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移动01星”顺利升空,踏出了天地一体融合网络发展的关键一步。
很多人评论称,中国移动开始追赶中国电信。事实确实如此吗?
从表面上看,去年华为Mate60发布,中国电信的卫星通信业务一下子爆火,作为唯一拥有牌照、能提供卫星通信业务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被认为在卫星通信上遥遥领先,至少领先移动和联通是没有疑问的。
这是事实。但中国移动近期的布局是为了追赶中国电信的步伐?我认为并不是,因为它们走的路并不一样。当前,业界关于天地一体化的发展演进路线(短期内可理解为手机直连卫星技术)可以分为三条:
路线1:基于传统卫星通信技术的双模手机直连卫星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基于卫星中继信号的方式,通过一颗高轨卫星进行对地同步卫星通信业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运营成本较低,因为是高轨卫星,一颗卫星就几乎可以覆盖整个半球,形成一个区域性通信系统。
但缺点也有很多,传统独立卫星手机直连技术一般基于已发射在轨的卫星,受早年设备能力限制,以及双模手机成本相对较高,使得该技术在性能、规模和长期发展能力方面受限。中国电信的卫星通信服务就是基于这种技术模式。
这个方案能够兼容现有4G、5G终端,但需对基站进行非标准化定制、增强以适应卫星移动速度快、星地时延大带来的通信挑战,同时对卫星及卫星天线能力要求很高,天线面积要求25平米以上。
优点方面,这个方案能够实现用户无需更换手机,现有手机终端就能直连卫星,市场侧门槛较低,但对于设备侧的要求很高,比如要求卫星天线面积25平米以上,这建设难度很大,后面的运营运维成本也很高。
总体来说,这个方案难度超出国内产业当前的能力体系,很难落地。前不久马斯克的星链声称实现基于用户存量终端成功完成短信收发,后续将进一步提供短信、彩信、语音等直连卫星服务,星链用的就是这种模式。
路线3:基于3GPP NTN的手机直连卫星技术。
NTN全称是Non-terrestrial networks(非地面网络)技术,主要是实现地面蜂窝网络与卫星产业相互融合,卫星可复用5G产业。具体来说,NTN是通过对5G空口协议进行增强以适应卫星场景的技术,对卫星天线大小要求较低(当前国内能力4平米即可),可支持宽带(NR NTN)和窄带(IoT NTN)。
当前,NTN R18协议在R17的基础上围绕覆盖增强、10GHz以上高频段、网络验证UE位置以及星地移动性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增强,R18已冻结,R19及后续将持续增强。
总体来看,这个技术路线技术更加开放、产业积极性和支持度更高,星地产业链复用程度高,可实现大幅降低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建设成本和客户使用成本。
5G NTN演进的最终目标是6G星地融合通信。基于低轨卫星、无人机、浮空平台的空地通信将成为6G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的无缝接入,并最终走向系统融合。中国移动当前采用的就是这个路线。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中国移动布局卫星通信是在追赶中国电信,事实上,中国移动谋求的不是简单的卫星通信,而是6G天地一体化网络体系,是真正实现“网络无所不达,算力无所不在,智力无所不及”。
当然,中国电信也没有裹足不前,也在积极走NTN这个路线,去年5年,完成国内首次5G NTN手机直连卫星外场验证,成功实现了基于现网环境下的5G手机直连卫星通信。
在NTN这个路线上,电信、移动可以说差不多是并驾齐驱、各有千秋。
两大运营商形成良性竞争,你追我赶、相互促进,这对于国内卫星通信、卫星互联网的发展是好事一件。
更重要的是,相较于海外传统电信运营商在卫星赛道上选择躺平(主动或被动),国内运营商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这非常难能可贵,毕竟当前无论是卫星通信还是卫星互联网的应用场景还是相对局限的,商业模式还远未成熟,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今天做的所有努力,在很一定程度上是在为整个产业在趟路,光从这一点上看,就值得为它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