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电力圈子出了个大新闻——动力电池界的“绝对霸主”宁德时代,被曝计划收购国内光伏组件制造商“一道新能源”。
一旦收购成功,意味着这家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将正式迈入光伏行业。
我身边一些光伏行业的朋友,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甚是惶恐啊!因为论资金体量来说,宁德时代对于一众光伏企业来说,绝对算得上是碾压:4000亿元的全年营收,比光伏行业的Top3通威、隆基和阳光电源加起来还要多20%,更别说还有11%左右的净利率了。
宁王入局,这还了得?
但实际上,宁德时代布局光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早在2022年,曾毓群就曾透露过,正在做钙钛矿光伏电池的研发工作。钙钛矿光伏电池相比目前主流的晶硅光伏电池,理论极限发电效率要高将近40%。但由于钙钛矿本身材料性质不稳定,导致其寿命非常短,只能用半年不到。而主流晶硅电池能用25年以上,所以钙钛矿电池短期内想落地是很难的。
或许以前,“宁王”只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试试水,也小批量的投资建设过一些光伏电站。不过从今年开始,宁王在光伏产业上的动作明显越来越大了。今年6月,宁德时代先是收购了一家专门做光伏生产设备的“亳州西甲”,紧接着又从隆基手里收购了一家专门建光伏电站的子公司“溧阳乐叶”。而这次曝出收购的一道新能源,恰恰是光伏界的一匹黑马。成立了不到6年的一道新能源,其电池片和组件产能的产能分别提升到了11GW、17.5GW,从体量上来看已然跻身组件出货量前十:
那么,宁德时代为何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大举进军光伏产业?又会怎样推动行业的发展?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01. 光伏产业“寒冬”,宁王抄底!
光伏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样,都属于国家迈向“碳达峰、碳中和”道路上,大力扶持的朝阳产业。
不过,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并不是线性向上的,而是像“过山车”一样,上下波动有些激烈。行业好的时候每个玩家都赚的盆满钵满,可往往刚到达顶峰不久,又会急转直下。就拿昔日的光伏龙头隆基来说,2021年前后,光伏利好政策频发,再加上全球因为疫情出现能源短缺,全球光伏市场需求量大增,使得隆基的市值从1000亿元直接翻了5倍上涨到5000亿元;
2020年到2022年这3年时间里,隆基的营业收入平均以每年50%的增速在迅速膨胀,净利润也翻了将近一倍。实际上,隆基的光辉时刻,正是前几年中国光伏产业膨胀式发展的一个缩影。可到了2023年,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
从上面这张图不难看出,2023年隆基销售收入并没有再次大幅增长,而是陷入了瓶颈。净利润相比上一财年,也收窄了41亿元。反映到光伏从业者身上,就是体感上挣钱越来越难了。谁能想到这还没完,2024年才是真正的“光伏寒冬”。今年上半年,隆基不但没赚到钱,反而还亏损了52.43亿元,毛利率也从去年的18%腰斩到了不足8%,市值一度跌破1000亿元,相比巅峰期缩水了80%!
连龙头企业都混得这么惨了,比隆基体量更小的企业更是雪上加霜:轻则停产裁员,重则破产倒闭。这样的案例,最近半年时间里比比皆是。前面所提到的一道新能源,原本是打算借机IPO上市的,结果很不幸,正是因为这轮光伏寒冬,让资本市场心生畏惧,最终导致一道新能源上市搁浅。一定程度上来说,宁王这波操作算是“抄底”光伏行业。
02. 两次“天灾”,一次“人祸”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光伏沦落到现在的地步呢?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光伏产业第一次经历重大危机了。早在2010年以前,中国光伏企业借着全球各个国家向低碳环保转型“东风”顺势而起,迅速成为了全球光伏制造业的领军者,在海外混得风生水起。但好景不长,中国光伏产业的第一次重大危机悄然降临。2011-2012年,欧美开启了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调查。跟现在的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关税一样,都是为了断掉中国企业的海外销路。
打压之下,光伏市场短时间内严重供过于求,全产业链价格暴跌,进而引发了中国光伏企业的第一轮大洗牌。有着中国光伏“黄埔军校”之称的无锡尚德,以及昔日的“硅料之王”赛维LDK,都是在这次危机之后轰然倒塌的。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化解危机,主管部门希望将光伏装机需求逐渐从海外转向国内,从而达到消化光伏产能的目的,对光伏电站的补贴力度可谓相当之大。随后几年时间里,光伏产业逐渐回暖,再一次焕发生机,国内装机容量屡创新高,中国一举成为全球光伏装机量最大的国家。但,2018年5月31号,主管部门突如其来的一纸新政(后来被称为“531新政”),直接给埋头猛冲的光伏企业脑袋上浇了一盆冷水——2018年的光伏装机指标和补贴,均出现了大幅下调,第二次光伏危机顷刻间到来!
