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01、天大硕士再创业,曾是微创医疗机器人的创始人之一
    • 02、四大产品矩阵布局机器人康养赛道
    • 03、供需错位,康养机器人和AI技术的结合之路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多路资金“捧场”,张江这家企业获融资

09/23 11:10
657
阅读需 12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张通社 zhangtongshe.com

人形机器人赛道又添一笔融资。

近日,智能康养机器人企业上海如身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如身机器人”)官宣天使轮融资,融资额数千万元。

本轮融资由英诺天使基金领投,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零以创投、海南零点一科技及个人投资者跟投。

成立于2023年6月,如身机器人注册地位于上海临港,最新年报显示位于上海张江,聚焦康复健身/家庭服务领域,主要产品包括居家康复健身机器人、院内通用智能康复机器人以及通用养老服务机器人。

01、天大硕士再创业,曾是微创医疗机器人的创始人之一

师云雷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在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王树新院士团队医疗机器人方向完成硕士培养后,师云雷与师兄何超博士在微创医疗孵化了微创医疗机器人,担任控制系统负责人和产品总监等职务。

之后又远赴德国汉堡大学信息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智能机器人,当时师从德国宇航局机器人所&思灵机器人创始人陈兆芃博士和中国德国三院士(中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汉堡科学与人文科学院院士)张建伟教授。

期间,师云雷边工作边读博,在Agile Robots团队作为力控机械臂核心成员参与了开发工作,也在ICRA/IROS机器人顶会和期刊有十余篇论文发表。

得益于多年在医疗器械和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和创业背景,师云雷看到中国康复养老机器人市场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2023年6月,如身机器人项目启动。

师云雷并没有单打独斗,而是邀请博导张建伟院士担任如身机器人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如身机器人团队成员十余人,研发负责人CTO本硕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就职于“AI四小龙”之一;软件负责人则来自字节跳动,其他成员也均来自Intel、ABB、美敦力、费森尤斯等世界知名机器人和医疗公司,团队阵容强大。

有意思的是,如身机器人取自汉代贾谊《治安策》中的“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简单来说,如身机器人想要让机器人准确地理解用户,让用户觉得机器人如同自己的身体。

谈及博士毕业后再次创业的原因,师云雷对媒体表示,首先是老龄化与少子化的社会趋势导致老人无人照顾成为严重问题,希望通过机器人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来辅助老人养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二是家庭因素,因亲人患脑卒中导致偏瘫卧床多年,寻找合适的康复设备时发现市场上的解决方案并不理想,因此决定自行创业。

公司成立以来,相继获得资本支持。2023年7月,如身机器人曾获奇绩创坛及某医疗机器人上市公司高管团队的数百万元种子轮投资。值得注意的是,陆奇创立的奇绩创坛在机器人领域投资经验丰富,曾投资智元机器人、穹彻智能、斯坦德机器人、本末科技等初创企业。

同年9月,在国投科创的指导下,收获嘉兴市南湖区2023“领航杯”创业大赛 (海外组)第一名成绩后,团队顺利获得嘉兴“领航计划”A级资助,签订近千万资助协议并完成交割。

去年10月,如身机器人被微创医疗“奇迹点®孵化器Plus”录取,正式入驻微创医疗张江园区。12月,RobotGym GmbH在德国慕尼黑成立,提前布局海外市场。今年3月,他们启动具身智能科技(嘉兴)有限公司,并在嘉兴建立生产基地。

02、四大产品矩阵布局机器人康养赛道

去年,大模型浪潮火热开启,“具身智能”概念逐步成型,如身机器人由此定位为“基于具身智能的康复养老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

据悉,基于居家和机构两大场景,并围绕康复健身和家庭服务两大需求,如身机器人已搭建起以“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四个系列为核心的产品矩阵,主要面向个人消费者、社区康复机构、康复医院等主要市场,定价从数千元到数十万元不等。

如身C1多合一是“格物”系列的首款产品,也是世界首款实现手部、上肢和下肢全覆盖的康复机器人。值得注意的是,凭借优异的功能和外观设计,该产品还获得了2024金点奖。

具体来看,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适配9种专用训练配件,支持16种训练动作,包含上下肢多关节复合运动和单关节分离运动,全面覆盖不同用户的需求,逐步提高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运动控制能力等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致知”系列的首款产品是如身B1智能康复训练机器人,据悉,它是具有学习能力的康复机器人,能够学习康复师的治疗动作并精准地复现在患者身上。

