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01. 发射价格受众多因素影响中国火箭并不处于劣势
    • 02. 面向新兴大型星座发射需求我国单箭运力和发射频次成主要瓶颈
    • 03. 从认知到行动补齐短板,满足航天对运力的紧迫需求
  • 推荐器件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比单价,中国火箭已经不输SpaceX

04/14 10:25
2740
阅读需 10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近日,中国卫通披露了上市企业年报,里面一则信息引起了网友注意:公司以人民币2.6亿元/发的平均价格,采购了2枚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

按现行汇率,2.6亿元人民币约相当于3600万美元,远低于SpaceX使用猎鹰9号火箭执行类似任务时6700万美元的公开报价。

SpaceX官网给出的猎鹰9号火箭将卫星送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报价,6700万美元对应运力为5.5吨。巧合的是,我国长征三号乙火箭执行同类任务的运力也是5.5吨,因此两者具有可比性。这一情况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一方面,中国航天产业的航天科技集团(即长征三号乙火箭提供方)去年底公开表态“对标SpaceX,集团公司整体上大而不强、大而不优,这与我们在航天领域率先实现强国目标还相去甚远”;另一方面,基于中国卫通披露的数字,我国火箭发射的实际价格并不高于SpaceX。中国航天的低成本优势是否属实?什么是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应该如何应对?

01. 发射价格受众多因素影响中国火箭并不处于劣势

人们一般用发射单位重量载荷的价格来衡量火箭成本控制水平(X万元/公斤),而互联网上不少资料都简单使用“公开报价/火箭最大运力”所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这一做法有失偏颇。实践中,影响实际成本测算的因素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火箭真正使用的运力往往低于理论极值。受整流罩容积、箭体结构强度、航天器重量密度、市场需求等因素限制,火箭特别是运力较大的型号,往往没有机会用尽潜力。例如美国猎鹰9号火箭,虽然其理论最大入轨能力高达22吨,但实际载荷一般不超过18吨;重型猎鹰火箭理论上可以发射26.7吨重的地球同步卫星,但其实际承运的最大商业载荷仅有9吨,而这已经是人类制造的最重商用通信卫星。

2、履约模式。轨道独特(例如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星际探测器等)、时效性强、可靠性要求高和/或者保密的航天器,哪怕重量很轻,往往也采用“独家包箭”模式发射,这时火箭公司多少可以“敲”甲方爸爸一笔;而囊中羞涩的中小卫星研制企业,则倾向于与别家共享火箭或者搭某个大卫星的顺风车。这种情况下各方免不了一顿讨价还价;此外,如果甲乙方间存在上下级或者投融资之类“特殊”关系,定价也有可能偏离一般商业规律。

3、估算误差。这是新兴航天公司常遇到的情况。火箭首飞前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公司就要开始搜寻客户,这时火箭研发支出、发射时间、实际性能尚无定论,因此报价“仅供参考”。这种模糊的状态甚至会延续若干发火箭。

4、价格明细。火箭发射,采购火箭需要资金,测控、保险等相关服务也需有偿购买。包含项目不同,价格可能也大相径庭。文章开头提到的长征三号乙火箭,有行业分析员认为2.6亿元可能仅是箭体和不含测控的发射服务采购价。如果加上测控和保险这两个必不可少的项目,单发总价应该在4.6亿元左右 – 即便如此,与国际同行相比仍然具有竞争力。

正因为这些变数存在,所以火箭成本控制水平不应简单基于理论数据评估。事实上哪怕以低价著称的猎鹰9号,也承接过“黑店式”暴利生意,例如今年2月8日为NASA发射PACE地球观测卫星,收费8040万美元。这颗卫星仅重1.7吨,其目的地为676.5公里高度太阳同步轨道。任务难度对掌握液体火箭的国家来说基本只算入门水平(除非暗藏不为人知的技术要求),但每公斤载荷运费高达4.7万美元,约合34万元人民币。

不过,发射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并不意味着中国各类火箭公司可以高枕无忧。另外两个短板,正在制约“新质生产力”时代我国航天产业的发展。

02. 面向新兴大型星座发射需求我国单箭运力和发射频次成主要瓶颈

近几年,全球卫星发射市场出现一个重大变化:以SpaceX星链为代表的巨型星座正在从蓝图变成现实,无论卫星数量还是入轨总重量,星座建设已经成为占据支配地位的任务类型。2024年,我国的大型通信星座也呼之欲出,无论国家主导的GW还是上海主导的G60星座,都已确定今年内开始建设。

