初始玩家 Momenta、元戎启行中途换道,瞄准了 L2 级赛场。
对于大多 Robotaxi 玩家而言,无止境的烧钱模式与看不到希望的商业化,是插在企业命门上的两把利剑,不断传来刺痛。
这使得玩家们从相同起点走向不同命运,或倒闭,或放弃,或换道求生。
现在,新旧交替下,留在牌桌上的企业已经屈指可数,它们被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车企。比如特斯拉、Cruise(通用)、Motional(现代)、小鹏。
四家车企又可以衍生出两条内生逻辑。
第一条是像特斯拉、小鹏一样,自身扮演技术驱动角色,支撑起 Robotaxi 的概念落地。
特斯拉坚持无激光雷达,纯视觉路线的 FSD,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目前已经交出了第一版「无任何控制装置」的前卫作品;
晚入局的小鹏暂未公布技术路径,但小鹏强调将在 Robotaxi 场景的行泊车能力、定制车内外场景、强化安全冗余方面聚焦,产品于 2026 年推向市场。
第二条则是如通用、现代一般,选择以收购/出资成立子公司形式,诞生了 Cruise、Motional,投身 Robotaxi 业务开发与测试。
Cruise 早期是一家自动驾驶初创企业,在 2016 年被通用收购,获得丰厚资金支持,在 Robotaxi 业务上驶入快车道,成为与 Waymo 并驾齐驱的明星企业。
好景不长,次年,Cruise 就因重大安全事故陷入停运困境,直到今年 5 月,才在休斯顿等城市的小范围区域内实行有安全员运营。
另一家企业 Motional,由现代与安波福联合创立,事实上,Motional 自动驾驶技术底色,来源于安波福,其早期收购了两家自动驾驶初创企业(nutonomy 和 ottomatika)。
现代加入进来后,Motional 在 Robotaxi 车辆的安全系数保障上有所提高,2021 年推出的 Ioniq 5 车型,能实现安全员下车。
截至最新数据,Motional 累计接单超过 13 万次,但很遗憾,这些都基于免费服务,Motional 仍在等待一个商业化契机。
二是互联网企业,以 Waymo、百度 Apollo、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为代表。
Waymo 与百度 Apollo 在 Robotaxi 这件事上都拥有十年资历,双方在不同的阵营开疆扩土。
前者已在美国旧金山、洛杉矶、凤凰城提供 Robotaxi 收费运营服务,截至去年年底,车队数量扩充至 700 辆,累计行驶里程达到 713 万英里(约 1149 万公里);
后者则把运营范围扩充至国内武汉、北京、上海、广州等 12 座城市,累计行驶里程超 1 亿公里,据分析师称,目前萝卜快跑在武汉投放了约 700 台车,其中 500 台用于载客运营。
另外,在特斯拉发布会前夕,百度 Apollo 释放了进驻海外市场的信号,目标市场集中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及中东地区。
同样受到特斯拉刺激的还有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这两家企业的 Robotaxi 已经在北京、广州等城市部分区域内开展运营,并在近期更新了动态。
小马智行宣布与高德达成合作,这意味着,用户在广州地区,可以直接通过高德 APP 打到小马智行的 Robotaxi;
文远知行则发布了新一代量产 Robotaxi 车型——GXR,一台无副驾驶位,能容纳 4-5 人座的小巴车型,满足商务出行、家庭聚会出行等需求。
最后一类角色来自出行平台,典型如滴滴、如祺出行。
滴滴已不算是自动驾驶的新人,其自动驾驶业务于 2016 年就率先开场,其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企业沃芽科技,开始独立运作和发展自动驾驶项目。
在 Robotaxi 的构想上,滴滴有着与特斯拉一致的赛博审美。在 2023 年推出的概念车 Neuron 中,取消了驾驶位,解放乘坐空间。
近两年,滴滴找到了广汽埃安充当队友,共同开发的 Robotaxi 车型,基于广汽埃安 AEP3.0 高端纯电专属平台打造,计划于 2025 年实现量产。
而如祺出行于今年 7 月顺利拿下「Robotaxi 第一股」的头衔,这源于其擅长把特点转化为优势。
2022 年,如祺出行推出了全球首个开放式 Robotaxi 运营科技平台,成为第一家把有人驾驶和 Robotaxi 混合运营的出行企业。
