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S(等效全向灵敏度)的全称是Effective Isotropic Sensitivity,用于描述信号接收系统的实际接收性能。
为什么不直接用接收机的接收灵敏度,而要引入EIS呢?下面我们以一个实际的信号收发系统模型为例来解释。
信号从发射机出来,经过射频线缆会经历损耗,到达发射天线会把信号定向集中形成增益,然后经过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到达接收天线,接收天线又有接收增益,再由经历射频线缆经历损耗传递至接收机。如果到达接收机的信号强度大于接收机的灵敏度,信号将被成功接收到。
但是,这个计算过程过于复杂,可以把一些相对稳定的变量封装起来简化计算。我们把发射机、发射端线缆以及发射天线的综合性能封装起来,形成了EIRP(等效通向辐射功率)这个指标。类似地,我们再把接收天线天线、接收端线缆以及接收机的综合性能封装起来,就形成了EIS等效全向灵敏度这个指标。
这样下来,上面的算法就成了:
EIRP -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 EIS
这个计算公式就简单多了,我们用EIRP减去传播路损,如果得到的值大于EIS,那么信号就可以被成功接收。
一般来说,天线的发射和接收的角度比较宽,EIRP和EIS仅适用于单个传播方向,如果没有指定,那么这是可能的“最佳”方向,也就是发射天线能量最集中的方向以及接收天线增益最高的方向。
EIS还屏蔽了接收系统的一些细节。例如,接收机会产生一定量的噪声,这些噪声将被其自身的天线接收,从而抬升底噪并降低灵敏度。或者,接收机模块或馈电布置的存在可能会无意中改变天线的辐射方向图。
也就是说,接收机灵敏度和天线增益只是理想化的数字,而EIS则表示了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实际性能,这个性能往往比理论值要低。
在5G阶段,Massive MIMO 成为主流,这需要几百甚至上千的天线振子来实现。但是,每个天线元件和射频收发信机之间都采用电缆连接是不切实际的,对于毫米波来说尤为如此。因此,把天线和射频收发信机组合成一个单元的 AAU(有源天线单元)成为了主流方案。
随着AAU的引入,天线和收发信机紧密耦合,使用传统的发射功率和接收灵敏度已不再适用,而更倾向于采用EIRP和EIS这两个指标。比如,在3GPP TS38.104中定义了基站类型1-O和2-O,它的发射和接收性能都是通过OTA(Over The Air)的形式测试的,测得的指标就是EIRP和EIS。
1-O 要求适用于在 FR1 (Sub-6GHz)上运行的基站,2-O 要求适用于在 FR2 (mmWave)上运行的基站。 1-O 和 2-O 都属于OTA类型的基站,要求适用于辐射接口边界的远场。
基站类型1-O/2-O
为了测量EIS,需要在暗室设置一个信号源来产生已知信号。信号强度是在被测设备所在的位置测量的,然后计算出理想各向同性接收机接收的功率以及系统误码率。
如果误码率高于指定阈值,则发射功率将递增,直到误码率降至阈值以下。也就是说,EIS是误码率高于阈值的最小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