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成为日系车企的“至暗时刻”。五大车企集体造假,让讲究“匠人精神”的日本制造业再次蒙尘。
综合日媒消息,鉴于大发工业等车企接连发生违规行为,日本国土交通省对85家汽车和关键零部件制造商进行内部调查。目前,丰田、马自达、雅马哈发动机、本田技研工业和铃木等5家公司在车辆性能测试等方面存在不当行为。
日本国土交通省表示,6月4日以后,政府将对丰田等车企实施深入检查。在尚未确认安全性是否符合标准之前,国土交通省要求丰田、马自达和雅马哈发动机生产的6款车型暂停出货。
这并非日本汽车行业首例造假案,日野造假、日产造假、三菱造假、神户制钢造假、日本东丽造假、高田杀人气囊,日本以几乎一年爆发一起造假案的速度,加速Made in Japan金子招牌的坍塌。
日本汽车供应链,危在旦夕?
日本制造,怎么了?
本次日系车企造假事件早已不是孤例。
回溯到2009年,高田气囊故障曾引发多起死亡和伤害事故,就让日本制造业开始遭受质疑。彼时,全球数千万辆配备高田气囊的汽车需要召回。直到2015年6月,高田公司代表还在第四次就气囊安全问题接受美国国会议员的质询,高田社长Shigehisa Takada更是向美国公众鞠躬致歉,并承诺将对受害者进行补偿。
不过,这只是日本汽车制造业开始坍塌的开端。近年以来,日本汽车制造领域以几乎每年一起大案的频率,不断刷新消费者认知。从整车到零部件,甚至上游原材料,造假事件层出不穷。
这真是令人感到沉闷而哀伤!
还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汽车制造领域的造假案件,并非个体性案件,更多的是系统性作案。
比如,2017年10月爆发的日产检测造假事件中,平时使用无资质的检测员参与车辆出厂检测,正式迎检时则换上有资质的质检员,几乎成为内部的潜规则。
另外,汽车制造业领域造假时间跨度之长,也令人震惊。日野汽车造假案中,调查显示,不正当行为大概可分为三个方面,包括引擎尾气排放相关违规、油耗数据相关违规,以及在2016年日野汽车向日本国土交通省提交尾气排放和油耗数据虚假报告。
根据相关信息显示,日野汽车在尾气排放方面的相关违规至少始于2003年,这一时间节点比日野汽车此前公布的2016年要早得多,距今已有20多年。
同样,2021年2月爆发的曙光制动器质检造假事件中,有11.4万项质检数据是篡改或编造而来,占总数据近六成。更为令人可气的是,这样的造假行为可追溯到2001年,时间跨度也长达20多年。
当然,系统性造假的影响面也十分广泛。信息显示,五大汽车公司中数据造假一共涉及38款车型,约170万辆为丰田汽车。具体来看,丰田汽车有三款车型在行人保护测试中提交了错误数据。
本田汽车则有高达22款车型在2009年至2017年间的噪音测试等项目存在数据造假问题,已售出问题车辆达325万辆。另外还有约15万辆马自达也涉及测试违规问题。
长久以来,日本制造都被冠以“工匠精神”的美誉。对于连续出现的造假事件,曾令一位日本老工匠痛心疾首,“我们这代人努力几十年,打造的日本制造口碑,真希望还能够维持下去。”
日本制造何以神坛坠落?
