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程序员秘书LittleG。
dd
命令在 Linux 中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用于复制和转换文件,主要用于低级复制和转换,特别是当涉及块设备(如硬盘分区)时。
这是一个希望不常用,但是非常有用的命令~
因为一般当要用到这个命令时,大概率问题都比较难搞了~
dd
命令的语法和参数比较灵活,也正是因为这样,往往对于刚接触这个命令的同学来说都比较困惑,到底怎么用。今天就学习一下这个命令基本语法,和举例说明一下如何使用。
正文
基本语法:
dd if=/path/to/input_file of=/path/to/output_file [options]
其中:
if
代表输入文件(input file)。指定输入文件。如果不指定,dd 将默认从标准输入(stdin)读取数据。
of
代表输出文件(output file)。指定输出文件。如果不指定,dd 将默认向标准输出(stdout)写入数据。
常用选项:
bs=BYTES
:设置块大小(以字节为单位)。这个值决定了 dd 在每次迭代中处理的数据量。默认是 512 字节。例如,bs=1M
表示块大小为 1MB。
count=BLOCKS
:复制块的数量。如果指定了块大小,这个参数将限制复制的块数。
skip=BLOCKS
:跳过输入文件开头的指定块数。
seek=BLOCKS
:在输出文件中跳过开头的指定块数。
conv=conversion[,conversion...]
:指定数据转换。例如,conv=notrunc,sync
可以防止输出文件被截断,并确保数据同步到磁盘。
iflag=FLAGS
和 oflag=FLAGS
:设置输入和输出文件的标志。
status=noxfer
:不显示传输了多少字节。
举例说明:
创建一个 1GB 的空文件:
dd if=/dev/zero of=testfile bs=1M count=1024
备份 /dev/sda
的前 10MB 到 backup.img
:
dd if=/dev/sda of=backup.img bs=1M count=10
注意:直接对硬盘分区(如 /dev/sda
)使用 dd
命令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会覆盖数据。确保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始终备份重要数据。
从 image.img
恢复数据到 /dev/sdb1
分区(这将覆盖 /dev/sdb1
上的所有数据!):
dd if=image.img of=/dev/sdb1 bs=4M
跳过输入文件的前 512 个字节(例如,跳过 MBR):
dd if=/dev/sda skip=1 of=image.img
使用 sync
标志来确保所有数据都被写入输出文件(尽管这在某些系统上可能是默认行为):
dd if=/path/to/input of=/path/to/output conv=sync
使用 status=progress
来显示进度(在某些版本的 dd
中可用):
dd if=/path/to/input of=/path/to/output bs=1M status=progress
注意: dd
命令非常强大,误用可能导致数据丢失。使用 dd
时要非常小心,在执行任何涉及修改磁盘或分区的操作前,务必确认目标设备正确无误,并已做好数据备份。尤其调试疑难不好复现的问题时,得特别小心操作,防止破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