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2024 MWC上海”期间,5G商业模式再次引发热议:GSMA发起的Open Gateway倡议得到三大运营商的热烈响应,在本次活动中斩获颇丰;爱立信认为5G运营的当务之急是为用户提供差异化、定制化服务,从而将5G能力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收入;华为则提出丰富5G数据业务计费模式的观点,比如以速率计费的新模式。产业界集思广益、献计献策,目的是挖掘5G网络的潜在价值,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收入的显著增长。
其实早在“2023 MWC上海”期间,中国信通院就发布了《5G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报告(2023)》,提出5G多量纲计费模式的创新理念。在今年的MWC上海期间,有关商业模式变革的讨论愈发激烈。5G在我国商用5年以来,用户数据业务体验实现了质的飞跃。
统计数据显示,用户DOU(平均每户每月上网流量)从2019年的7.8GB/户·月增长到2023年的16.9GB/户·月。且随着流量单价的下降,用户“流量焦虑”得到有效缓解,特别是定向流量包的推出,让人们随时随地刷抖音、打游戏毫无费用压力。但在此期间,移动数据业务给运营商带来的收入贡献也产生了微妙变化。
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2019—2022年,我国移动数据业务流量收入持续攀升;2023年则小幅回落,较2022年下降0.9%。这一变化表明,流量增长对于运营商收入的贡献已渐显“疲态”。
事实上,DOU增长并非没有“天花板”——用户每天除去工作、学习、运动、睡觉所剩余的时间,就是刷手机的时间上限,当这一上限被无限迫近时,流量增长将遭遇瓶颈,除非运营商推出更高清的视频业务。
因此,当用户DOU达到一定程度后,运营商继续降低资费带来的收益贡献将微乎其微,甚至出现负增长。那么,5G收入增长路径何在?某消费者实验室的统计调查显示,20%的手机用户愿意为差异化、高质量、高性能的网络服务支付额外11%的费用。
除了流量,用户还关注5G的速率、时延等性能指标。在某些特定场景下,用户愿意为多元化的业务场景、更优质的业务体验支付更多费用。为深入了解用户额外付费的潜力,上述消费者实验室对用户展开研究,依据使用习惯将用户大致分为三类人群——“社交分享者”“科技爱好者”“简单主义者”,这三类用户对网络速率与时延等有着明显不同的需求,但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愿意为更好的体验支付更高的费用。
据悉,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国家的运营商针对不同用户需求推出差异化的5G套餐服务,在促进收入增长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芬兰运营商在4G时代就提供了基于速率的资费套餐,进入5G时代,这种模式得以延续。以Elisa为例,该运营商推出了300Mbit/s、600Mbit/s、1000Mbit/s下行速率以及“最高速”Premium套餐,均包含无限量数据流量。
在以速率计费的商业模式下,运营商不仅实现了收入和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的提升,而且将用户离网率降至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
基于速率计费的模式在我国亦可尝试。如上所述,随着流量资费的下降,用户对于数据业务流量已经不再敏感,取而代之的是“网速焦虑”。
当前,很多用户“吐槽”在日常使用中感受不到5G的“快”,尤其是在演唱会、大型展会、机场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景,网络堵塞以致更新“朋友圈”都比较困难。网速是用户体验的“痛点”,但也可成为运营商增加收入的切入点。
除了网速,用户的其他关注点也值得运营商予以关注。例如,近期我国大空间XR项目进入爆发期,基于各种知名IP的大空间XR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成为引领文旅消费增长的新力量。
而大空间XR项目离不开5G云渲染的支持,因此,运营商也可打造类似的5G消费新体验,以获得额外收入。提升个人用户ARPU、挖潜5G网络价值并非只有“华山一条路”,当流量计费的单一模式增长乏力,是时候创新商业模式、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