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盘一盘中国版“星链”
    • 和星链的差距还有多远?
  • 推荐器件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太空霸权战打响!中国版“星链”如今到底进展如何?

2024/07/01
4670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作者:Sophia物联网智库 原创

6 月 23 日晚,马斯克的 Space X 再次使用“9 手”猎鹰火箭,将 20 颗星链 (Starlink) 卫星送上太空,其中 13 颗卫星具有与手机直连的功能。几乎同一时间,Space X 在佛罗里达的卡拉维拉尔角同样用“9 手”的猎鹰火箭,将 22 颗星链卫星送上太空,其使用的整流罩高达第 20 次使用,创造了整流罩重复使用的新纪录。

“星链”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给中国的低轨卫星互联网发展带来了不小压力。放眼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已掀起基建狂潮,而这无疑是一场“先到先得”的卡位赛。一方面,太空轨道是宝贵的非再生资源,LEO (低轨)轨道共可容纳约 10 万颗卫星,如能抢占先机则能在后续竞争中优势尽显;另一方面,卫星无线电频率就像是通信领域的“石油”,属于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有限自然资源,稀缺性较为紧张。从战略意义上来看,中国必须加快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建设。

为了竞逐国际卫星通信舞台,和以星链为代表的国外卫星互联网网络抗衡,中国也有自己的“星链”。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中国版的“星链”现今到底进展如何?和国外相比有多大差距?未来怎么规划?借着近期刚好有最新消息释出,本文将对相关信息进行盘点和汇总。

盘一盘中国版“星链”

今年 1 月,“参考消息”引述俄罗斯「生意人报」网站报导指出,中国计划在近地轨道创建由 2.6 万颗卫星组成的网络,将覆盖整个地球,号称中国版“星链”。此外,报道还将中国版“星链计划”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联系起来,声称两者或将联合提供服务。

2.6 万颗卫星不是一个小数目,并非由一家企业能够完成。拆解这 2.6 万颗卫星,其中 2021 年成立的中国星网的“GW 星座”将打造一个由 1.3 万颗卫星组成的网络;上海成立的“G60 星链”卫星互联网项目则计划将超 1.2 万颗卫星送入轨道;另有约 1000 颗卫星将由私营企业银河航天科技有限公司送入近地轨道。

GW星座

早在 2020 年 9 月,就有一家代号为“GW”的中国公司,向国际电信联盟 (ITU) 递交了频谱分配档案。档案中曝光了两个名为 GGW-A59 和 GGW-2 的宽带星座计划,计划发射的卫星总数量达到 12992 颗。

其中,GW-A59 子星座计划由 6080 颗卫星组成,分布在 500km 以下的极低轨道;GW-2 子星座由 6912 颗颗颗卫星组成,分布在1145km的近地轨道,这些卫星的轨道倾角分布在 30°-85° 之间,旨在实现全球覆盖,并为用户提供高效的互联网连接。

当时这则消息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直到后来,人们才发现,原来这是国家队进场来统一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了。

更早之前,我国其实就已开始积极实施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作为标志性事件,2018 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各自官宣了一个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的建设计划,分别名为“虹云工程(156 颗卫星)”和“鸿雁星座(324 颗卫星)”,并在当年 12 月首星分别发射成功。但首星发射成功之后,这两大星座计划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后续建设进度突然销声匿迹。

现在回头再来看,这些星座计划各自为战,而且规划的卫星数量也远低于国外 SpaceX 的规模,显然无法与之抗衡。

2021 年,在 2020 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被投资者问及鸿雁项目有何进展时,鸿雁星座首星的研制方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葛玉君回应称:“包括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系统、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系统在内的相关星座建设计划,国家相关部门正在进行统筹规划,我们理解‘鸿雁’星座的原计划将出现重大变化。”有媒体记者在采访业内人士的过程中了解到,葛玉君所称的“重大变化”,指的是虹云工程和鸿雁星座两大项目被规模更大的“GW”项目所整合取代。

