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彭博社的一条新闻,可以总结两点当前市场上国产芯片面临的类似状况。
3月15日,彭博社报道称,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发文,要求比亚迪、吉利等电动汽车企业扩大采购本土电子零部件,并加速采用国产半导体芯片。据悉,工信部原本有一个非正式目标,要求车企在2025年之前将他们采购的本土芯片扩大到五分之一,但工信部现在对本土芯片占比推进速度越来越不满意。
因事情敏感而不愿具名的消息人士向彭博社表示,工信部现在直接下令中国车企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进口半导体芯片。其中一位消息人士表示,这意味着境外芯片公司必须通过一家像中芯国际和华虹这样的中国本土企业来生产它们的芯片。
另一位消息人士指出,在最近举行的一家中国知名车企的招标会上,参加投标的一家外国企业的报价虽然比中标报价低了30%,但仍然没有拿到合同。
彭博社的报道虽然未必可信,但也反映出当前国内汽车芯片市场的几个特点。首先,在市场不缺货之后,芯片国产替代的进度降低了。当市场重归买方主导之后,车厂有足够多的备选,即便有所谓国产化率指标指引,但在当前整车市场竞争非常惨烈的背景下,整车厂导入新供应商的动力在下降,只有能高效支持车厂开发,稳定可靠供货的芯片供应商,才会被车厂重点考虑。
而部分本土供应商在产品质量上出现了问题,也打击了本土厂商选择国产芯片的积极性。根据笔者听说的一个例子,某模组厂商做的惯性导航模块中集成了一颗意法半导体的MCU,当时因为缺货,市场价格上涨了几十倍,为了节约成本,这家厂商将该型号的产品更换成了管脚兼容的某本土公司MCU,在试用时功能一切正常,但批量供应客户后,发现485通信会间歇性出问题,更换成原来的MCU后,问题迎刃而解了。但之前发给客户的所有的产品,都只能退货,再手工换回原来的MCU,因为出现了这种问题,该厂商最终丢掉了这个大客户。
一颗MCU看起来节省了100元,但是因为有bug,把整个生意都丢掉了。事后,这个模组厂商就慨叹,小公司其实没有能力使用本土芯片,因为小厂对产品验收流程不如大厂严密,这里面埋藏的风险一旦被引爆,小厂往往难以承受其带来的损失,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小厂反而更倾向于选择国外芯片。
其次,国外公司的价格战也非常猛烈。如彭博社报道中提到的,某外企某款芯片的报价,比某车厂采购该芯片的中标价格低30%。前几周笔者见过的一位一级供应商高管也曾表示,本土芯片公司在价格方面毫无优势,如果都是正常的市场化定价,同样性能的产品,本土公司难以在价格上优于国外产品,有些本土公司芯片价格明显低于国际产品,是因为在赔钱卖芯片,而这种赔钱供货的情况,很难持续。而国际公司如果经常杀出极限价格,对本土芯片公司的压力将非常大,多数整机/整车厂商,对于芯片价格拉开30%的诱惑难以抵挡。
以上的情况表明,国产替代的进展并不如市场想象得那么乐观。考虑总体使用成本,靠价格战,本土公司未必能卷赢国际大厂。而即便在技术门槛较低、国产化率较高的市场,也还有众多的工作要做,而不能因为卷走了国外厂商就疏忽懈怠。比如,芯片原厂要做好足够的质量管控与功能验证工作,以减少中小公司对于更换芯片的担心,只有质量过硬,才能真正实现良性的国产替代,否则就只能成为国际厂商拿来证明自己产品出色的反面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