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市场和政策的共同推动下,自动驾驶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从最初的自动紧急制动到如今的城市领航辅助,从自适应巡航到无人代客泊车,ADAS的功能也在不断升级和完善。在这不断演进的过程中,辅助驾驶给我们带来了更安全、更便利、更舒适的驾驶体验。
围绕ADAS的相关热点话题,本报告核心观点有:
▶自动驾驶主要分为6个级别,L0-L2级属于辅助驾驶范畴(ADAS),ADAS进阶技术的发展路径可以分为行车和泊车两类。在行车领域,各类产品的迭代路径从低到高分别为:基础L2级、高速NOA、城市NOA;在泊车领域,各类泊车产品的迭代路线依次为:自动泊车→遥控泊车→记忆泊车→代客泊车。
▶市场规模方面,到2023年,L2级别自动驾驶的渗透率已超过40%。随着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不断成熟、成本的下降以及消费者接受度的提高,L2级别已成为主流的驾驶辅助方案,并且渗透率仍在不断增加。此类车型主要集中在10-30万价格区间,特斯拉、理想、腾势、极氪、深蓝、问界等全系标配。
▶ADAS竞争格局方面,外资Tier 1公司在行车ADAS和泊车领域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但近两年本土供应商开始从自主品牌切入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未来有望进一步增加。
▶在硬件层面,国内供应商在激光雷达、空气悬架和高精度地图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在智能驾驶芯片和线控制动等领域,国内一些企业开始逐步实现规模化配套发展。从传感器方案来看,当前标配L2级功能的车型主要采用5V(含环视)+1-3R方案的传感器方案。具备领航功能的新车型则增加了激光雷达传感器。
▶目前,标配城市领航功能的车型接近90%主要集中在30万以上价格区间,随着车企内卷,搭载领航功能车型价格逐渐下探,未来领航辅助功能车型价格很可能下探到10万以下。
▶跨域融合中央计算平台HPC成为热点。跨域融合的思路是先将部分域的功能集成至一个高性能计算单元,再逐渐聚合更多的功能域,最终实现1个中央计算大脑。驾舱融合是当前被讨论最多的方向,特斯拉、蔚来都推出了中央计算平台,预计2024下半年实现小规模量产。
▶重视感知、轻依赖地图将成为主流方案。智能驾驶发展初期,由于实时感知能力较弱,高精地图成为自动驾驶的重要支撑。随着BEV+Transformer等算法的应用,车端实时感知能力增强,对地图的依赖程度下降,轻依赖地图将成为主流。
ADAS系统由感知、决策和执行三部分组成。利用安装在车辆上的传感、通信、决策及执行等装置,ADAS系统实时监测驾驶员、车辆及其行驶环境,并通过信息或运动控制等方式辅助驾驶员执行驾驶任务或主动避免/减轻碰撞危害。
国内自动驾驶分级标准出台规范ADAS产业的发展。自动驾驶主要分为6个级别,L0-L2级属于辅助驾驶范畴(ADAS)。当前行业正处于L2向L3过渡阶段,L2++阶段的代表功能城市领航已规模落地,而L3级别自动驾驶正在试点。
2024版C-NCAP对主动安全ADAS要求更严格。该标准对已有场景进行了优化升级,修改更新了测试参数,并增加了多个主动安全测试项目,突显了ADAS对汽车安全的重要性。
目前,ADAS技术进阶路线明晰,可以分为行车和泊车两大类。行车方面包括一些主动安全功能以及高速NOA和城区NOA;泊车则是在停车场景发挥的功能,如记忆泊车、A代客泊车等。
渗透率方面,2023年,中国L2级自动驾驶功能渗透率超过40%,预计到2025年达到50%。市场规模方面,预计到2030年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4500亿元。随着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不断成熟、成本降低、消费者接受度提高,L2级别已成为主要的驾驶辅助方案,同时渗透率仍在进一步提升,车型主要集中在10-30万价格区间。
在L2功能的配套上,丰田、比亚迪、大众位于第一梯队,装配量超过100万套,部分品牌如特斯拉、理想、腾势、极氪、深蓝、问界等全系标配。2023年,自动紧急制动(AEB)、前向碰撞预警(FCW)、车道偏离预警(LDW)等功能渗透率超过50%,未来有望实现标配。
