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01. 悬架是什么?‍‍‍‍
    • 02. “相爱相杀”的弹簧和减振器‍‍‍‍
    • 03. 悬架软硬=底盘好坏?‍‍‍‍
    • 04. 谁决定了车辆的操控?‍‍‍‍
    • 05. 写在最后:什么才是好的底盘?‍‍‍‍
  • 推荐器件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什么才算好的底盘?

2024/09/02
1225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前两天,奔驰发了一篇文章,标榜自己138年的底盘研发历史。抛开品牌宣传层面,同样是值得推荐的底盘科普:《是什么,让每一辆奔驰开起来都像奔驰?》

但这篇文章里,很多术语还是相对专业。什么频率、共振、操稳、道路特征、驾驶特性……很容易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那么,悬架软或者底盘硬,就一定等于底盘好吗?大家说的底盘调校,又到底是不是玄学?什么样的底盘,才是一副好底盘?

今天,我们就从原理聊到实践,和大家好好科普一下底盘里藏着的秘密。

(今天的内容会有些硬核,我会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家讲明白)

01. 悬架是什么?‍‍‍‍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时期,古人就已经有利用“悬架”来减振的意识了。

作为君子六艺之一的御(驾车),马车上就出现过一种叫作轐的木块。因其独特的造型,人们也给它起了一个颇具文学意境的名字,叫做伏兔。

垫在圆形车轴和方形车厢之间的伏兔,能够增加两者之间的受力面积,避免脆弱的车轴过早损坏;但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中间层,能够一定程度上化解从车轮传来的颠簸!

这种结构,也成了悬架最早的雏形。

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演变,车上的悬架逐渐由硬变软,也逐渐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王公大臣们最喜欢的“八抬大轿”,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带来柔软的乘坐质感,避免车马劳顿之苦;

另一派,就是材料学和力学飞速发展之后,随时代而来的新型发明了。

在15-18世纪,欧洲出现了用铁链条悬挂的车厢(和秋千是同一种连接方式)、以及用多条皮带进行减振的马车,通过软连接的方式让行驶变得更加平稳:

把车厢“悬起来、吊起来”之后,悬架(suspension)在历史上才写下了真正的开端。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一位名叫奥巴迪亚·埃利奥特的年轻发明家设计了由两块钢板叠在一起的弹簧,并申请了专利。

简单理解的话,钢板弹簧就是“强化版”的皮带!

更强的缓冲能力,不仅让它荣获了一票贵族们的“舒适五星认证”,还在美国开发西部地区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了钢板弹簧,马拉的大篷车才能穿越广袤的荒芜之地开疆拓土,带来源源不断的金矿、银矿、铁矿和煤炭产量,从而给美国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基础。

作为悬架的老祖宗,它也从马车时代走进了汽车时代,历经数百年依然经久不衰。时至今日,还能在不少货车乃至豪华车上,找到它的身影。

(沃尔沃S90上的复合材料叶片弹簧,轻量化的同时还能提供后备厢空间)

只不过因为钢板弹簧乘坐舒适性存在天生缺陷,想解决需要花费很大力气,因此在很长的时间里被主流的螺旋弹簧所取代,这就又是后话了。

02. “相爱相杀”的弹簧和减振器‍‍‍‍

步入汽车时代之后,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汽车的时速比马车要高得多、重量也要沉得多,从路面传来的冲击力也就大得多。

弹簧依然能够支撑车身的重量,但已经无法满足车辆对缓冲能力的要求了。

发明弹簧的胡克告诉我们,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的拉力与伸长/压缩量成正比。弹簧会在压缩时将振动的能量储存起来,随后在伸张时释放,起到“蓄能器”的作用。

这也就是说,如果不施加外力干预,弹簧需要压缩-伸张-再压缩-再伸张很久,才能把这能量耗散完毕!