资料显示,该产品拥有7个力控自由度、采取可更换末端设计的上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合多种末端工具,可覆盖上下肢在三维空间中的复合运动和单关节的分离运动,运动轨迹可自由设定,为患者量身定制。高精度力感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患者训练过程的力学信息,保证训练动作柔顺且安全。

重要的是,训练过程中收集的数据未来还将用于训练康复大模型,可根据患者数据自动设置机器人训练方案。

目前,该产品主要面向社区康复机构,定价区间为数万-数十万元,已与华山医院、第六人民医院、同济骨科医院等建立了初步合作关系,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康复治疗师人手不足的问题。

“修身”和“齐家”两大系列,正处于加速研发阶段。其中,“修身”系列如身G1双臂外骨骼康复训练机器人专为患者双臂上肢康复场景设计,其9自由度双臂构型能够贴合患者双臂,完美复现生活和工作中所需的任何连续动作,强化患者的运动神经回路,提升运动协调性,并实现诊疗一体化。

而作为如身机器人“终极目标”的“齐家”系列产品,如身Q1康复养老机器人专为居家养老人群设计,是同时具备康复训练和家庭服务能力的智能机器人,将采用人形方案设计,能够协助用户进行康复健身,并提供全方位的家庭服务,包含养老护理、家务处理、情感陪伴、社交互动、记忆辅助、行动辅助等功能。

03、供需错位,康养机器人和AI技术的结合之路

人口老龄化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开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平均每年新增60岁以上老人1000万左右,超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因此,亟需解决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匹配的问题。

在这方面,作为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日本,1.2亿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人有3900万。为应对这个问题,日本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化的养老服务。

自2013年10月起,日本政府原则上不再批准增建养老院,鼓励研发和使用老年人家庭生活服务机器人,以解决居家养老中的难题。从Robobear到Pepper、Palo等机器人覆盖了疾病诊断、康复护理和心理健康层面的辅助应用。

美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也与我国相似,不过该国医院的床位数是93万张,专业护理院(即医保可支付的护理院)床位数则达到170万张。但目前,我国目前的养老院的床位数还不如医院多。

在我国,康养机器人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中央与地方政府推出系列政策,推动康复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在《“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就提到了要加速外骨骼机器人、养老护理机器人的场景验证。

据悉,上海也正在推动养老科技行动方案,其中要让以上的这些护理、养老陪伴的人形机器人尽快走入老人社区,一大批康养机器人企业开始行动起来。

首先看,老牌人形机器人公司达闼,其Cloud Ginger已在成都花乡锦欣养老院、南京仙林湖养老院、武汉市乐颐轩等颐养中心等社区和养老院应用。主要服务于日常的查房服务、晚间的远程监护、陪伴老人社交活动,比如跳舞等。

据悉,傅利叶也是从康养机器人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去年发布了GR-1人形机器人,并准备在近期推出其升级版本GR-2;星尘智能S1也可能会很快部署在一些养老机构,帮助照料老人的生活;服务家庭的Wanda人形机器人,安全稳定的不倒翁设计和独特的视触觉大模型,同样可以展示照料老人、患者的潜力。

莫拉维克悖论是AI领域有一个理论,即“要让电脑如成人般地下棋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要让电脑有如一岁小孩般的感知和行动能力却是相当困难”。

在康复和养老两个领域,具身智能技术在上述两个领域的商业化落地还需要时间。举个例子,人工护理中的护士,可以在具体的时间帮助老人灵活地翻身,但机器人想要做到还很困难。

但机器人和AI技术的结合,是不可逆的潮流趋势。数据指出,自2017 年至2023 年,我国康养机器人市场规模从1亿元增长至20.4亿元,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曾增长至约80亿元。

一位医疗领域投资人表示,当下,社会对养老护理智能化、机器人化的需求旺盛。目前我国康复机器人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产品存在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低、人机交互能力弱等问题,行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文字|章同林       编辑|刘程星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

公众号:张通社;源于张江,联通创新,服务社会!张通社以链接每一家科技企业为目标,以数据为驱动,为地方政府、科技园区、投资机构、银行、券商、律所、会所、知识产权等企业服务机构第一时间提供科技企业的需求信息,解决科技企业与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