与此同时,标配NOA功能车型主要以新势力品牌为主,理想、阿维塔渗透率达100%。其中,35-40万价格区间的车型占比最高。标配APA功能的车型主要以外资品牌为主,奔驰、大众、宝马搭载量靠前,自主品牌中,理想搭载量靠前。整个行业的标配APA功能渗透率为17%,未来AVP将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供应商方面,特斯拉自研自用,德赛西威主要搭载于理想、小鹏等新势力品牌车型,两者合计市场占有率超过90%。而在芯片方面,第三方供应商以英伟达、Mobileye为主,国内厂商地平线相对领先。
从传感器配置方案来讲,2023年,标配L2级功能的车型中,传感器方案以5V(含环视)+1-3R方案为主,具备领航功能的新车则增加了激光雷达传感器,以增强车辆的感知能力。
从国产化角度来讲,目前外资Tier 1在ADAS和泊车领域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但近两年随着本土供应商从自主品牌开始切入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未来有望进一步增加。此外,国内供应商在激光雷达、空气悬架和高精度地图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在智能驾驶芯片和线控制动等领域,国内一些企业开始逐步实现规模化配套发展。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智能驾驶配置数据库显示,2023全年,搭载高速领航的车型已达71万辆,城市领航功能车型达23万辆。目前,标配城市NOA功能的车型接近90%主要集中在30万以上的价格区间,随着搭载领航功能车型价格逐渐下探以及低成本智驾方案的涌现,预计未来领航辅助功能车型的价格将很可能下探到10万以下,到2025年,搭载量预计将突破320万辆。
在感知算法方面,目前头部车企都选择跟进特斯拉的算法迭代方式,在BEV+Transformer+Occupancy基础上不断优化体验,BEV + Transformer已成自动驾驶算法主流趋势。
跨域融合平台成为发展趋势,目前,车企和供应商都在布局跨域融合域控,部分企业推出了相关产品,比如博世的中央计算平台,畅行智驾的驾舱融合平台,镁佳科技和车联天下的融合平台等,预计到2024下半年,驾舱融合域控将实现小规模量产。
重感知、轻地图成为趋势。智驾发展初期,实时感知能力弱,高精地图成为自动驾驶拐杖。但是高昂的成本和缓慢的更新速度无法满足智驾需求。随着BEV+Transformer等算法的落地,车端实时感知能力增强,对地图的依赖程度降低,轻地图成为主流。
典型的企业包括智驾科技、Nullmax、大疆、特斯拉、小鹏、华为等等。这些企业在自动驾驶领域有着不同的技术优势和产品特点,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支持。
MAXIEYE是一家AI驱动的自动驾驶公司,其核心技术能力体现在持续感知自研、青云BEV架构和海市数据智能体系的部署,目前MAXIEYE已打通AI+数据驱动的持续进化技术栈,实现高效务实的高阶自动驾驶进化通路。
Nullmax长期深耕自动驾驶前装量产领域,是全球极少数具备感知量产能力的公司之一,形成了视觉为主、多传感融合感知的智能驾驶技术方案,旗下行泊一体方案MaxDrive获广泛好评。Nullmax通过领先的工程化落地能力,已实现多平台独家方案的交付,与全球合作伙伴持续深入量产合作。
与此同时,通过立足平台化BEV-AI技术架构,Nullmax智驾方案全面覆盖高中低不同算力平台,适配任意传感器,打通全场景行泊一体,满足多应用场景不同量产需求,且向上拓展性极强。
总的说来,这些企业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创新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为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和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ADAS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拓展,相信自动驾驶技术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加便捷、安全和舒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