追溯历史,从二战废墟中建立起来的日本工业,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二战后的日本人用自己擅长的造物技能,改善本国人生活,又以稳健的发展步伐,获得世界认可。
日本精密加工研究所所长,也是《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的作者汤之上隆,总结出日本成功产业的共有特征:以高度技术集成、需求高延续性的制造产业为核心。
总结起来,日本的强项是那些将多个部件或技术组合在一起,即综合性集成,并且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率,以形成竞争力的产业。
如此看来,日本汽车制造业便完全满足这些标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日本汽车制造的发展史,便是半部日本工业制造的成长史。
尽管造假风气“盛行”,但日本制造业的内在强大仍不可忽视。经历数十年的积累,日本制造已经沉淀出雄厚的技术实力。比如,我们看到日本核心科技专利数量世界第一,拥有80%以上的占有率。
此外,日本汽车制造业还拥有成熟的供应体系。以丰田汽车为例,大多数汽车组件由体系内的二级供应商提供,二级供应商下面还有三级、四级供应商。这套供应体系相当完整。
日本汽车制造业也曾走向神坛。1990年代,日本便以1349万辆汽车生产量,创下本国历史新高。
丰田汽车便是日本汽车制造业巅峰的代表。那句“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广告词,至今还让我们记忆犹新。
然而,事情的一旦发展到极端,也就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根据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数据显示,日本制造业的世界排名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1名逐步下滑,进入21世纪后降到20多位,在2018年位居25名,2022年排名再次降至34名。
而今,日本汽车制造业造假现象频繁,“工匠精神”人设逐渐崩塌,这背后有着哪些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环境、人才、经营、文化多方综合性因素影响之下,使得日本汽车制造业走向衰落。
从整体环境来看,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新时代之下,汽车制造业面临更为严酷的竞争环境,前期依靠产业集聚、技术积累发展的经营模式也需要求变。这也表明,日本引以为傲的“精益制造”的方式或许难以发挥优势。环境的改变,让不少日本制造企业难以适应。
人才短缺也让日本制造业面临窘境。比如,日产检测造假时间调查显示,其最直观的原因便是人手不够。日本帝国数据库的调查显示,劳动力不足已成为影响日本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汽车制造领域的人才缺乏程度首屈一指。
再往更深一层看,日本企业传统经营模式制肘其进一步发展。整体来看,日本一直缺乏创新的市场环境,此外,日本公司内部也缺少快速而有效的决策机制,这也使得日本制造业难以大象转身,研发更是投入大、效率低。
也有观点认为,日本“忠”文化或是造假事件频发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日本企业文化中,“忠诚”是最为核心的要素,无论是非对错,都要无条件终于企业。在层级分明的日本企业中,即便有组织的造假,员工也会持服从态度,这显然就是为造假风气盛行带来了天然的土壤。
日本汽车产业链危在旦夕?
持续性造假,也给日本汽车制造业带来深远的影响。有调查机构表示,本次日系车造假事件,是整个日系车在日本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整体经济不景气,再加上车企的成本压力增大所导致。
据新华社报道,日本内阁府5月16日发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5%,按年率计算降幅为2.0%,降幅之大超过媒体和机构预期。日本国内多位专家指出,日本经济面临的滞胀压力或进一步加大。
造假事件带来的影响面,也将十分深远。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日本8大汽车制造商供应链涉及的公司总数为5.9万家,总交易额约为41.9万亿日元,仅丰田的供应链就包含3.9万家公司,交易总额达20.7万亿日元。
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日本经济至关重要。车企集体陷入造假丑闻恐将对日本汽车产业和日本经济带来冲击。日本产品质量的人设逐渐崩塌,相较于担忧所谓的产业发展,未来日本汽车制造该如何自处、求生,或许是日本政府和企业当下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另外,如果我们从长期视角和文化视角层面再审视日本汽车制造业,更大的危机已经深埋其中。
持续性、系统性造假,会让日本汽车制造业与消费市场逐步割裂。短期来看,日本汽车行业造假似乎无伤大雅,甚至部分极端观点认为,即使造假,日本制造的产品质量仍强过竞争者。但是长期造假,对消费者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是持续性的,最终会引起质变。
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才是一个产业长盛不衰的源动力。早期日本制造业正是与消费者有着深刻的互动,才走向辉煌。未来如果与消费市场割裂,强大的零部件供应体系没有配套出口,更无法灵敏地掌握消费者最新偏好,产业链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
从更深层面来看,日本制造业危机的根源,是日本文化基因与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本能冲突。日本尊崇的效忠、内敛的文化特性,对于颠覆式的创新理念,是难以容忍的。如今,汽车智能化发展突飞猛进,日本车企似乎有些难以应对。
日本制造业的后续动力在哪里?这是一个关乎日本制造业未来的大命题。必须承认的是,日本制造的金字招牌,已经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