2021 年 4 月 29 日,国资委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新组建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星网),这是中央批准成立的唯一一家从事卫星互联网设计建设运营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星网将成为 GGW系列星座项目的实施主体。

时间来到 2024 年 6 月,中国星网(持股 55%)联合中国移动(持股 20%)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持股 25%)共同成立了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星网星座的业务运营方,中国星网本身将更加侧重卫星通信系统的建设和运营,而中国移动的参与则可以把星网系统与自身的地面网络进行有机整合,提供天地一体化的通信服务。

G60 星链/千帆星座

根据最新报道, 我国“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预计 8 月 5 日在太原发射,将实现“一箭 18星”(后续还将探索一箭 36 星、一箭 54 星),首发任务出厂剩余6天(一颗星生产仅需1-1.5天)。据悉,今年计划交付 50 到 70 颗卫星,明年有望翻番,后年再翻番。

“千帆星座”计划即“G60 星链”计划,这是国内除中国星网的“GW 星座”外,另一项举足轻重的卫星互联网发射计划。

2021 年 11 月,“G60 星链”产业基地启航仪式在松江区举行,项目由松江区、联和投资、临港集团三方共同打造;2023 年 7 月,上海证实成立了“G60 星链”卫星互联网项目,计划超 1.2 万颗卫星送入轨道,生产卫星的工厂已经开始运转,设计产能约 300 颗/年。

“G60 星链”计划的实施核心企业是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于 2018 年 3 月设立。2022 年,垣信卫星与中科院背景的中科辰新共同设立卫星 ODM 厂商格思航天,承接量产卫星设计制造与卫星核心组部件研发业务。2023 年,格思航天在 G60 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建成了 G60 卫星数字工厂,成为长三角首个卫星智能制造数字化“灯塔工厂”。

2024 年 2 月,垣信卫星完成 67 亿元人民币 A 轮融资,金额巨大震惊融资圈,而且投资阵容超级豪华——领投方为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创始股东上海联和投资继续战略加持,跟投机构包括国科资本、国盛资本、上汽恒旭资本、央视融媒体基金、国泰君安、中科创星、亚信安全,以及新鼎资本、高远资本、美蓝湖投资、金研资管、正和岛投资。

据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陆奔表示,千帆低轨卫星星座于23年启动建设,星座包括三代卫星系统,采用全频段,多层多轨道星座设计。第一阶段计划到 25 年底,实现 648 颗星提供区域网络覆盖;第二阶段到 27 年底,648 颗星提供全球网络覆盖;到 30 年底,实现 15000 颗星提供手机直连多业务融合服务。

鸿鹄星座

除了 GW 和 G-60 这两个筹划时间已久的重磅项目,据悉,5 月 24 日,上海蓝箭鸿擎科技有限公司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提交了预发信息(API)。该文件概述了一个名为 Honghu-3(鸿鹄-3)的星座的计划,它将在 160 个轨道平面上总共发射 1 万颗卫星。

这意味着—— “鸿鹄三号”星座将成为继我国“GW 星座”和 “G60 星链”后的国内第三个超万颗卫星巨型星座。

公开资料显示,鸿擎科技成立于 2017 年,主营业务包括卫星导航服务、卫星通信服务、卫星移动通信终端制造、微小卫星生产制造等,其大股东为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头部企业——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据企查查显示,蓝箭航天直接持有鸿擎科技近 34% 股份,间接持股近 33%,总共持股比例超过 67%。

鸿擎科技于今年 5 月 10 日完成 A 轮融资,融资额未披露,参与投资的机构包括昆仑资本、银河创新资本;于 2022 年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澜溪资本、碧桂园创投以及陕西金控资本。5 月 23 日,蓝箭航天运载火箭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在无锡奠基,鸿擎科技卫星制造项目同步签约。

和星链的差距还有多远?