这构成了一条突破 Robotaxi 起步难、起步慢的捷径。
如祺出行把这点形成主要论据写进招股书:
截至 2023 年底,Robotaxi 已经实现了运营累计 20080 小时、覆盖 545 个站点,平台 Robotaxi 车队数量在国内网约车企业中排名第一。
现在,如祺出行也是目前 Robtoaxi 服务唯一进驻南沙、前海、横琴三大粤港澳合作平台的出行企业。
02 特斯拉不一定最有胜算
如果把所有 Robotaxi 玩家的动态综合评估,2026 年一定是个关键节点。
按照百度口径,2026 年之前,萝卜快跑的车队规模将扩充至 2 万台,并实现全面盈利。而在特斯拉的规划内,2026 年 Robotaxi 进入量产阶段,FSD 已足够支撑起 L4 自动驾驶。
同一年,还有小鹏正式发布 Robotaxi 产品,曹操出行正式开放定制化 Robotaxi 车型,小马智行实现单一城市千台 Robotaxi 的落地运营……
而现在距离这个精彩时刻,剩下两年的不确定性。
我们试图从当前玩家的游戏筹码中,锁定少数者,他们将承担领先者或潜力者角色。
毫无疑问,国内的萝卜快跑、如祺出行赫然在内。
这两家企业,也恰好对应两条破局逻辑。
一条是从内发力。
萝卜快跑集成了百度于自动驾驶领域十余年的技术结晶,从第一代无人车试验,到现在第六代无人车进入量产,中间启动了多次技术飞轮的开关。
有消息称,百度即将发布 Apollo 自动驾驶开放平台 10.0,搭载自研自动驾驶大模型 ADFM,这也是全球首个支持 L4 级自动驾驶的大模型,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超长尾场景检测能力,应对占道施工、不规则障碍物等复杂场景。
另一条是向外借力。
出行平台的「内功」在于,搭建广泛而密集的出行服务网络。
这对于 Robotaxi 早期投放落地是极其必要的。
车队、用户恰好构建了对等的双边经济模式,即车队数量需要与用户数量相匹配,否则造成两种后果,车太多,资源冗余;车太少,用户等待过长体验不佳。
而出行平台天然地充当嫁接桥梁,平衡其中微妙的供需关系。
如祺出行作为华南地区出行平台的头部玩家,很好地把平台优势放大,与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形成合作关系绑定。
-
- 一方面,将其 Robotaxi 车队接入如祺打车平台,给 L4 自动驾驶落地按下加速键;另一方面,通过两家企业的技术注入,保障 Robotaxi 的安全纬度。
这意味着,如祺出行可以集合这种「外力」,在 Robotaxi 领域率先闯过「一万台」规模大关,实现弯道超车。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Waymo、特斯拉也是绕不开的强劲对手。
尽管 Waymo 的车队扩张进程在近两年陷入停滞,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家企业的元老级身份,给其 Robotaxi 发展注入了一种「稳而坚定」的底色。
这让多数人在体验过 Waymo 的 Robotaxi 之后,都认为这是一个挑不出毛病的产品。
滴滴前自动驾驶 COO 孟醒于 2022 年带队在凤凰城调研 Waymo 四个月,得出的结论是,Waymo 在安全性、效率等乘车体验上,与 Uber 差别不大。
在测试中,团队曾试图通过遮盖激光雷达、中途打开车门的方式,给 Waymo 出各类难题,结果是,Waymo 可以自行处理 90% 的极端情况,剩下 10%,会由人工远程接管处理。
孟醒表示,Waymo 自带两套系统,客服系统与远程协助系统,一旦发生车辆自身无法处理的情况,会马上由人工对接,给用户提供有效解决方案,这在运营上是加分项。
另外值得一提的点是,Waymo 从未落下对前沿自动驾驶技术的探索,在 CVPR 2023 上,端到端技术研究同样出现在 Waymo 的分析视野中。
相比其它玩家的高调姿态,Waymo 似乎更偏好长期主义,尊重技术的发展规律,在 RoboTaxi 的兴衰周期中守住城池。
这点也可以投射到与 Cruise 的战略对比中。据悉,Cruise 去年在研发上的投入是 25 亿美金,而它需要用成果向母公司通用证明,这笔钱花得不亏。
显然,Cruise 在技术落地上有些激进,2023 年在加州开放全天候运营的一周内,就发生了多起剐蹭、半路「罢工」事故,导致交通堵塞等情况,这种在技术尚未成熟时就频繁推动运营节奏,并不明智。
因为一次事故对于 Robotaxi 企业而言,都是重大打击,它往往意味着前期研发心血与市场教育的功亏一篑。
