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在工作中正好对5G-A有一些接触,也在从零开始自学,反正都要研究,不如把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系统整理下发到公众号上跟大家分享下,形成一个包含若干(写到哪儿算哪儿,最多不会超过5篇)篇文章的5G-A通识课程,叫通识课的意思就是希望谁都能看懂。
课程当然全部免费,如果您觉得有帮助到您,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或者微信群,更多的阅读量绝对是我更新的动力。当然也欢迎直接打赏。
自从我国5G网络商用以来,关于5G的话题一直是社会上争论的焦点,当然负面的偏多。
不过,认为5G浪费资源没有应用场景也好,认为5G终端耗电更多资费更贵也罢,现如今5G网络的部署已经不可逆,甚至5G的发展更加激进的迈出了更大的步伐,向着5G的更完整形态5G-A迈进。
在正式介绍5G-A以前,还是得先回顾下公众号之前反复提及过的两个关于5G的关键知识点。
1、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不是哪个国家或者企业、组织独立研发出来的,而是一个名为3GPP的全球通信技术标准组织中来自业界的会员(高通、爱立信、华为、中兴等等)共同研究联合推出的。
2、5G提出时的使命愿景,包括能实现的下载速率、通信时延、同时并行接入用户数等等,都不是一蹴而就一次性实现的。你可以理解为5G就和咱们生活工作中接触到得大部分软件、APP一样,都是先推出一个1.0版本,再不断演进,推出2.0、3.0、4.0版本等等。
而咱们文章的主角,5G-A,也被称为5.5G,就是5G商用后直到6G正式被推出之前,5G不断演进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版本,由于该版本刚好处于5G到6G之间的中间阶段,所以被称为5.5G,同时由于这个版本是一个有明显性能提升的大版本,所以也被称为5G-A,A是Advanced,先进的意思。
事实上,5G到5.5G过程中,已经有3个小版本的推出。5G正式被推出时的版本叫做R15,目前已经更新到R17,从5G-A开始则是R18。虽然已经更新了两个版本,但是R16、R17在5G能力提升上略显中规中矩,没什么存在感,而R18相比前两个版本的性能提升格外亮眼,也因此让5G-A得到很多关注。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认为5G并没有什么应用场景,大家用5G无外乎还是在刷抖音、聊微信,5G其实没什么卵用。
那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5G的应用场景,一个方面是toC的4K视频、AR、VR与云游戏等。但是,就算是WiFi技术已经演化到了可以实现几十Gbps的WiFi-7,事实上AR、VR与云游戏等应用也完全没有爆发,根本原因是目前网络已经不是toC应用最大的制约点,关键还是在于相关公司推出应用后,发现用户根本不感冒,大部分应用已经变成了伪需求。
而就算苹果的Apple Vision Pro首次让XR真正得到普通消费者的接受,可Apple Vision Pro几乎就是一款为居家设计的娱乐产品,几乎不会有人带着笨重的头显走上街头(科技网红们除外)使用5G网络来提供内容传输,WiFi足矣。
所以,toC应用上,除了根本解决了4G网络的容量不足问题,5G确实暂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
而5G的另一大应用场景——toB上,则不只是需求的问题,更多是网络供给能力上,即5G网络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很多垂直应用场景的要求。
先让我们回顾下5G刚刚推出时,国际电信联盟为其设计的目标吧。
国际电信联盟给5G明确了三大应用场景,分别是eMBB、mMTC和URLLC,翻译成中文的话分别是增强移动带宽、海量机器通信与高可靠低时延,简单来说就是分别要能做到超大速率数据传输、支持海量的物联网设备同时接入以及可以实现通信极低时延与安全性并存。
而基于以上三个目标,国际电信联盟给5G定了若干关键指标。
3GPP的使命就是为了实现这些关键指标来研发5G技术,让吹出去的NB能逐步实现。
而这些指标,除了速率类的对普通用户有一定影响,其他的基本都是为了实现toB类应用。
所以,5G在设计之初,就在垂直行业应用上有很大的野心,想要通过5G网络部分代替现有的各类工业、政企网络。
只不过,在5G网络商用的第一阶段,比如工厂生产场景中要求的低时延,智慧城市场景中要求的物联网设备低功率大规模接入,甚至当初5G设计时提出的超高上下行速率等,这些关键指标并没有真正实现。
而这些能力,甚至一些新增的让人觉得非常神奇的能力,则会从5G-A开始逐步实现。
后面的文章再展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