531新政发布仅仅1周,光伏整体市值就蒸发了3000亿,随后超过600家光伏企业倒闭,其中全球最大的光伏薄膜企业汉能,就没能逃过这次厄运。至于主管部门为何要忍痛“浇”这盆冷水?原因是当时骗补的企业太多,很多电站质量低劣,以次充好,行业乱象频发。这一幕,像极了当年新能源补贴退坡后的场景。而经过这轮管控的“阵痛”之后,活下来的光伏企业,开始朝着高质量发展。直到最近几年,光伏已经基本实现“平价上网”了,可以在发电成本上与火电直接竞争。“断奶”后的光伏,又一次开始走上坡路。
如果说,前两次光伏危机是政策影响下的“天灾”,那么2024年的这次危机,完完全全可以称得上是“人祸”。这与我们之前分析过的,今年锂电池价格大幅跳水的原因是相似的,都是源于“人性的贪婪”。光伏特别赚钱的时候,谁看了都眼红,于是玩家们就开始大肆扩产,目的是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每个大肆扩产的玩家都自信的认为,自己能干掉所有人。等到几年之后,自己的厂子终于扩产完了,结果发现竞争对手也扩产完了。
市场需求就那么大,谁都想把货卖出去,不想砸在自己手里,于是就演变成了撕破脸皮的无底线低价竞争。甚至到了现在,不少光伏项目的光伏组件中标价格已经开始倒挂,售价比成本价还要低!即便光伏大佬们接连呼吁“不要恶性竞争”也无济于事,几乎全行业都陷入了大幅亏损之中。
实际上,今年上半年的国内光伏装机量相比去年非但没有下滑,反倒还大幅增长了30.7%。可即便如此,也耐不住光伏制造端产能的迅速膨胀。
2023年,我国光伏组件产能达到了1154GW,是两年前的两倍还要多。而即使放眼全球,光伏组件的需求才仅为593GW,产能是需求的2倍之多,意味着供需已然严重失衡,可见有多疯狂!至于为何光伏企业扩产如此之快?实际上,光伏虽然隶属于半导体产业分支,但相比芯片集成电路来说,技术门槛要低得多。即便是Topcon、HJT、BC等等最前沿的光伏电池技术,只要你肯狠得下心砸钱,基本上就能追平行业主流的技术代差。不像造车或造芯片那样的“吸金黑洞”,即使烧钱也不一定有好结果,这就造成了光伏产品的大规模同质化。
03. 光伏+储能,成为救命稻草!
既然光伏产能都扩到这个地步了,欧美的关税又层层加码,让光伏出口举步维艰。那当下想要破局,就只剩下“自救”这条路最为靠谱了——通过加快国内光伏电站建设,增强下游需求,消化过剩的光伏产能。
但,光伏电站可不是想多建就能多建的。光伏电站发不发电,完全是“看天吃饭”,大晴天发的电就多,阴天发的电就少,晚上就完全发不了电。这么不稳定的电源,放到电网里哪承受得住啊!
