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高通全盘收购Intel,其实在40年前就埋下了伏笔

09/23 09:11
1216
阅读需 10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本周五,据《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高通已对芯片巨头英特尔提出了收购要约。

这一潜在的重大交易,无疑将对全球芯片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思考。

毋庸置疑,高通和Intel都是两家传奇公司,从上世纪以来,一直都会世界科技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两家公司发展的历史。

1、高通由艾文·雅各布斯博士等创立于 1985 年。

成立初期,高通致力于卫星系统移动通讯的解决方案,并接下了 Omnitracs 项目——利用卫星帮助长途卡车实现与总部通讯及定位,以管理物流传输。

自 1988 年起,该系统从美国货运业推广至全球,截至 2014 年,已成为运输行业最大的商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1988 年,高通投入到 CDMA 的开发中。

1991 年,高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1993 年,CDMA 被证明能够提供 TCP/IP 协议服务,成为全球标准。

此后,高通同时生产 CDMA 手机以及芯片和系统设备,并通过软硬结合的方式,有力地推动了全球 CDMA 用户的增长。

1996 年底,全球 CDMA 用户规模超过 100 万。

1998 年,高通和 Palm 联合开发出世界首款 CDMA 智能手机 pdq。

CDMA 得到广泛认可后,高通于 1999 年进行战略转型,出售了占其收入六成的手机和系统设备业务,自此专注于技术研发演进和半导体芯片的研究。

在技术研发的同时,高通也积极收购拥有核心专利的公司。

例如 2005 年,其出资 6 亿美元收购了 Flarion 技术公司,该公司握有大量 4G 时代的核心技术和专利。

2007 年,高通推出了移动处理器方面的第一款产品——Snapdragon S1,同年还启动了首个 AI 研究项目。

而搭载 Android 系统的初代手机 HTC Dream 正是搭载了此款 CPU 正式亮相。

这一年的第一季度,高通首次击败德州仪器公司,成为全球第一大无线芯片供应商。

随后,高通骁龙芯片贯穿了整个安卓阵营的发展历史。

2011 年后,高通推出的骁龙 S4 系列,使其在手机芯片市场占据了 40%以上的份额,并击败了 Nvidia 和德州仪器,导致后两者双双退出手机芯片市场。

随着智能手机市场进入平稳发展期,2015 年,高通成立物联网部门,针对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汽车四大垂直领域开展业务。

2016 年,高通发布全球首个 5G 基带方案“Snapdragon X50 5G Modem”,其第一款商业化的 5G 调制解调器骁龙 X50 由此诞生。

同年,高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正式落户贵州贵安新区。

次年 10 月,高通宣布成功实现全球首个正式发布的 5G 数据连接。

2021 年,高通收购了世界级 CPU 和技术设计公司 Nuvia,以拓展其在 Windows、Android 以及 Chrome 生态系统中的领先地位。

2、再看英特尔,它的故事要追溯到“晶体管之父”肖克利。

1947 年圣诞节前,肖克利和两位同事用简单材料制成了实现传导、放大和开关电流功能的小模型——晶体管,这一发明为电子产品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5 年,肖克利在加州山景城创立了“肖克利实验室股份有限公司”,并聘用了许多优秀的年轻人才。

然而,1957 年因肖克利的企业管理问题,八名主要员工(被他称为八叛逆)集体离开,并成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

该公司开发出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在巅峰时期,整个半导体行业的众多人才几乎都来自仙童,英特尔、AMD 等的创始人就位列其中。

1968 年 7 月,八叛逆中的罗伯特·诺伊斯、高登·摩尔再次离开仙童半导体,并于当年 7 月 16 日共同创办了英特尔公司,摩尔的学生安迪·格罗夫也随后加入,成为英特尔第 3 位员工。

英特尔成立之初,主业并非芯片,而是以 DRAM 与 SRAM 为主的存储器

但不巧的是,当时日本在半导体领域发展迅速,通过倾销低成本产品,使 DRAM 行业利润下滑。

1976 年,格罗夫决定中断 DRAM 产品的发展,转而投向集成电路的应用。

在此之前的 1971 年,英特尔已制造出第一颗处理器 4004,可惜未能成功打开市场。

1978 年,英特尔设计完成了 8086,并开始大力推广及销售,说服消费者使用他们的处理器。

80 年代,苹果和微软开始推广各自的 PC 机。

苹果的 Macintosh 采用了技术更领先的摩托罗拉芯片 68020,而行业老大 IBM 为节约开发时间,选择了英特尔的 8086,并搭配微软的操作系统,推出了 IBM-PC 机。

此后,兼容机大量涌现并迅速占据市场份额,英特尔和微软凭借“版本兼容”的优势,尽管产品性能并非最佳,却成功阻挡了苹果和摩托罗拉的进攻,牢牢抓住了用户。

整个 80 年代,英特尔在 8086 芯片基础上,不断推出迭代版本,如 80286、80386、80486 等,其芯片架构也被称为“x86”系列,英特尔由此逐渐坐上半导体行业一哥的位置。

90 年代,微软正式推出 Windows 系统,在 PC 市场大获成功。

英特尔与微软携手合作,共同推进了 PC 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Wintel”时代。

1989 年发布 80486 处理器后,英特尔于 1993 年更换芯片名称,以 Pentium(奔腾)为名出击,这不仅是因为数字无法作为商标,更重要的是英特尔希望树立自己的品牌。

其在中国的宣传语“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广为人知。

90 年代中期,知名度打响后的英特尔甚至独立制造了超过 15%的个人电脑,成为第三大 PC 提供商。

然而,进入 21 世纪的第二个 10 年,移动设备和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PC 不再是必需品。

而这一切的根源可追溯至 80 年代的指令集之争。

计算机系统结构分为 RISC(精简指令集)和 CISC(复杂指令集),二者各有优劣,当时只要研发投入足够且加以改进,性能不相上下,但学术界普遍认为 CISC 已过时,大多数企业采用了 RISC。

英特尔则较为尴尬,由于设计 8086 芯片时 RISC 技术尚未诞生,其主营产品走的是 CISC 路线。

在面临选择时,若走 RISC 路线则无法兼容以前产品,而走 CISC 路线可稳定兼容、留存客户。

经过艰难权衡技术与市场后,英特尔选择了市场,导致后续的整个 x86 系列均为 CISC 指令集。

伴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手机芯片市场基本被以 RISC 指令集为基础的 ARM 公司占领。

3、若高通成功收购英特尔,其积极影响显而易见。

一方面,高通在智能手机芯片领域的优势有望拓展至个人电脑和服务器芯片市场,实现强强联合,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两家芯片行业巨头的合并将有力推动技术创新,整合各自的技术优势,共同研发更先进的芯片产品,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增强在全球芯片市场的竞争力。

然而,这一收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如此大规模的交易必然会受到反垄断审查。

监管机构的态度至关重要,交易可能需要经过漫长的审查过程,甚至存在被否决的风险。

其次,高通和英特尔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和运营模式,整合过程困难重重。

如何实现双方的有效融合,发挥协同效应,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再者,巨额的收购资金将给高通带来沉重的财务压力,高通需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并在收购后实现盈利增长以缓解压力。

在科技风云变幻的当下,高通拟收购英特尔的举动无疑是一场重大变革。

这一事件的最终结果,取决于众多因素,包括反垄断审查、双方的谈判和决策等。

无论结局如何,它都将深刻影响全球芯片行业的竞争格局,引领科技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

一个在大厂深耕的「业余」程序员。这里有原创易懂的计算机基础技术,也有百般滋味的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