体现到坐车的人身体上,就好比在浪最大的时候“上了贼船”,一浪接着一浪……那感觉肯定无比酸爽。

这时,就必须增加一个新的“耗能器”了,它必须能把弹簧存储的机械能消耗掉,这就是减振器(避震、减震器的说法都不严谨,因为消耗的是“振动”能量,而不是“震动”)。

这种减振器里面,都存放着油液。这些液压油会在压缩、回弹时穿过内部阀系的截留小孔,从而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借助外壳导到外界空气中。

这样一来,在路面起伏把冲击传递给悬架的时候,减振器和弹簧会同时压缩,前者先吸收掉一部分冲击能量,多余的再由弹簧储存起来;

而减振器回弹的时候,又会把弹簧回弹的能量吸收掉,形成一次完美的闭环。

弹簧的刚度、劲度系数和长度,决定了它能储存、释放多少能量;而减振器的阻尼大小和行程的长短,则决定了它消耗能量的速度。

(大多数情况它俩会以合体的方式出现,少数情况下会分开)

总而言之,在现代汽车悬架里,弹簧主要负责在车身与车轮间提供支撑,而减振器主要负责吸收路面冲击和弹簧多余的能量,提升舒适感和操控性。

说它俩是一对“相爱相杀”的CP,也毫不为过。

03. 悬架软硬=底盘好坏?‍‍‍‍

接下来,就是今天要聊的重点了:“软”或者“硬”,就意味着底盘的好或者坏吗?

研究底盘138年的奔驰已经给出了答案:完全不是!

正相反,如果悬架设定很硬,虽然在高速行驶、高速过弯下能如同贴地飞行一般,但路面所有的颠簸和振动也都会通过车架、座椅传递到人体,同样会非常难受。

总而言之,只有适中的“软硬程度”,才能尽可能照顾到车辆更多的使用场景。

因此,出于弹簧和减振器的特性,工程师们想尽了办法,想要兼顾“软”底盘的舒适和“硬”底盘的操控。

相对节约成本的方案,就是FSD(Friction Shifting Damper)可变阻尼减振器,以及和线性弹簧对应的渐进式弹簧(在家用车上很少见,一般都是改装车或者越野车会用)。

这两种,都属于“被动式悬架”的范畴。

前者能够通过一个特殊的阀门设计来调节油液的流动速度,实现“前段阻尼小,化解细碎的颠簸;后段阻尼大,提高车身稳定性”的效果:

而后者,就是前端簧丝圈数少,刚度小;后端簧丝圈数大,刚度也更大(下图中红色的弹簧)。

相比之下,更完美、成本也更高的解决方案,就是很多人所说的空气悬架了。

一个冷知识:乘用车上的空气悬架并不是一个像“气球”那样的气包那么简单,而是由空气弹簧和CDC®减振器共同组成的最佳拍档。

其中,CDC®减振器的作用要更大一些,它能根据传感器传回来的路面数据主动调节阻尼,从而实现“低速柔、高速韧”,飞坡如同呼吸一般的高级行驶质感。

至于空气弹簧,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刚度和劲度系数非常大的弹簧(储存能量的能力很强),给CDC®减振器提供最大的发挥空间。

至于更高级的空气弹簧,会选择双腔室甚至三腔室,能够在单腔调节高度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调节刚度,调节范围更广,也就能最大程度地兼顾舒适和运动性能。

但更关键的,其实是车型的产品定位。

就比如跑车,哪怕牺牲舒适性,也要把弯道性能拉满。而且为了减重,几乎不会用空气弹簧;

再比如一些行政级轿车,就不需要考虑激烈驾驶时的车身姿态,反而更重视后排的舒适性。

04. 谁决定了车辆的操控?‍‍‍‍

不得不说,汽车作为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工业品,确实是一个大规模的系统性工程。和大家讲了这么半天,连悬架都没讲完,更不用说更广义的底盘了……

除了弹簧、减振器之外,悬架中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大家常说的“双叉臂”、“麦弗逊”、“多连杆”——导向机构。没有它,你的车甚至开不起来!

