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新品发布会上,OPPO宣布与联发科已设立联合实验室,并在其新一代旗舰产品Find X7上应用了名为“潮汐架构”的芯片软硬件技术栈。“潮汐架构”有一部分是哲库遗产,据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述,OPPO保留了哲库一部分核心架构师与应用工程师,组成团队与高通、联发科等平台深度定制芯片,以期把对用户的理解转换为芯片领域的语言。
在Find X7发布会上,OPPO助理副总裁、芯片技术负责人姜波介绍了“潮汐架构”的详情。姜波表示,只有真正懂得芯片底层运作逻辑,才能获得整机的极致能效表现。
潮汐架构不仅像传统芯片应用架构一样可实现宏观的应用层面管理,还能深入到更精细的单场景切片中,以实现芯片算力的精准调度。
与常见的架构在内存与闪存上进行性能优化不同,潮汐架构的突破之处在于它深入到了片上系统缓存及L3缓存级别。该架构能够基于具体场景自动判断应用对资源的需求,例如在计算密集型任务,潮汐架构会主动为CPU分配更多缓存;而在渲染密集型任务场景下,资源则会倾斜给GPU。
通过精准识别应用场景,潮汐架构实现了精细化场景调度分析和算力功耗匹配,从而动态调度SoC计算单元,使其更多地运行在最佳能效区间。OPPO数据显示,这一技术能够让快手、高德地图、微博、浏览器等应用都能实现能效的显著提升,平均能效节约8%。
此外,OPPO还表示,通过潮汐架构优化了应用启动时间,OPPO Find X7在应用启动性能一致性体验上超越了苹果,成为安卓旗舰机的代表。
从上述描述来看,潮汐架构与联发科的合作,在天玑9300上还停留在应用优化层面,这从哲库关闭时间也可以反推出来,OPPO与联发科当前这一代也只有应用优化的时间窗口,要合作定制,把OPPO对应用的理解反馈到联发科的设计需求中,至少要等到下一代了。
不过联发科的天玑9300确实有联合开发伙伴,那就是vivo。vivo在四年前就与联发科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双方在芯片联调、适配方面合作已久。在其新品发布会上,vivo表示联发科天玑9300的“全大核”设计构想,就来自于双方的合作。从“大小核”设计到“全大核”设计,体现了系统厂商深度定制的成果。
天玑8200 Ultra则是联发科2023年量产、为小米定制的一款芯片,优化了影像处理能力。根据小米的描述,联发科通过天玑开放架构,定向输出一套能与小米影像大脑耦合的接口,实现了影像能力的全面接入。此外,小米影像大脑30余个算子在天玑8200-Ultra上实现了芯片级强化,小米影像30余项能力在天玑8200 Ultra上得到落地与加速,实现了出色的图像处理效果与能耗的平衡。
传统上,平台型SoC厂商较少为单一客户定制,尤其是在其新一代主打产品研发时,芯片设计公司更多希望提炼不同客户的共性需求,以适应更广大市场。定制则意味着通用性减少,除非客户允诺足够的销量,乃至向芯片设计公司支付研发费用,在新一代主打产品中定制SoC才有可能实现。
“全大核”这种系统架构级别的改变,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芯片设计公司需要多方权衡,即便其初始想法是vivo与联发科合作时提出的,除了技术上的验证,估计联发科也会向其他客户进行相关“全大核”设计需求的调研,
联发科与小米的定制,看起来是基于天玑8200的一个小改款,这种程度的定制成本可控,只要客户保证销量或支付改款费用,SoC厂商更愿意接受。
所以定制化开发并不容易。不过,随着手机产品日益成熟,手机厂商集中度越来越高,留给芯片设计公司的市场选择远不如之前多了,因而与手机厂商深度合作也是手机芯片设计公司的不得已而为之。
在智能手机发展早期,卖点是各种新功能实现与性能升级,因而手机SoC厂商需要在功能实现和性能升级上提前布局,引导手机厂商在终端产品上将其布局的技术落地;而到了成熟期,卖点是用户体验,这就需要SoC芯片厂商从手机厂商获取更多的反馈,乃至根据不同厂商的需求定制化开发。
所以,这种联合开发的情况,在成熟市场会越来越多。英特尔与联想就是一个例子,英特尔与联想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经有3个联合实验室,其中最新的一个联合实验室——先进系统创新实验室——于2023年7月份启用,英特尔表示,英特尔与联想联合实验室相当比例的创新想法正在Meteor Lake上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