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镜 李典,编辑:潮一
容百科技(688005.SH)与当升科技(300073.SZ)堪称正极材料领域最老牌的 “双龙头” 。
两家龙头企业其实还颇有一些渊源:容百科技的实控人兼董事长白厚善曾于2001年12月至2012年3月任当升科技的法人、董事、总经理,在其带领下,当升科技迅速成长为一家全球领先的锂电正极材料供应商,到2010年时,当升科技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国内第一,成为了当时名副其实的行业龙头。
但随着产业竞争与技术趋势变化与影响,正极材料江湖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时间回溯到2021年及以前,正极材料江湖还没有一家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彼时容百科技与当升科技凭借着95.75亿元和78.76亿元(正极材料收入)高居行业第一、第二位,并称正极材料 “双龙头”。
但仅过一年时间(2022年),在A股上市公司中就有11家企业 “正极材料” 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大关,其中强势崛起的湖南裕能凭借着614.98%的超高增速,一跃成为正极材料领域的TOP1厂商,容百科技降至第二位,当升科技已降至第五位。
进入2023年,在产业凶猛扩张影响下,大洗牌与价格战凶猛而至。
首先,根据研究机构EVTank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为247.6万吨,同比增长27.2%,远低于2022年77.97%的增速。而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此前统计,2023年整个动力与储能电池核心产业链价格全线暴跌,其中动力电池跌幅超44%,方形储能电芯(磷酸铁锂)降幅超54%,电解液降幅超58%,部分正极材料价格降幅超70%,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跌幅更是超过80%。
在如此产业形势下,即便强如容百科技与当升科技经营业务也遭遇重大影响,甚至冲击。
根据两者披露的2023年财报,容百科技与当升科技营业收入分别同比下降24.78%和28.86%,归母净利润更是分别同比下降了57.07%和14.80%。
从季度趋势变化看,产业形势更加严峻。比如容百科技营业收入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下降(2023年第二季度-第四季度),到了第四季度其营收同比下降了62.34%,近乎创下最大降幅记录,第四季度其甚至亏损了0.35亿元(同比下降108.04%),这是其近16个季度以来首次出现亏损;当升科技趋势近乎相同,2023年第四季度其也近乎创下历史季度最大降幅的(同比下降64%)。
笔者查阅财报还发现,2023年当升科技正极材料业务产能利用率为70.94%,较2022年下降了62.16个百分点。
越是危急时刻,越是考验企业综合竞争力与历史底蕴。目前在正极材料巨头中容百科技与当升科技是最先披露2023年财报的,24潮产业研究院(TTIR)分别从市值、创收、国际化、盈利、研发、资本、负债、造血、员工与效率、运营能力等十个维度进行了数据对比,企业竞争实力与压力一目了然。
比如在创收方面容百科技已经远远超越当升科技,2023年前者营收规模较后者高出了50%,但盈利规模(归母净利润)却仅是当升科技的30.20%。
在国际化方面,2023年容百科技海外收入约为4.6亿元,而当升科技达43.49亿元;而在员工与效率方面,当升科技占据明显优势,其2023年员工人均创收约为923.51万元/年,人均薪酬为31.94万元/年,分别较容百科技高出了83.83%和85.91%。
不同的核心数据维度,往往展现企业不同层面的战略优势、潜在风险与压力,对于企业综合实力强弱,相信读者心中自有评判,我们不再一一赘述,详见下表。
综合鑫椤锂电、东吴证券等机构分析与预测,2025年三元正极材料需求约为130万吨,而供给可能达到199.7万吨,过剩产能达69.7万吨;而2025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求约为247.4万吨,而供给可能达到361.2万吨,过剩产能约为113.8万吨,两者均呈现产生过剩趋势。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29家企业公布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总产能规划已达1064.15万吨,海外企业产能规划近110万吨左右,海内外企业产能规划合计近1200万吨左右。
几乎可以预见,正极材料赛道必将出现一轮血腥的产业洗牌,未来中低端产能可能被大量出清。(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