要知道,咱们生活的三维世界是由X-Y-Z三轴坐标组成的,物体的运动也就是6个自由度:

前进/后退、左滑/右滑、上跳/下潜、以及侧倾(左摇右晃)、俯仰(点头抬头)和横摆(漂移)。

其中Z轴就是弹簧和减振器主要负责的部分,影响着车辆的乘坐品质;而X轴代表着加速、刹车和极速,Y轴代表着车辆在弯道中的表现,这两点都和性能、操控直接相关。

而车辆的运动,又是车轮相对地面运动所带来的。

要想让车轮受控制,就必须通过导向机构——也就是这“几根杆子”消灭掉5个自由度,只留下Z轴的“上下跳动”这一个选项。

(只要5连杆,就能约束住车轮)

因此这些导向机构的几何设计,决定了4个车轮将以怎样的距离、怎样的角度接触地面。硬点连接确定了,也就决定了悬架的“K特性”(忽略形变后的运动学特性)。

就好比一个人身高腿长,一步能迈1米多,K特性就比较不错;另一个人只能迈半米,就是K特性不太好。这就意味着,先天结构(和材料)就决定了悬架的下限和上限。

不严谨地说,如果双叉臂前悬的操纵稳定性能有60-95分,那么麦弗逊可能只有20-90分(绝大多数家用车都不会高于80分)。

确实有的麦弗逊(比如宝马3系、保时捷911&718)能做到85-90分,能追平甚至碾压很多友商,但依然比不过自家用双叉臂的大哥(比如宝马7系、保时捷911 GT3)的95分。

那么,为什么上下限差距会那么大?这就要说到悬架的另一个特性——“C特性”了(包含形变的运动学特性)。

因为轮胎是会形变的,各类摆臂的胶套是会形变的,弹簧和减振器也是会压缩/回弹的,这就让车辆行进中的姿态变得千奇百怪——

如何调整各个摆臂连杆的形状和位置、以及四轮定位参数,选择哪款轮胎、供应商要不要特调,又采用什么材质、什么刚度的摆臂衬套,弹簧、减振器的“软硬”改怎么调整……

才能让轮胎尽可能保持更大的接地面积,就是车企里的底盘工程师要做的事了。

如果用做菜来比喻,悬架硬件的水平就像是食材的等级。但具体能不能让食材变得好吃,还是要看车企工程团队的底盘调校功底。

这里面的部分,由于涉及太多know how的知识,社长就不班门弄斧了,有机会的话请专业的VD工程师再来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05. 写在最后:什么才是好的底盘?‍‍‍‍

悬架作为车轮与车身之间所有连接机构的统称,和车辆舒适性和操控性息息相关。

最理想的状态,一副悬架在舒适模式下能够过滤掉所有的振动,让车身像魔毯一样稳定;而在运动模式下,又能够时刻保持轮胎接地面积最大,提供最强的抓地力。

这对车企的工程能力、调校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即使强如劳斯莱斯、宾利或是保时捷、法拉利,也只能做到舒适和运动中的一极。

如果还要同时兼顾成本和利润,更是难上加难。

从趋势来看,想要同时实现极致的舒适和极致的运动,或许要靠全新的概念和技术,比如角模块搭配四电机才可以。

目前最有希望实现量产的,或许是已经拥有易四方技术的比亚迪

至于已经“有现货”的,我觉得WRC赛车:

只不过这一根减振器就价值一套房……一般的民用车,根本消受不起啊!

推荐器件

更多器件
器件型号 数量 器件厂商 器件描述 数据手册 ECAD模型 风险等级 参考价格 更多信息
VNH7100BASTR 1 STMicroelectronics Automotive fully integrated H-bridge motor driver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2.97 查看
VEML6030 1 Vishay Intertechnologies Analog Circuit,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3.01 查看
MP6517GJS-XXXX-Z 1 Monolithic Power Systems Motion Control Electronic,
暂无数据 查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