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01人才培养,改革正在快马加鞭
    •  02卓越工程师,“卓越”必须“拔尖”
    •  03产教融合,如何进一步深化合作?
  • 推荐器件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要彻底消除“两张皮”的现象,产教融合需要挖掘真需求、找真问题

08/27 08:40
1071
阅读需 16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作者:立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信息化、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市场需求不断攀升。据悉,2023 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数量约为41200家,较上年增长约17.26%。在这繁荣发展的背后,人才的匮乏逐渐凸显。产业的进步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成为解决人才困境的重要途径。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日,半导体产业纵横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教授,就产教融合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深入交流。

 01人才培养,改革正在快马加鞭

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支持建立产学密切结合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计划。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对于稳定工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关键在创新,根本在人才。

对于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金石表示:“面向新市场发展,需要培养适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电子信息产业特别强调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不再仅仅是传递课本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解决真问题、了解真系统。”金石还特别具象化地提到:人才培养需要不断革新,与时俱进。

第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变。高校与头部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尤其是承担重大任务的科研院所更需要展开深入合作。深入的合作意味着,人才的培养模式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和产业融合。

第二方面,课程体系、知识结构不断重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相关知识结构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正在不断更新。这意味着,高校的课程体系需要不断重构,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第三方面,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化。需要面向“真环境”和“真系统”,在高校中也能构建出类似企业的工程师技术中心平台、实验平台。而不是简单意义的实验室,必须与真实环境紧密结合。

此外,朝着绿色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也是大势所趋。随着各个领域人工智能的涌现,AI赋能电子信息产业的趋势非常明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东南大学为例,围绕这些趋势也在进行尝试和改革,聚焦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在国家一系列平台的支撑下,采取了很多改革性措施。金石举例说到:“我们有一个未来技术学院,是教育部首批12家全国未来技术学院之一。

同时,学院建有未来机器人本科专业。未来机器人本科专业是由东南大学2023年首次申报获批,属于教育部2023年首次成立的“交叉工程专业类” 首个专业。这个专业能解决单个学院、单个专业不能完成的内容。

面向未来的机器人系统,把软硬件系统的设计等方面都考虑在一起。未来机器人专业以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三个强势学科为支撑,融合信息、电子、计算机、材料、生医、医学影像等方向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三个学院的课程并非简单叠加,而是有机设计。金石说到:“我们围绕未来机器人的系统设计展开工作。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懂软件,更要懂硬件,还要懂整体系统。

养引领机器人技术发展、能解决机器人领域未来5-10年后出现的具有原创性、交叉性和颠覆性的技术问题的领军人才,这也是国家急缺的人才。”东南大学依托在电子信息产业中较为深厚的基础进行强化和交叉,与企业一起解决在产学研方面碰到的问题。目前,东南大学和一批头部的企业进行合作,有如中电科、中国电子等国字头企业,也有如华为等民企,围绕真问题提需求。

金石说到:“企业的命题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来源于一线和实践中,并且是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企业在相关的高校中征集解决方案,如果有好的解决方案,他们就会进行调整。”华为通过与东南大学的合作解决了一些问题。据介绍,自2021年11月起,华为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兼具商业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难题面向社会发布,鼓励高校教师踊跃揭榜,设立“火花奖”。东南大学2024年共18位学者获奖,火花奖获奖总数累计41枚,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02卓越工程师,“卓越”必须“拔尖”

工程科技乃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至关重要的基石。19 世纪中叶,以电机、化工、核能作为代表的电气化革命,促使人类社会由机械化步入电气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同时也变革了能源的运用方式。

自 20 世纪中叶起始,人类社会又从电气化迈进了自动化,整个生产流程由计算机控制占据主导地位。在新时代,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作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快推动人类社会从信息化、数字化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工程教育决定人类未来,其中工程师的作用举足轻重。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卓越工程师定位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并对“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作出重要部署。

2022年8月,教育部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正式启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建设。东南大学成为全国首批10个高校牵头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试点单位之一。2023年6月6日,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正式揭牌,金石担任院长。金石表示:“东南大学在卓越工程师学院的设计上,进行了深入和周密地准备。”从顶层架构来看,学校单独为卓越工程师学院开辟了实体化的学院。于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南侧启用6000平方米办学载体,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提供实训实验计算一体化平台、校企课程培训交流场所。组建近20个岗位的管理团队,负责思政、招生、培养、学位评定、学生管理、科研对接和平台建设。

同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设计是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以及校企合作基础而来。基于此东南大学设立五大板块:强电板块、弱电板块、机电板块、土建交板块、江苏板块。通过五个板块的构建,与东南大学的专业设置、学科发展实现集群化,相互匹配。卓越工程师学院围绕头部企业、大型央企、地方重量企业等展开合作。

从“入口”开始,卓越工程师学院如何选拔、“中间”过程如何与产业融合,以及“出口”如成果考核等方面,这一系列都需要重新建章立制。金石表示:“卓越工程师和普通的专业学位培养不同,‘卓越’必须是‘拔尖’的,在培养过程中如何保证质量,保证培养出真正的卓越人才,需要精心设计一系列体制机制,才能保障整体培养质量以及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在操作层面上,金石以东南大学为例,介绍了发展的两大能动作用。

第一,进一步提升要求,选拔优秀的学生。吸引优秀生源需要创造一系列条件,如与优质公司合作、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岗位、提供相应的奖学金和培养资源。让学生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好的机会。

