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奔驰不再坚持原先2030年前在主要市场全面转向电动汽车销售的目标。与奔驰类似,苹果也放弃了电车业务。有人拿这个事情唱衰奔驰和苹果,说二者是诺基亚翻版,奔驰和苹果都要像诺基亚那样衰败。也有人用这个事情唱衰国产电车,认为洋人都不看好电车,国产车企玩电车是选错赛道。
铁流认为,这两种论断都很片面,奔驰苹果放弃电车都是基于其各自的战略和自身优势的考量,两个决策都是靠谱的,同样国产车企推电车,也是基于国内自身的情况,评价事件关键还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欧洲推环保 本质是想收碳税
多年前,欧洲主推环保低碳,本质上是想用碳排放收取碳税,一方面是欧洲有技术优势,另一方面是欧洲已经处于后工业时代,大量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已经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欧洲国家的本意是炒作环保话题,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发展新产业,打着环保的旗帜出售高附加值工业品,同时,收取碳税,剥削第三世界国家。
正是因此,碳排的本质是发展权,是欧洲国家试图利用其在技术上的先发优势收割发展中国家,只不过出了中国这个变速,在绿色能源和电动车上全方面逆袭,导致原本欧洲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原本试图用碳税收割发展中国家,结果反而被中国抓住机会,原本想要绿色能源和电动车收割发展中国家,结果现在变成可能会被中国收割,因此,欧洲国家开始“逆流”,众多国家宣布推迟放弃燃油车。
电动车动摇欧洲汽车工业
汽车产业产业链很长,产值高达2.5万亿美元,全球的GDP大约是100亿美元,汽车产业就占全球GDP的2.5%。靠着汽车产业,以及由汽车拉动的上游机械、化工等行业,日本和德国就足以成为发达国家,一旦汽车产业被中国企业攻陷,那么,日本和德国将面临高额贸易赤字,两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将大幅降低。
因此,保护本国汽车工业,就是保经济、保就业、保民生,德国、法国、日本的本土汽车市场,90%以上的份额都被本土企业占据。由于德国、日本车企在发展电车上动作较慢,这导致其的电车上已经落后于中国厂商,同时,中国在电车上具有全产业链优势,在最关键的电池上市场份额超过全球6成,这导致中国电车更新迭代速度快于外企,且在成本上更具优势。最终的结果就是在电车的赛道上,外企卷不过中企。
之前介绍了,汽车产业链长,保护本国汽车工业,就是保经济、保就业、保民生。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和汽车工业,德日不卷电车,重回燃油车赛道,在自家优势赛道上继续前行,也就理所当然了。特别是对于奔驰这样的老牌车企,搞电车反而是砸自家的品牌,还不如继续做油车,依靠油车上的技术积累和品牌价值维持高利润。
苹果放弃电车主要是无人驾驶不成熟
苹果为开发电车做了十多年前期研发,苹果放弃电车的原因在于技术不成熟和利润问题。
首先说技术,在苹果的构想中,电车是没有方向盘和驾驶员的,完全依靠无人驾驶。也只有这种电车才能发挥出革命效果,产生当年苹果4对诺基亚的革命效应。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研发,无人驾驶在技术上和法律上都非常不成熟,真正实现遥遥无期。国内一些厂商吹智能驾驶,本质上是商品缺乏差异化竞争点的情况下,强行鼓吹智能驾驶作噱头,把不成熟的技术推向市场。
其次谈产业,最成熟的电车产业链在中国,特斯拉也是到中国后,马斯克才翻盘成为首富,苹果要造车,就必须来中国建厂。但苹果一直是轻资产策略,在手机上有富士康代工,但在汽车行业,当下还没有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厂。若是苹果效法特斯拉在中国建厂造车,一方面已经失先机,另一方面由于电车技术不成熟,必然陷入同质化,在与国产电车的竞争中难以脱颖而出,利润必然有限。如果降价换销量,反而可能会伤害苹果苦心孤诣建立的高端品牌。
总之,苹果不造车符合苹果的实际情况和商业逻辑。
电车油车混动是并行关系
过去几年,国内掀起了电车潮,在舆论上产生了众多“电吹疯”,称油车要被电车淘汰。
但实际上,虽然电车占了90%以上的舆论资源,但在销量上,国内2/3依然是油车,即便是绿牌车中,混动车的销量也大于纯电。以比亚迪为例,卖的最火的都是DMI这类混动车,比亚迪的纯电车往往反而卖不过同款的DMI混动车。
必须指出的是,电车销量上已经开始回落了,换言之,就是电车潜在市场已经开始走向饱和,想换的、能换的潜在客户已经换的差不多了。正是因此,24年至26年车企为了抢夺存量市场,电车市场竞争会进一步白热化。
何况当下电车在安全性、维修成本、充电等多方面存在短板,当下纯电车已经是政策催生下的产物,想要彻底淘汰油车,必须等更安全、性能更好、更廉价的电池,以及建立起完善且廉价的维修体系。这绝非5年、10年就能成功。
电车油车混动会保持长期并行关系。各自有优点,油车可靠性高,电车里程高的情况下使用成本低。特别是对1年开不到1万公里,又想一辆车开15年的车主来说,油车是最优选择。对于每年2万公里以上,主要在市区通勤的车主来说,选择廉价电车更划算。
未来,电车油车混动会并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