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电动化的成功经验:对智能化发展的启示
    • 2024年智能驾驶元年:技术进展与市场布局
    • 政策推动与投资逻辑
    • 智能驾驶的前景与挑战
    • 结论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一文盘点2024年智驾技术进展、市场格局及未来展望

10/08 12:05
1956
阅读需 19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近年来,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深度转型,智能驾驶技术逐渐成为汽车行业创新的主要推动力。智能驾驶(Autonomous Driving)即通过传感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实现车辆在无人工干预下自动驾驶的能力。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传感器技术的成熟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的发展,智能驾驶正在从实验室逐步走向市场应用。根据中泰证券的研究报告,2024年将成为整车智能驾驶的元年,这一年智能驾驶技术的成熟与市场化应用标志着整个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转变不仅源于技术的进步,也得益于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全球范围内,各大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正加速布局智能驾驶领域,以期在这一新兴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

电动化的成功经验:对智能化发展的启示

1.1 电动化的发展路径

电动化是汽车行业的一场革命,特斯拉比亚迪等公司在推动电动化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斯拉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策略,成功将电动汽车从高端市场引入主流市场。特斯拉通过上海工厂的投产,将Model 3在国内的售价从40万元降至20万元左右。与此同时,比亚迪则通过开发刀片电池和DM-i混动技术,实现了高性能与低成本的结合,成功地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电动化浪潮的核心逻辑在于“技术进步+成本降低→产品有效性→市场放量”,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智能化发展。在电动化初期,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推动了电池成本的下降,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动汽车的性能和续航里程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接受度显著提高,最终推动了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普及。

1.2 智能化发展的逻辑

与电动化类似,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也遵循着“技术进步+成本降低→产品有效性→市场放量”的路径。智能驾驶的核心技术包括感知、决策、控制等模块,这些模块的协同作用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关键。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驾驶逐步从L2级别向L3及以上级别迈进。L3级别的智能驾驶技术允许车辆在特定条件下实现完全自主驾驶,而驾驶员只需在必要时接管车辆。这一技术的成熟将为智能驾驶的普及铺平道路。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单一的技术突破,还需要整个生态系统的支持,包括高精度地图、V2X(车联网通信技术以及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等。特别是随着端到端大模型的应用,智能驾驶的技术架构正在从传统的模块化方案逐步向一体化模型过渡,这一变化极大提升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决策精度。

2024年智能驾驶元年:技术进展与市场布局

2.1 智能驾驶技术的关键进展2024年作为智能驾驶元年,标志着智能驾驶技术从高端市场向主流市场的过渡。这一过渡的实现得益于以下几个关键技术进展:

2.1.1 端到端大模型的应用

智能驾驶技术的早期发展主要依赖于模块化架构,即将感知、预测、规划和控制等环节分开处理。虽然模块化架构在技术上较为成熟,但其局限性也逐渐显现。模块化方案中的感知模块通常依赖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例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这些传感器各有优缺点,通过融合可以提升感知的精度和可靠性。然而,模块化方案的缺点在于各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和处理存在一定的延迟和信息损耗,导致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表现不够理想。端到端大模型的引入改变了这一局面。端到端大模型通过大规模数据训练,能够直接从传感器数据中生成控制指令,避免了中间环节的延迟和误差累积。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还使得智能驾驶系统能够更好地模拟人类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从而大幅提升驾驶体验的自然性和舒适性。

模块化架构与端到端架构区别特斯拉在其FSD V12版本中采用了端到端大模型架构,通过大幅削减传统模块化方案中的手写代码,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反应速度和决策精度。与之相对比,传统的模块化系统虽然在特定场景下表现出色,但在面对复杂的城市交通环境时,往往会表现出决策迟钝或不稳定的问题。

2.1.2 轻量化传感器方案

硬件方面,智能驾驶技术的进步也同样显著。传感器是智能驾驶系统的“眼睛”,其性能直接影响系统的感知能力。早期的智能驾驶系统依赖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这种方法虽然在技术上较为先进,但传感器的高成本成为了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激光雷达作为其中的核心传感器之一,尽管其测距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但成本过高,难以推广至平价车型。特斯拉在2021年宣布采用纯视觉方案,逐步减少了对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等昂贵传感器的依赖。这一策略不仅降低了硬件成本,还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纯视觉方案依赖于高分辨率摄像头和强大的计算平台,通过先进的计算机视觉算法,系统可以实现对周围环境的高精度感知。华为、小鹏等公司也在积极推进轻量化传感器方案,通过减少传感器的数量和类型,实现智能驾驶技术的平价化。轻量化传感器方案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其可扩展性和维护成本的降低。与激光雷达等复杂传感器相比,摄像头的成本更低、安装更为简便,且在恶劣环境下的表现更加稳定。这些因素使得轻量化传感器方案成为未来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2.1.3 数据与算法的提升

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在于数据和算法的不断迭代。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智能驾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通过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和训练,智能驾驶系统可以不断优化其感知、决策和控制能力。数据在智能驾驶技术中的地位不可动摇,它不仅是算法训练的基础,也是实现系统性能持续提升的关键。特斯拉凭借其庞大的车队数据,成为了智能驾驶领域的领军者。通过车队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特斯拉能够快速迭代其算法,并在全球范围内推送更新。这种数据驱动的迭代模式,使得特斯拉在智能驾驶技术上保持了领先地位。其他厂商如理想、小鹏等也在加紧建设自己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通过数据驱动的算法迭代,不断提升智能驾驶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2.2 市场布局与整车厂商的策略