最后值得细品的角色是特斯拉。
吊诡的是,特斯拉不缺对手,但它总能站稳领先位置。
尽管这次特斯拉的答案模糊不清,但资本和大众都没有批判其「自动驾驶重塑美好城市」的演讲主题。
因为特斯拉擅长「buy the rumor,sell the news」,即在谣言时期炒作买入,在新闻落地的时候卖出。
资本对马斯克「承诺过多,交付不足」的叙事框架见怪不怪,他们清楚,特斯拉尽管再跳票,再画饼,最后的确能把产品交付出来,所以他们也在等待「sell」的时机。
正如 SpaceX 用「筷子」夹住火箭(使用发射塔机械臂捕获回收一级火箭)的伟大创举一般,行业有理由相信,Robotaxi 量产交付,甚至出行成本每英里 0.2 美元,会真实地发生在未来某刻。
毕竟,特斯拉在 FSD 研发投入上,已真金白银的花费超 100 亿美元,包括兴建 DOJO 超算中心,提升算力等级,优化、迭代架构版本等系列动作。而特斯拉还拥有百万车队 24 小时收集真实数据,投喂给大模型。
这都为其触达 L4 自动驾驶落地创造了充分条件。
至于特斯拉尚未通过监管大关,目前行业一个合理猜测是,特斯拉会根据监管要求,加上刹车等制动装置作为量产版本进行投放,但至少,特斯拉已经通过一个高阈值版本,让行业看到了它的上限能力。
03金三角模式,指向获胜终局
一个热知识摆在眼前,Robotaxi 要谈落地,绕不开金三角模式的框架设定。
即,车企、出行平台、自动驾驶企业整合资源,各展所长,支撑起造车、运营、技术三大维度。这也刚好对应了现存的三种玩家类型。
原因也很简单。
Robotaxi 不止是一个技术的实现,而是一个产品的落地。
它需要强大的运营体系支撑起来。
蔚来创始人李斌曾对 Robotaxi 提出质疑,认为 Robotaxi 不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反倒会因为产能过剩导致交通紊乱。
这其实就指向了调度、运营、维护车辆的能力。
包括 Cruise 联合创始人 Kyle Vogt 曾在特斯拉发布会之前,写下 15 个关键点告知 Robotaxi 玩家,其中大部分都指向运营维度,比如:
远程操作员是否能够移动那些阻碍交通或紧急车辆的无人车?
是否有方法远程解锁汽车,并为需要移动被困车辆的第一响应者提供访问权限?
车辆是否会采取多样化的路线以避免造成交通拥堵?
如果无人驾驶但正在运行的车辆失去遥测数据并被困,会发生什么?
这不是一家技术企业能完全拿捏的大工程,至少现在的特斯拉,对任何一个问题都没有给出清晰答案。
与此同时,这种运营能力,指向了出行平台参与 Robotaxi 大战的必要性。它们在调度百万辆级车队,铺设出行网络,用户服务上已经积攒了大量经验与优势。
更重要的是,它们拥有广泛的用户资源。
现阶段,出行平台几轮大战后,基本把用户资源都瓜分干净,这意味着现阶段获取新用户的成本又上一层楼。
百度的萝卜快跑在武汉推行阶段,凭借的是烧钱换流量,这种模式显然不可持续。
毕竟,包括国内滴滴、国外 Uber 等头部平台,已经在争夺用户上耗费了十余年的时间与财力,这期间的成本,不比自动驾驶企业在研发领域投入的少。
所以,我们能够明显看到一些 Robotaxi 玩家动向,在积极拥抱「金三角模式」。
Waymo 与 Uber 在 2023 年 5 月达成多年协议,Waymo 将其凤凰城的 Robotaxi 车辆接入 Uber 的平台;
文远知行在今年 9 月同样宣布与 Uber 合作,在阿联酋启动 Robotaxi 运营;
小马智行选择与高德平台合作,同样接入 Robotaxi 运营车辆等。
当然,所谓的「金三角模式」,并不具备排他属性。即:
自动驾驶技术企业,可以将 Robotaxi 车辆接入多个出行平台,比如小马智行选择了如祺出行、高德等;而出行平台反过来,也可以选择与多家技术企业建立合作,比如 Uber 与 Waymo、Cruise 都建立合作关系。
这是一种双赢战略。
对于自动驾驶技术企业而言,选择出行平台意味着选择一条「开城」捷径,能快速推动 Robotaxi 在该城市场景的落地。
对于出行平台而言,与多家技术企业绑定,意味着能获取到丰富的 Robotaxi 车队资源,甚至通过「混合运营」方式快速触达用户。
后来的玩家已经看清了局势。
小鹏就很明确,自己专注 Robotaxi 产品本身,不会介入运营。
由此,尽管 Robotaxi 距离大规模落地还有一段周期,但金三角模式,已经被玩家们明确标识为取胜的注解。
而玩家们,也将继续在这条路径上任重道远,等待 Robotaxi 商业化的黎明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