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库存或仍为2024年锂电产业的主基调,材料企业将面临愈发严峻的考验。
“去库存”成为2023年锂电产业链的关键词。
在此前的两年间,锂电赛道内热钱涌动,新项目投建马不停蹄,各环节产能迅速释放。
到了2023年,受新能源车补贴退坡的影响,终端市场需求开始放缓、订单不及预期,业内整体产能利用率偏低。
在供需错配叠加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的大环境下,电池厂商率先进入到清库存状态,并迅速传导至整个锂电产业链。
当增量市场逐渐转变为存量市场,产业内开始积极寻求破内卷途径。一方面,企业对待扩产的态度愈发谨慎,扩产项目在数量及产能上朝着“小而精”转变;另一方面,多家企业选择“断尾求生”,诸多项目开始出现转产、停产甚至终止的情况。
高工锂电观察到,锂电终止项目多数集中在材料端。而在周期生存战打响的2024年,锂电材料企业或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终止项目“扎堆”材料端
新周期下,各环节锂电企业“壮士断腕”、优化调整业务屡见不鲜,如珠海冠宇曾发布公告拟终止募资投建项目“重庆锂电池电芯封装生产线项目”。
而锂电材料端更是扎堆出现项目终止的情况,范围覆盖了锂矿、原材料及四大主材等各方面。
锂矿方面,天齐锂业、中矿资源、协鑫能科等企业在2023年相继公告终止收购海外锂矿项目;
原材料方面,2023年6月,协鑫能科发布公告,对发行可转债方案募集资金的金额进行了调整,从不超过45亿元调整为26.49亿元,并删除了“年产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
正极材料方面,2023年7月,百合花公告取消了此前计划的“年产4万吨电池级磷酸铁锂项目”及“年产3000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寒锐钴业在12月终止了“6万金属吨镍高压浸出项目”以及“26000吨/年三元前驱体项目”两个锂电项目;云天化则终止了用于投建20万吨/年磷酸铁电池新材料前驱体项目等项目的50亿元定增事项;
负极材料方面,2023年8月,中元股份拟终止向洛阳正浩定增募资不超7.72亿元。此前,中元股份曾公告,拟募集资金总额用于年产20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建设项目;
电解液方面,除了龙头企业发布了项目终止建设的公告外,多氟多公将原计划募资44亿元的“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关键材料项目”缩减至仅募资15亿元。
此外,材料端作为前两年跨界企业切入锂电赛道的重点领域,2023年多家企业则选择结束相关布局。如明冠新材称公司彻底剥离锂电正极材料业务,日播时尚、*ST园城也公告宣布终止跨界锂电的计划。
多家企业利润由盈转亏
众多锂电材料项目终止的“背后”,都无法绕开行业内产能过剩的话题。在锂电终止项目集中的正极材料和电解液领域,产能过剩的现象尤为明显。
由于过去两年“一哄而上”产能建设带来的压力,2023年正极材料产能利用率维持在40%左右。
其中,截止2023年底,中国磷酸铁锂产能已达511万吨,产能利用率为45.1%;三元材料产量产能利用率则在40%左右。
电解液方面,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企业电解液产能规划超600万吨,对应需求300万吨左右,产能已严重过剩。
开工率方面,材料端整体均维持着低负荷运转。高工锂电了解到,2023年磷酸铁锂开工率全年维持在50%附近,有的月份甚至不足30%;三元材料开工率为40%左右;电解液开工率则维持在3-4成,负极材料开工率为50%左右。此外,根据各家企业的公告,项目终止的原因均提及了锂电池主要原材料之一的电池级碳酸锂现货报价下跌的问题。
材料企业一方面要面临下游为避免存货跌价损失、严格管理库存带来的市场需求增速转弱的挑战,另一方面还要承受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及产品销售价格均大幅下降的损失。
叠加产能过剩下开工率不稳定的影响,单位生产产本降幅远远赶不上产品整体单位售价降幅,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不足。
根据近期材料披露的2023年业绩预告,除了三元前驱体龙头企业中伟股份外,其他材料企业的净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同比下滑,有些企业甚至由盈转亏。
在此背景下,材料企业终止项目、收紧投资步伐或许是明智之举。
2024:更多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去库存或仍为2024年锂电产业的主基调,材料企业将面临愈发严峻的考验。
其一,在下游电池厂极致降本的压力下,材料价格或面临进一步下探。
相关数据显示,近日方形磷酸铁锂动力电芯均价为0.38元/Wh,最低报价为0.33元/Wh,相较于2023年年初的价格已经腰斩。这将使得电池企业进一步拓展降本空间,向材料端要采购成本则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环。
近日弗迪电池在内部通知,当前采购降本空间依旧巨大,2024年将继续加强非生产性物料的管理和控制,降本增效。此前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在第四届电池日也披露了蜂巢能源2024年的几个核心经营指标,其中就采购成本+技术降本20%。
其二,行业内马太效应加剧,“二八定律”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困境。
2023年以来,锂电行业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其中,三元正极材料2023年CR10为80%,小幅增长1%,前三家企业的市占率由35%上升至38%;负极材料行业CR6集中度为78%,月出货超千吨级负极企业不到15家,占据整个行业超80%市场份额。
电解液行业CR4占比达到72.8%,较2022年增加2.4个百分点。在此趋势下,无论是对目前业内的中小企业还是赛道新进入者,都将面临着激烈的市场争夺战。
其三,技术迭代升级下,企业需要在保证产品高质量的同时做到交付及时。
随着下游电池端的不断创新升级,材料企业也面临着产品迭代加快的行业现状。尤其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高端产能、高质量产品成为锂电市场的“硬通货”。
这对材料企业的制造加工能力、规模交付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挑战。企业如何通过一体化布局等手段,提高产品品质、保证产品一致性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