2024年2月29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成功将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送入预定轨道。外界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大型通信星座建设启动。图自《中国航天报》。

我国大型星座有以下特点:1、规模庞大。无论GW还是G60,卫星数量均超过1万颗;2、时间紧迫。两个星座均应在2030年前后完成主要部署,否则入轨申请作废;3、成本控制要求高。星座按商业方式运营,包括发射在内,各环节成本设限;4、预计单颗卫星重几百千克至1吨左右,低轨卫星为主,尽量群发入轨。

以上信息表明,我国即将进入星座建设高峰,期间每年需将数千颗卫星送入太空,对应重量超过1000吨。而2023年,我国入轨航天器数量221个,总重量155吨。可见仅仅是星座建设,就提出了10倍于当前的入轨能力要求,这还不包括空间站运用、深空探测、其它卫星发射等常规任务。不过这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2023年,美国实施了116次发射(其中96次为猎鹰系列火箭),入轨载荷总重量1214吨。我们国家只要拥有类似能力,就可以很好实施星座建设任务。与美国相比,我国当前短板主要体现在发射频次较低以及单箭运力不足两个方面。

美国猎鹰9号火箭(上)和我国长征三号乙火箭(下)。猎鹰9号理论最大载荷超过22吨,而我国常用于商业任务的型号,包括长征三号乙在内,最大载荷都不超过15吨,甚至只有几吨。

03. 从认知到行动补齐短板,满足航天对运力的紧迫需求

为了提升发射频次和单箭运力,笔者建议:1、加速发展运力与猎鹰9号相当的可重复使用商业火箭。这类产品运力和成本已经能够满足星座建设的迫切需求,且研发难度适中,有望在短期内取得突破。目前我国头部商业火箭公司均已发布这类产品规划,值得期待。

民营航天企业天兵科技研制的天龙三号火箭计划年内试飞,有可能成为我国首款对标猎鹰9号的产品。图自天兵科技。

2、鼓励新建商业航天专用发射场所。发射台数量本身不是制约运力的重大因素。2023年SpaceX在猎鹰系列火箭“全年不掉链子”高可靠性助力下,仅用3个工位就创造了其它任何国家和机构无法企及的近百次发射纪录。但未来若干年内,我国新型商业火箭成熟度还无法与猎鹰系列比肩,如果多个型号共享少数发射设施,可能会出现连锁延误,影响发射频次。因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依靠充足发射场资源平行实施多个任务,将是商业航天的更好选择。

3、简化商业任务审批流程。传统航天多服务事关国家形象的重大任务,并主要围绕“保成功”制定了全套监管审批流程。但当前,行业特别是商业航天领域,迫切需要依靠航天器数量实现商业闭环和与其它国家争取太空资源;而公众舆论经过国内外行业教育,对试验挫折的态度已经趋于成熟理性。因此,行业规章制度也应当有所调整,对于商业任务,不妨将“保成功”调整为“保安全”(人员和不应承受相关风险的财产安全),鼓励参与者快速迭代,早出成果,满足紧迫的运力需求。

综上所述,与世界航天综合实力最强国家相比,我们国家在火箭发射成本上不落下风,但在单箭运力和发射频次上,还存在明显短板,无法满足已经迫在眉睫的巨大发射需求。不过,解决方案已经在路上,而且非常有望在几年内开花结果。相信只要尊重科学、勇于探索,中国航天终将不负使命。

推荐器件

更多器件
器件型号 数量 器件厂商 器件描述 数据手册 ECAD模型 风险等级 参考价格 更多信息
NC7SZ125P5X 1 onsemi TinyLogic UHS Buffer with 3-STATE Output, 3000-REEL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0.18 查看
NC7SZ11P6X 1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AND Gate, LVC/LCX/Z Series, 1-Func, 3-Input, CMOS, PDSO6, 1.25 MM, EIAJ, SC-88, SC-70, 6 PIN
$0.37 查看
MC14013BDR2G 1 Rochester Electronics LLC 4000/14000/40000 SERIES, DUAL POSITIVE EDGE TRIGGERED D FLIP-FLOP, COMPLEMENTARY OUTPUT, PDSO14, LEAD FREE, SOIC-14
$0.52 查看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