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国内芯片创业公司是否应该继续融资

10/08 09:56
1624
阅读需 6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芯片创业近6年,每到一个时间点,都会做一次深度思考。

这些年写过很多文章,也会复盘总结,客观来讲我写的文章还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写文章这件事,我不对任何人负责,只对自己创业和从事的芯片行业负责。

每个创业者,是时代的弄潮儿,都在迎合时代,满足时代需求。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抢占了时代的机会。

芯片创业也是,是时代给予了我们一次机会。我也假设过,还是我们这个团队,还是同样的资金,如果我们现在的产品是3年前出来,那就完全不一样了。不同时间点,市场竞争格局不同,机会不同。

机会是有周期的,机会也存在偶然性。曾经,光伏也是高科技,在中国很具有代表,我从网上找到一个中国光伏大事年表:

2001年:中国光伏产业萌芽。

2003-2007年:欧美市场驱动,全球光伏市场首次爆发,中国光伏出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触发第一次光伏产业退潮。

2009-2011年:国家补贴推动产业渡过难关。

2012年:欧美“双反”制裁,中国光伏至暗时刻,第二次光伏产业退潮。

2012-2017年:国家推动度电补贴,进入补贴驱动时代。同时单晶路线崛起,薄膜电池icon逐渐退出。

2018年:“531”新政退补,第三次光伏产业退潮。

2019年:单晶硅PE­RC技术占据市场主导。

2020年:中国光伏发电实现平价上网,进入市场驱动时代。同时“双碳”目标提出,光伏产业迎来全面爆发。

2023年:N型电池大规模量产替代元年。

2023年光伏产业链主材环节产能过剩情况

可以看出,一个产业兴起和产业退潮大约10年,以科技为概念,以市场为驱动,以资本为赋能,最后以过剩而结束。

旧的科学技术很容易过剩,新的科学技术没有那么容易诞生。在芯片这个领域,如果不是先进制程,如果不是先进设计和封装,如果不是特殊工艺,中国基本上都会实现芯片国产化,国产芯片也正在进入过剩阶段,能做的这几年都会做出来,做不出来的短时间内也做不了。

很多人夸大了中国芯片市场规模,把苹果手机等其他产品代工所需的芯片进口金额都算在自己的市场规模上,实际上是与我们无关的。如果我们不能融入全球电子市场,中国的芯片市场规模最多占全球的三分之一。随着印度电子市场的兴起,中国芯片市场规模占比还会降低。

总结起来就是,中国的电子市场容纳不下那么多国产芯片公司,何况芯片就是一个不断往头部集中的行业。因此,未来中国芯片行业会往两极发展,要么公司往大做,要么公司往小做,没有中间态。

往大做的公司平台化,往小做的公司差异化。平台化的公司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那些小的芯片设计公司一般都是私有企业或者几个人的合伙企业,不会参与融资。

所以,这一波国内芯片创业公司最后只有两个归宿:上市或者并购(没有参与融资的芯片公司除外)。也可以推断出来,5年内,现有的3000多家芯片设计公司,90%以上会消失。

上面的结论是基于继续融资让前面的投资人退出这条路已经堵死了,要么上市,要么并购,已经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了。

作为一个芯片创业者,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公司是否应该继续融资。如果融资,就要看到上市路径和上市时间点;如果看不到上市时间点,就要考虑后面的投资人是否愿意接老股,让前期的投资人退出;如果前期的投资人没有机会退出,创始人和投资人之间的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创业难以继续。如果既不能上市又不能让前期投资人退出,那么继续融资是为了什么?只会让创始人背负更多的债务。

之前一些公司为了上市,不追求经济性,不追求投入和产出,甚至采取互联网烧钱模式补贴市场。一旦不能上市,这些就变成了沉没成本,除了创业者和投资人买单,没有人会为此买单。如果考虑到并购,那么就要让自己的公司和产品值钱,在投入的时候要让资本保值增值。那些不能带来价值的芯片不要去做,那些不能让公司更值钱的人员不要去招聘。

到了今年,我不断提醒自己,那些重复的很卷的芯片产品,那些没有性能和成本竞争力的产品统统不要去做,那些为了做销售额并没有利润而投入的销售资源也砍掉。

最后,再次表达一下个人观点:国内芯片行业,剩者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胜者为王。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

聚焦化合物半导体,产业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