近年来,海外各个国家都在积极部署卫星互联网,对太空的轨道争夺可以说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下表汇总了各国主要卫星互联网的星座部署计划,比较知名的有美国 SpaceX 公司发起的 Starlink;英国 OneWeb 公司发起的 OneWeb 星座;加拿大 Telesat 公司发起的低轨卫星宽带星座等等。
其中,Starlink 无疑走到了全球领先的位置。这个项目启动非常之早,2015 年,马斯克就宣布 SpaceX 计划将约 1.2 万颗通信卫星发射到轨道,该项目后被命名为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星链”。

自 2019 年 5 月发射首批 60 颗星链卫星以来,截至 2024 年 6 月 12 日,Starlink 已经发射了 6611 颗卫星,5 年卫星数量增长了 100 倍。截止到 2024 年 3 月,Starlink 已经拥有 260 万名订阅用户,并在全球超过 70 个国家提供服务。

在 Starlink 已经在商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之时,与之相比,我国从今年开始才算真正进入低轨卫星的全面发射阶段。有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5 月 1 日,全球在轨运行卫星数量为 7560 颗,其中美国 5184 颗占比 69%,中国 628 颗卫星占比 8%。

如果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就意味着必须在发射速度上争先。然而,在这方面, SpaceX 可以说是卷王之王,在去年平均 3.92 天密集弹射一批互联网卫星的基础上,该公司今年以来更是将发射周期压缩到了只有 3 天。按照马斯克的计划,2024 年“猎鹰”9 号火箭至少完成 150 次的发射任务,至 2027 年“星链”卫星总量达到 4.2 万颗。这种傲视全球的领跑气势,确实会给其他各国都带来极大的压力,并让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

纵观整个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可大致分为4大环节,分别为卫星制造环节、卫星发射环节、地面接收发射装备产业和星运营管理服务产业。相关资料显示,卫星互联网的最大成本在发射环节,因此,要想提升发射频率,就必须降低发射成本。

在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的成本方面,SpaceX 使用的“猎鹰9号”和“猎鹰重型”火箭的每公斤的发射价格已经分别降到 2600 美元和 1500 美元。SpaceX 可完全复用的重型运载火箭“星舰”(Starship)一旦测试成熟,这个价格可能跌到每公斤几百美元的水平。

显然,“赶超”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但无需灰心的是,我国已经在追赶方面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历经四代卫星、50 年的研发经验积累,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少数可独立设计、研制大容量通信卫星的国家之一,我国在无论是卫星设计、制造还是火箭发射等关键环节都具备较强的产业基础。

如今,国家队入场,运营商加持,我国在卫星互联网领域争雄的决心已显。

在很多情形下,卫星互联网能够承载的意义远比想象中更重。比如,“星链”的战略意义就在俄乌战争到以哈冲突中得以凸显。俄罗斯 2022 年 2 月开始的对乌克兰袭击造成乌克兰电信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但乌克兰政府和军队以及部分平民依靠“星链”设备的支持,维持了高速网络连接。

面向未来,争夺太空霸权,这是一场不能让步的“战役”。

参考资料:
《中国版“星链”还要十年?》,36氪
《12992颗卫星!中国的“GW”巨型星座计划确认!全面技术解读》,江湖事务所
《垣信卫星:今年最牛一笔融资诞生了》,投资界
《“鸿鹄三号”拟放万颗卫星,合作方纷纷表态》,泰伯网
《中国“星链”来了,卫星互联网概念大涨》,新浪财经
https://www.voachinese.com/a/china-vs-starlink-20240117/7443759.html

推荐器件

更多器件
器件型号 数量 器件厂商 器件描述 数据手册 ECAD模型 风险等级 参考价格 更多信息
CC430F5137IRGZR 1 Texas Instruments 16-Bit ultra-low-power CC430 Sub 1 GHz wireless MCU with 12-Bit ADC, 32kB Flash and 4kB RAM 48-VQFN -40 to 85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7.8 查看
KSZ9021RNI 1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 DATACOM, ETHERNET TRANSCEIVER, QCC48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5.6 查看
XB3-24Z8PT-J 1 Digi International Inc Telecom Circuit, 1-Func, MODULE-20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20.06 查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