2.2.1 平价智驾车型的推出

2024年将成为智能驾驶技术从高端市场向主流市场普及的关键节点。这一年,多款平价智驾车型将进入市场,这些车型的定价将集中在20万元以下,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预期。小鹏G6、比亚迪的部分车型预计将在2024年实现量产,并将智能驾驶技术带入主流市场。这些平价车型的推出,不仅是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也是整车厂商市场策略的重要体现。平价智驾车型的推出标志着智能驾驶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早期,智能驾驶技术主要应用于高端车型,价格高昂,消费者群体相对有限。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越来越多的平价车型开始搭载智能驾驶系统,智能驾驶技术逐步从高端市场向大众市场渗透。通过这一策略,整车厂商不仅能够扩大市场份额,还可以通过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和用户反馈,进一步优化其智能驾驶系统。

2.2.2 整车厂商的技术布局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整车厂商逐步加大了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投入。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厂商在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上已形成了自己的技术路线。例如,蔚来和小鹏都在推进端到端大模型的应用,并计划在2024年全面推出无高精地图的城市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功能。华为则通过与多个整车厂商的合作,推动其ADS系统的广泛应用。各大整车厂商的战略布局,将在未来几年内决定市场的竞争格局。

各车企智驾规划特斯拉作为智能驾驶领域的领军者,其技术路线以数据驱动的全栈自研为核心,通过持续的OTA(Over-the-Air)更新,不断优化其FSD系统的性能。蔚来则通过引入高精地图和Lidar技术,打造其独特的NAD(NIO Autonomous Driving)系统,小鹏则在其XNGP(Xpeng Navigation Guided Pilot)系统中引入了轻量化的传感器方案,并计划在未来通过端到端大模型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华为则通过与长安、北汽等多家车企的合作,推动其ADS系统在中国市场的广泛应用。华为的技术路线侧重于通过软件定义汽车,打造开放的智能驾驶生态系统。这种开放策略不仅有助于华为迅速占领市场,还可以通过与不同车企的合作,不断完善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政策推动与投资逻辑

3.1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我国政府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2023年至2024年,工信部等多个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支持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政策文件,鼓励整车厂商加快L3及以上级别智能驾驶车型的商业化应用。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为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3年~2024年支持高阶智能驾驶政策例如,2023年11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智能驾驶车型在限定区域内进行上路测试和商业化应用。此类政策的推出,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政策基础。此外,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还受到全球各国政府的重视。各国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例如美国的《联邦自动驾驶汽车政策指南》。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推动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还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国际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3.2 智能化投资的新逻辑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市场的投资逻辑也在发生变化。在电动化时代,投资者更关注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如电池供应商和动力系统供应商。然而,在智能驾驶时代,智驾系统提供商将逐渐掌握市场的话语权,数据和算法成为竞争的核心要素。具有强大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的智驾系统提供商,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投资者应重点关注具备技术优势和市场前景的智驾系统提供商,以及在智能驾驶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技术供应商。例如,特斯拉、华为、小鹏等公司在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均有显著优势,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继续引领市场。此外,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智能交通系统、V2X通信技术、高精度地图服务等相关领域,将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推广而迎来快速发展。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些领域同样值得关注。

智能驾驶的前景与挑战

4.1 技术挑战与未来发展

尽管智能驾驶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现全面普及之前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算法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应对复杂的城市交通环境时,智能驾驶系统需要能够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和极端条件。其次,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智能驾驶系统的普及,如何保护用户数据免受非法侵害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4.1.1 算力与算法的挑战

智能驾驶系统的性能高度依赖于其算力与算法的优化。在端到端大模型的架构下,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特别是在进行大规模数据训练和实时决策时。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业界正在探索基于云计算边缘计算的混合架构,通过将计算任务分布在云端和本地设备之间,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计算效率。此外,算法的优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在处理长尾问题(即罕见但极端的情况)时表现不佳,而智能驾驶系统必须具备应对这些情况的能力。强化学习和生成对抗网络(GAN)等新型算法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展示出了潜力,但如何将这些算法应用到实际驾驶场景中,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4.1.2 数据隐私与网络安全

随着智能驾驶系统的普及,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智能驾驶系统依赖于大量的传感器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这些数据的收集、传输和存储都可能面临安全风险。如何保护用户数据的隐私,防止数据被非法获取和滥用,是当前智能驾驶技术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为此,业界正在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安全解决方案,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此外,V2X通信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如何确保车辆与外部设备之间通信的安全性,防止黑客攻击,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4.1.3 法规与标准化

智能驾驶技术的标准化和法律法规的完善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各国在智能驾驶技术的标准化方面进展不一,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技术的互通互认,将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在跨境自动驾驶车辆的应用场景中,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差异可能会导致技术应用的复杂性增加。为了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全球应用,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正在积极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标准化进程。例如,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在制定一系列针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国际标准,涵盖传感器性能、算法可靠性、通信安全等多个方面。这些标准的出台,将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全球应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4.2 市场前景与行业竞争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逐步成熟,未来的汽车市场将逐步从传统的内燃机时代过渡到智能化、电动化并行的新阶段。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大量智能驾驶车辆投入市场,智能驾驶技术将成为汽车行业新的增长点。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特别是在技术领先的整车厂商之间,未来的竞争将不仅局限于产品本身,还将涉及到整个技术生态的构建和运营。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将带动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升级。

整车厂商、零部件供应商、技术服务商等各方将在这一过程中受益。随着中国政府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未来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智能驾驶技术的领军者之一。此外,智能驾驶技术的推广还将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智慧城市基础设施、V2X通信技术等都将在这一过程中迎来快速发展。这些相关产业的崛起,将进一步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结论

2024年作为整车智能驾驶元年,标志着智能驾驶技术从高端市场走向主流市场的关键节点。整车厂商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布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的市场格局。业内人士应密切关注这一领域的技术进展和市场动态,以抓住智能化浪潮带来的新机会。智能驾驶不仅是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更是汽车产业未来的重要增长点。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