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无人驾驶网约车“百度萝卜快跑”订单量暴增;南京开启邮政EMS首批量产自动驾驶重卡运营专线;上海发放首批“完全无人载人车牌照”;北京发布《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为高阶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提供立法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约20个省份发布了自动驾驶相关政策法规,共建设了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开放测试道路32000多公里。各大城市正铆足干劲儿,应用场景商业落地、车路云一体化基础设施、政策先行先试等方面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
各地争先探索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
打开小程序,一键呼叫无人驾驶车来到所在的位置接驳,这样的场景在武汉越来越常见,正成为越来越多当地市民日常出行的选择,更成了外地游客来武汉旅游必打卡的项目。
近日,武汉“萝卜快跑”无人驾驶网约车单车单日峰值订单量超20单,与传统出租车司机一天的接单量基本持平。百度萝卜快跑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年底,萝卜快跑在武汉有望实现盈亏平衡,2025年实现盈利。
作为全国首批“双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试点城市,近年来,武汉加快开放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全无人驾驶汽车试点政策,实现跨区通行、跨江通行、机场高速通行等多个自动驾驶应用场景的全国创新突破。截至2023年年底,武汉累计开放测试道路里程已突破3378.73公里,辐射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触达人口超770万,拿下开放里程和开放区域数量全国第一的同时,也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区。
此前,自动驾驶作为一项多领域交叉的前沿性技术,“首批试点”往往是各大城市争夺的关键,比如发放了多少自动驾驶牌照、谁成立了首个测试场等,这些都是自动驾驶的“发令枪”。现在,自动驾驶走出“试验区”,向规模化、商业化落地迈进,正在成为城市竞赛的焦点。能否形成商业闭环,直接决定着自动驾驶赛道的发展潜力。
目前,自动驾驶网约车(RoboTaxi)正在成为市场空间最大的自动驾驶场景之一。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共享出行总市场规模将达到2.25万亿元,RoboTaxi在其中的占比将达到60%,规模为1.3万亿元。
在前不久举行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上海发放了首批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这意味着获证的4家企业可在上海部分路段实现全无人载人的车辆应用,评估后有望在指定区域内进行自动驾驶车辆的商业化运营。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北京也发布了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拟支持自动驾驶汽车应用于城市公共电汽车客运、网约车、汽车租赁等多种城市出行服务。
不过,尽管当前以RoboTaxi为代表的自动驾驶应用场景正处于聚光灯下,但实际上,自动驾驶商业化囊括的范围非常广,包括“双智”试点城市在内的自动驾驶产业基础较强的地区,正在各有侧重地展开创新应用场景开拓等工作,探索其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价值。
近日,东莞落地了市内首个L4级公开道路无人环卫商业化项目,项目涵盖了超86万平方米作业面积,未来将由文远知行的自动驾驶环卫车S6和无人驾驶扫路机S1完成;厦门致力于打造城市级商用车全场景智慧综合服务平台,实现“BRT公交应用广域覆盖”是该平台的重要工作之一;淄博则结合自身特色,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无人环卫、末端低速物流等作为重点示范场景。
全力打造“车路云”一体化基础设施
走进位于北京亦庄的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路边布置的智慧综合箱和改造后的多功能综合杆随处可见。300多个数字化智能路口已实现基础设施全覆盖,这种“多杆合一、多感合一、多箱合一”的智能网联标准化路口建设方案为“国内首创”。
“面对单车智能技术路线存在感知盲区等长尾问题,短期内无法实现足够安全性的缺陷,我国结合自身优势,提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通过‘车路云’一体化加速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实现。”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测评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各地“车路云”一体化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尚未搭建形成完备的系统架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碎片化”的现象,难以支撑自动驾驶技术和网联功能的规模化应用。
7月初,工信部等五部门公布了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确定了北京、上海、重庆、辽宁沈阳、吉林长春、安徽合肥、山东济南等20个城市(联合体)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并以城市为单位,打造“车路云”一体化“试验场”,推动相关技术落地与规模应用。
促进“车路云”一体化,正在逐步统一的规则和标准下,吹响竞争更为白热化的冲锋号。
在智能化路侧设施方面,5月31日,北京市“车路云”一体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布招标公告,项目投资额约为99.39亿元,将在全市选取约2324平方公里的范围,对6050个道路路口进行智慧化改造;长沙提出,在已部署的486套路侧单元、1900余个感知设备、280余套移动边缘计算的基础上,再增加700套路侧感知与计算设备,将“智慧的路”逐步覆盖整个长沙。在提升车载重点搭载率方面,上海、无锡、济南等地明确提出,试点运行车辆将100%安装C-V2X车载终端和车辆数字身份证书。
“未来,‘车路云’一体化技术演进的方向将不仅聚焦于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车载终端装配率的提升,城市级服务管理平台的建立、标准及测试评价体系的完善、跨域身份互认体系、推动城市间‘连片’建设等更是尤为重要。”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说道。
记者了解到,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已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智能网联示范区一期投用试运行。重庆正在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整体项目,在项目建成后,将为接近300公里的城市道路车辆及区域智慧交通管理提供支持。
无锡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无锡在强化智能网联基础设施铺设、基础云平台打造、商业化应用服务之外,还将进一步深化与上海、苏州等地基础设施协同建设和数据互通工作,面向市场构建长三角区域数据联合体。
安全仍是自动驾驶大规模商用的关键
日前,“萝卜快跑”在武汉市红绿灯路口和一个闯红灯的电动车发生碰撞,事故造成了部分车辆拥堵,同时引发了外界对无人驾驶安全的担忧。由此可见,安全仍是自动驾驶大规模商用的关键。
在涉及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中,责任如何认定?当车辆面临无法避免的碰撞事故时,技术应优先保护车内乘客的安全,还是尽量减少对行人的伤害?运行过程中会收集大量用户数据和交通信息,如何保证这些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配套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为行业发展建立规范。目前,国家层面正在探索自动驾驶方面的立法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那些跑在前面的城市,也承担着在这些方面探索可复制经验的重任。
让自动驾驶车辆事故责任认定有法可依,深圳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用好用足特区立法权,2022年,深圳率先出台我国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
“此前全国各地已出台了支持自动驾驶发展的管理细则,但没有一个城市以立法的形式为自动驾驶车辆的产品准入、上路条件和权责划分进行明确规定。深圳市作为国内首个‘吃螃蟹’的城市,其示范效应不容小觑。”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中国自动驾驶汽车的市场准入和商业运营打开了大门。
自今年以来,杭州、北京又相继因地制宜开展自动驾驶“立法”的制度创新。中信建投证券分析认为,近日北京发布的《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是目前国内最为完善的地方性自动驾驶法规,对数据的开放和使用、通信网络、自动驾驶地图、基础设施运营、交通违法行为处理、事故现场处置、交通事故责任、行车安全、网络安全和保险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法规制度设计。
小马智行相关负责人也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便利化管理措施,和审慎包容的监管原则,为自动驾驶汽车落地运营提供更加清晰、有效的规定。
地方性自动驾驶政策法规先行先试对一个城市发展自动驾驶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通过激发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促进市场应用与商业化进程、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及优化营商环境与吸引投资等措施,地方政府可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在本地实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目前,国内虽有相关立法对自动驾驶事故责任进行了规定,但存在规定不统一、责任划分不合理等问题。”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郑飞指出。这就需要城市因地制宜开展进一步的创新性探索,将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广。
作者丨齐旭编辑丨徐恒美编丨马利亚监制丨连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