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的国产,合资都在干什么?
降价,从去年的打折出售的价格战,到现在新车价格总体价格每半年下降10%的趋势,降价是汽车的主旋律。
靠混动赚钱,纯电汽车发展已经显现疲态,但新能源依然高歌猛进,其中插电混动快速上量,快速挤燃油车市场份额。
出海,成了所有中国汽车的主旋律,国内太卷了,要不拿不到单子,要不拿了单子也不赚钱,唯一出路走出去。
合资品牌
瘦身,减产,裁员 - 绝对是当前合资品牌在中国的旋律,不少合资晒工牌的照片视频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也引发了很多流量,让不少人有了可以去自媒体博主赛道的错觉,殊不知,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村头热闹而已,没“事”就会散了。
说起外资品牌的失败,总结起来,有得了三缸机的病的欧美系,有犯了配置低病的日系,有设计奇怪的法系,有偷工减料的韩系。
反正都有各自的病,病的还不同,病的无可救药导致现在的局面。
目前处于一个外资品牌的转折点,跟着卷?还是退出?显然大概率会是后者,纵观历史有哪个能卷的过中国?
中国品牌
加班,加点 - 中国汽车品牌们,犹如在玩一场鱿鱼游戏,拼命的降本,推出新产品,以获取大家一起“内卷”的市场份额。
原本3年一个小改款,5年一个大改款,7年一个换代的汽车产品周期,被彻底打乱。
有些产品发现成本和竞争力被卷的不匹配的时候,开始1年一个改款,3年就换代了。
降本,增效的氛围,将从业者,供应链从时间和利润上压榨到极致。
这对汽车行业产生什么影响?
随着汽车行业新产品的不断的迭代不断的降价,特别是纯电汽车,引发二手汽车快速贬值,所以,我们看到人们对电动汽车资产成本的担忧日益加剧。
而且,不断“内卷”竞相降价的中国车市,消费者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腰包来应对,即便你如何刺激已经是看淡了。
从业者也是消费者,如果从业者都是浓浓的“班”味,那他的产品肯定缺少生活和应用气息,那这种企业出来的产品更多的是工具属性,或者伪需求产品,最终将产业引向平庸,被另外一个产品替代。
如果从长远,可持续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是在损害一个行业。
回顾中国历史上来看,我们很难有百年的东西,因为我们总是在迅猛激烈中破坏和高歌,我们的开局总是轰轰烈烈,结局也是轰轰烈烈,不断的在循环。
但是回头一看,我们留下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或者是满目苍翼和可歌可泣的伤口?
我们以为的强大制造,是不是依托人口红利(意味着压榨人口和时间)而来?是不是重复当年钢铁制造,衬衫制造的强大传奇?
当年8亿衬衫换一架飞机,或许现在和将来我们8亿汽车换的可能是另外一种东西?
其他
国产供应链在彷徨中寻找可以填补合资产能的订单,哪怕是价格低,哪怕是回款周期长。外资供应链,面对中国供应链的内卷,跟随合资主机厂一样,裁员,减产。
目前原来合资传统主机厂主导下的4S店体系,正在迅猛崩塌和剧烈转型。
不管合资国产,都开启降本增效模式,加班加点,我们是在迎接下一个新生还是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加入Vehicle VIP 知识星球获取智能新能源汽车以及科技海量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