二,培养过程中双导师设计。双导师设计是指一位导师在高校,另一位导师在企业中。如果没有事先制定规划好学生的培养方案,后续很难开展深度合作。要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赢意味着目标和利益需要一致,东南大学在加大推动力度。高校和企业双方的学生培养是建立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企业需要高校参加解决问题,高校老师也认为这类研究是有必要的。金石强调:“不能强行进行拉郎配,而是事先沟通清楚,我们的策略是企业优先,接下来进行导师匹配,这样可以把事情做实。”目前,东南大学已经与一批企业建立了共同的卓工中心。

特别是面向国家战略,比如面向海洋,与头部企业共同建立了智慧海洋装备的卓越工程师中心。前期企业与高校老师进行需求沟通,共同成立中心之后再配备相应研究生的资源和指标,加之一系列后续保障措施跟上后,民营企业对此非常感兴趣。过程中加大应用实践力度。

目前,东南大学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东大-歌尔穿戴式医疗健康卓越工程师技术中心。歌尔股份还设立了许多项目,与东南大学共同开展研究,并且有计划进行后续产业落地。谈到人才培养金石特别强调:“真正把需求摸清楚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才能变得顺利且有价值,而不再是形式上的推动工作。”

 03产教融合,如何进一步深化合作?

产教深度融合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金石指出,当前在产学研推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产教融合冷热不均的问题。企业对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往往存在动机不够、机会缺乏、能力不足等问题,高校、企业“一头热”“一头冷”问题时有发生,高校或企业内部不同机构之间“一头热”“一头冷”现象依然存在。

第二,产教融合,围绕培养学生的体制机制缺少深入设计。在培养模式、体系结构等方面,还不够全面和深入。高校并不了解企业,企业也不了解人才培养模式,并未意识到这两方面仍然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设计。

第三,许多政策体系还不成熟。许多企业认为产教融合是国家要求。对于企业而言是否有更好的政策性保障,产教融合之后国家是否有对行业人员培养的倾斜等,这方面也非常关键,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金石强调到:“要彻底消除“两张皮”的现象,实际上是挖掘真正的需求,找出真问题、产生真合作。”

对于未来产学研合作的推动,特别是在产业合作层面,金石也谈到了两点:第一,产业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科研的能力,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具备一定的水准,才会识别高校资源是否能为其所用,挖掘高校资源才会更有针对性。第二,企业在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有更长远的眼光。

不仅要看当下可用人才,围绕企业发展方向,合理地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合作规划,进行未来人才储备,这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非常关键。企业有其经营的特点,如何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作用,发挥高校好掉头、能够自由探索的优势,与企业合理分工,这方面可以在机制上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设计。金石特别提到:产教融合做好,在相关领域的积累和方向把控很重要。

他以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研电赛)举例。研电赛为什么会设置这么多赛道?这些命题都是企业围绕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来的,去引导学生、引导老师往这个方向走,以赛育人。很多题目来源于企业,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真问题,他认为这个大赛平台是非常好的。

第一,让学生在读研究生过程中,知道真实的需求如何和专业结合;面对困难,如何通过不断思考、迭代、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产生原始创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

第二,许多赛题和学生的研究方向高度匹配,学生们研究完觉得有用,价值度就很高;虽然企业和高校提取共性的东西有难度、有挑战,但对学生的训练、对科研团队的提升都很关键。大赛做到了,牵引企业与高校加强互动,形成良好的链接点。所以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第三,研电赛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参与广,且有周期,是不断学习深化的过程,最重要的一点是强调创新力,原始创新在这里体现,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很关键。半导体产业纵横在跟踪大赛过程中,也确实看到当年的参赛选手中,现在有很多人在企业或高校担任重要角色。

在谈到政策对于人才培养的影响时,金石以正在进行的工程硕博士改革为例,他表示:一方面,政策对于国家产业有重大的影响。目前高校主要围绕国家战略问题,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行有组织的科研人才培养,这种方式与以前完全不同。研究生不再是以前“自由研究、自由导向”的培养,而是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

另一方面,在国家急需的领域如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方面的政策导向也很明确。有了这些导向之后,学生在专业、就业选择也会有倾斜。更多优秀人才集聚在国家重大方向、卡脖子领域进行集中攻关。全社会资源、力量集结,去解决重大问题,这样可以加速许多问题的解决。

金石最后表示:“国家政策起到了风向标、指引作用。政策涉及方方面面,对于产业而言,制定好的政策,引导产业协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国家独具的优势。有顶层设计、有企业需求、有高校学科规划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我相信在这些方面形成合力后,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会更加蓬勃。”

推荐器件

更多器件
器件型号 数量 器件厂商 器件描述 数据手册 ECAD模型 风险等级 参考价格 更多信息
SDWL1608C9N5CSTFM01 1 Sunlord General Purpose Inductor
暂无数据 查看
1N5819HW-7-F 1 Diodes Incorporated Rectifier Diode, Schottky, 1 Element, 1A, 40V V(RRM), Silicon, GREEN, PLASTIC PACKAGE-2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0.34 查看
0039000039 1 Molex Push-On Terminal, LOW HALOGEN, ROHS AND REACH COMPLIANT
$0.32 查看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

公众号:半导体产业纵横。立足产业视角,提供及时、专业、深度的前沿洞见、技术速递、趋势解析,链接产业资源,构建IC生态圈,赋能中国半导体产业,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