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B是自动紧急刹车系统,触发时车辆会紧急制动,降低车速保障安全。
AEB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触发,二是防误触。
触发就是危及时刻AEB能够生效,降低车速。防误触就是避免在正常行驶时触发AEB,因为误触很容易导致追尾事故。
相对于车评机构和网络小视频炒作的触发测试,防误触才是AEB开发工作的核心,占全部标定和优化工作量的80%。
对于量产项目,正触发最多30个工作日就能完成。防误触则需要大量车辆去上路去实测,采集数据用于台架回灌,搞个3个月都不一定能满意,目前业内水平2万公里一次全制动误触发,实际上很多量产项目都做不到。
从技术上说,正触发和防误触发属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更高的正触发意味着把系统调的很敏锐,那就必然会增加误触的概率。
实践上看,车辆从100公里时速到停车,好些的车要35米,一般的车甚至要40米,如果要做到100公里时速AEB刹停,意味着必须在40米外就能够触发,这会带来风险。
比如高速上超车时,加速靠近前车,明明还有30多米的车距,结果触发AEB被后车追尾,或者正常开车时被加塞,触发AEB,然后被追尾。国外就有因为包装袋被风吹到路上,车辆的AEB系统过于敏锐,然后触发制动导致被追尾的案例。
因此,博世等老牌企业往往选择保守的做法,在保证避免误触的前提下,增加正触发的概率。
即便是高速上触发AEB,博世也是把车速降低到60公里,然后由驾驶员决策踩刹车,还是踩油门,避免减少AEB触发带来的风险。
此前,一些新势力炒作AEB,其手段就是针对特定场景进行优化,搞算法邪术,包括但不限于法规标准目标物的特殊处理,类似于当年某品牌手机拍照P月亮。然后针对这种场景搞测评,搞沸腾体营销。
但这种做法一方面会导致一些场景大量误触发,比如某新势力车主就大量投诉误触发,网上小视频有不少被加塞而触发AEB,或者因路边行人等红绿灯而触发AEB的案例。
另一方面,这种营销会导致部分车主对AEB的迷信,对于实战中很多没有经过新势力车企特殊优化的场景,车主本该踩刹车的时候因为迷信AEB,导致错过了最佳刹车时机。
其实,AEB压根就没那么神奇,未触发或误触发都是正常的,很多时候,AEB压根就没有发挥作用的时间和空间。
比如下面这个视频中的案例,星越L以84公里时速发生碰撞,星越L车主骨折,对向车辆驾驶员死亡。
这个是典型的25%偏置碰撞,由于对向车辆正在超车,两者相对速度很可能达到160公里以上。在这个案例中,AEB根本就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星越L车主存活,完全是因为星越L的白车身坚固+安全气囊+安全带。
另外,AEB保障安全,网上流传的小视频都是以直接刹停车辆来判断胜负。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AEB的功能是在60公里时速以内尽量能刹停,120公里上的情况降速至70-80公里,降低车主风险。
简言之,就是通过AEB,原本会死人的事故变重伤,原本会重伤的事故变轻伤。
至于网传多少公里以上就不会触发AEB,只能说是某特定品牌车型的AEB比较差,功能上与市场主流有差距。
下图可以看出,大量车型都可以在120公里时速以上触发AEB。
最后,我们看一个AEB正触发的实战案例。
艾瑞泽8车主夜间以140公里时速巡航,铲车夜间施工,而且未开车灯也无提示设备,导致车主猝不及防,AEB触发,将车速从140公里降至98公里,车辆与铲车碰撞。
最终结果是车主仅仅一只手受伤,而且安全气囊全开,车辆自动落锁,车主自行走出车辆。
整个过程中,AEB将车辆速度从140公里降至98公里,降低了碰撞的烈度,车辆的白车身和安全气囊、安全带保护了车主安全。
从中可以看出,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次事故车主能够仅仅手部受伤,是AEB、白车身、气囊、安全带的共同作用。
铁流认为,以当下的技术,AEB过度营销会使车主对AEB在特定场景的表现以为是其在任何场景下都具有的功能,这会使车主对AEB盲目迷信,在深信“想撞都难”的陷阱后,一旦发生危机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从大量事故来看,白车身和气囊其实比AEB更重要,因为AEB再好,也只能降低自己撞别人的风险,无法解决别人撞你的问题,车身不够硬,自己的车就是别人的吸能盒。
相比之下,白车身和气囊则兼具降低两者的风险。比如之前视频里星越L的25%碰撞和艾瑞泽8撞铲车,又比如蓝山右侧被80公里时速工程车撞击,副驾驶乘客无恙。
与其营销AEB,铁流更希望有车企能够营销白车身,萨博整车热成型钢比例60%以上(奔驰GLS热成型钢比例16%,星越L热成型钢比例22%,艾瑞泽8热成型钢比例20%,蓝山热成型钢比例23%),绝对的感天动地,前无古车,希望有国产车能够打破萨博的记录,毕竟,安全是最大的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