电力供应得跟用电负荷相匹配,电网才能稳定运转。于是,火电就被迫成为替可再生能源“擦屁股”的存在——当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大的时候,火电就关掉几个锅炉;当可再生能源疲软的时候,火电就多开几个锅炉。虽然听起来非常简单粗暴,但这确实是目前“削峰填谷”最有效的手段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国家那么大力倡导清洁能源,而火电的新增装机量却不降反增。
这时有人会问,既然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配个储能电池不就完事了吗?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阻碍光伏储能项目的只有俩字——成本。光伏电站,表面上是一种电力基础设施,但对于投资商而言,其实是一个实体理财项目——通过把电卖给国家电网来赚钱。这时,回本周期就显得非常关键了。
一般的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电站,回本周期在5-7年左右。如果再加上一块储能电池,建电站的初始投资就会贵很多,回本周期可能会被拉长到10年以上,这对绝大多数投资商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根据数据统计,2023年国内光伏储能项目新增装机量不到6GW,而2023年国内光伏装机为216.88GW。粗略算下来,光伏储能项目的占比还不到3%,绝大部分光伏电站都是直接把电发给电网的。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河南等不少地方都出现了临时限制光伏上网的措施,而辽宁、江西、湖南、广东等地也出现了因光伏电力消纳困难,限制光伏项目申报的情况。说白了就是,光伏发电多的时候,供电量远高于使用量,导致电网负荷过高难以承受,限制光伏发电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于是,有不少省份和地区都出台了文件,要求光伏新增装机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储能。比如浙江义乌要求新建光伏储能比例不低于10%,河北要求地面分布式光伏储能比例不低于15-20%.......同时,对光伏储能项目的定点补贴政策,也越来越多。
但有些想赚快钱的光伏开发商就比较“油”了——“既然必须配储能电池,干脆配个最便宜的应付一下差事不就行了?”于是,很多光伏储能项目的储能利用率并不高。比如某光伏储能电站,原本计划每天充放电1次,但实际上1-8月份总共才充放电了100次不到:
当然,光伏储能利用率低,除了电池本身的质量以外,还和很多电站运营商无法完全自主控制储能电池“波峰卖电”赚取最大收益有关。现在这么看下来,宁德时代如今选择入局光伏行业,瞄准的恰恰就是光伏储能这个细分市场。毕竟,现在锂电行业的状况跟光伏行业很类似,也是短时间内经历了一轮价格大跳水,产能过剩需要消化,光伏储能就是一个很好的落地方向。
光伏储能对于电网冲击更小,电网公司会比直联并网光伏更容易接纳。
再加上光伏组件和锂电池两者都处于价格低位,以往光伏储能成本高的问题也不再是问题了。而电池是宁德时代自己造的,质量方面肯定是能把控的。
目前储能电池电芯的报价仅为0.4元/Wh,而主流N型Topcon光伏组件的价格也跌到了0.8元/W以下,粗略估算光伏储能电站的发电成本在0.3元/kWh左右,而煤电的发电成本则在0.3-0.7元/kWh。可以说,目前光伏储能相比火电来说,已经成为了成本优势的一方。这也预示着,火电替可再生能源发电“擦屁股”的日子,即将画上句号,可再生能源+储能,将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逐渐取代火电成为未来发电的主流形式。而此时入局光伏的宁王,也有机会借此扩大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04. 写在最后
前几天,国家能源局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以能源转型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其中明确的提到了两个关键指标:
一是保持新能源装机每年增长1亿千瓦以上的规模。二是,2030年前,实现新增能源消费量的70%由非化石能源供应,力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按照目前我国的电力结构来看,目前火电的发电量占比仍然很高,接近70%。
不过去年,我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方面,非化石能源的占比首次超过了化石能源占比。这恰恰说明,一切正在朝着规划的方向发展。
只要电力结构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纯电动车就改变不了被人起外号叫“燃煤汽车”,被人吐槽不环保的命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产业、一个环节,而是整个社会的运转模式。就像一套精密的机械系统一样,包括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也包括新能源汽车,都是这套系统中的正在构建的齿轮。齿轮们环环啮合,系统才得以丝滑的运转。届时,零碳社会将改变我们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