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张华物联网智库 原创
继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发改委)等部委发出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的复函后,2023年底,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新的文件透露出什么样的新进展、新动向和新思路?物联网智库再次有幸邀请到业内资深专家宁宇对《实施意见》作深入解读。
宁老师曾在2022年8月受物联网智库邀请,就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和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解读。欢迎读者朋友回顾:《对话宁宇:“东数西算”是To B领域的“提速降费”》。
以下,是物联网智库与宁宇老师对话的精华内容。
“算力网”与“算力网络”的含义有较大差异
梁张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2023年12月25日联合印发了《实施意见》,这个文件与以往“算力枢纽”“东数西算”等相关政策相比,有何新进展、新思路?
宁宇:我认为相较发改委2022年2月的复函,《实施意见》在推进“东数西算”工程枢纽节点建设方面,并没有什么新内容;不过,对于算网融合、算网新基建的发展,《实施意见》开始呈现出新的思路。
梁张华:具体是怎样的新思路?
宁宇:《实施意见》中强调的算力网,与我们日常所见的,运营商、设备商、媒体、第三方机构等所说的算力网络,实际上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字之差,根据经验来说,这里面往往蕴含了不同主体对于这个概念的定义差别。
如果仔细梳理的话,我们可以发现,针对算力网络,不同的角色描绘了不一样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例如,在运营商里面,电信、移动、联通三家企业理解的算力网络是不完全一样的。
中国移动提出以算为中心,网为根基,深度融合网、云、数、智、安、边、端、链,向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算力+存力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能力;
中国电信提出借助网络输送高可靠、可度量、通用化的算力资源;
中国联通是在云、网、芯三个层面实现SDN和云的深度协同,服务算力网络时代各种新业态。
互联网云公司则强调采用分布式建设数据中心,以此为基础提供包括IaaS、Paas在内的公有云服务,满足客户随时随地调用云计算能力的诉求。
工信部认为算力是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力。强调稳步提升算力综合供给能力,着力强化运力高效承载,不断完善存力灵活保障,持续增强算力赋能成效,全面推动算力绿色安全发展,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实际上,通用性地解释算力网络,它就是一种根据业务需求,在云、网、边之间按需分配和灵活调度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以及网络资源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发改委在《实施意见》中提出基于“国家枢纽节点”,统筹通用、智能、超算的协同计算,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同时,还强调发展数字化与碳中和的平衡,目标是提升上架率,新增算力要绿色环保。切实提升计算资源的整体使用率,充分发挥风光水电资源丰沛地区的优势,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提升数据中心绿电使用比例,增强绿色算力供给水平。这个“算力网”,能够通过网络连接多源异构、海量泛在算力,实现资源高效调度、设施绿色低碳、算力灵活供给、服务智能随需。
这里面,发改委强调的是供给侧改革,怎么能够让算力供给做到绿色环保。工信部等强调的是需求侧满足,怎么才能通过算力网络建设,更好地支持数字化应用发展。
结合“东数西算”等概念可以看出,发改委的视角是把算力类比成为水、电这样的基础资源。算力网概念的提出,是将算力类比成电力,算力网是一张跟国家电网类似的,是传输算力的网络。电力时代建设电网,有电就可以用电话、洗衣机、电饭煲、电风扇、电视机。因此,我们可以类比地理解为,数字化时代建设算力网,有了算力,才能在自动驾驶、人脸识别、玩的游戏、看的视频等方面发挥数字化的价值。
那么算力从何而来呢?这是发改委的上一个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的复函里解决的,八大枢纽节点就类似于电厂。然后算力网类似于电网,它其实把算力网只是当成一个传输网去进行规划和建设。而这个,和运营商、互联网云公司对算力网络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梁张华:为什么会做这样的类比?
宁宇:实际上,将算力类比成为电,将数据类比为石油,把自身定位为基础设施,这些表述首先提出的是运营商和互联网云公司。不过,重视强调公用事业属性的同时,数字化的特殊性容易被忽视,目前这个问题已成为导致国内数字化基础设施概念混乱的重要因素。
核心点还是在于,算力真能和电力一样么?
梁张华:区别之处在哪呢?
宁宇:西电东输和南水北调,实际上是批发和零售的概念。源头是批发,然后到终端侧是零售输出,全程是一个单向流动的方式。而东数西算或者算力调度,它是双向的,会先从需求侧发起请求,需要从供给侧调度多少算力;接下来,从供给侧进行计算,然后再把计算结果输出到东部。这是个双向的过程,也是电力和算力的一个本质性差别。
电力、水力都是单向的输送,而算力是双向的调用和反馈。这样就会演变为,构建算力网,对算力在中间环节的传输其实只是进行了一个集约化,但在两端仍需要进行“分解”。
就像打电话一样,两端都是独立个体,中间是用网络进行集约化的传输,但在处理两端的时候,仍要进行个性化拆分。
同样的道理,进行东数西算时,东部提出算力的请求,到西部把处理的结果输出回来,这是一来一往的过程,而不是像电和水这样的单向传送。所以从本质上讲,算力网不能完全照搬电网和水网的管理和建设模式。
梁张华:有道理,因为每个主体需要的更可能是非标准化的算力产品。
宁宇:发改委认为算力很重要,需要构建一体化算力网络。先要解决算力供给的问题——没有必要在31省都去建大数据中心,太浪费了。所以,先树立起八大枢纽节点,在这些地方集中进行算力建设。然后再基于分布式架构,构建一个低时延,面向全国的高效的算力网。如果我们把东数西算看成是国家一体化的规划,大家各司其职,那可能现在很多问题就已经解决了。
但到目前为止,各重要的主体之间没有达成共识,由于在技术实现等方面还存在分歧,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推进。
所以我们看到,运营商以及它们的合作伙伴、互联网公司等,都比较倾向于站在现有的视角谈算力网络,就是先进行算力建设,然后以算力为基础,把它网络化,从而形成算力网络,达成算力供给的目标。只不过互联网公司强调云,运营商强调云+网,大家对于算力网络的概念基本还是趋同,只是在具体技术路线上略有差异。
现在发改委类比认为,电厂跟电网是分离的,所以,算力计算和算力传输也是可以分离的。
《实施意见》提出的若干目标有较大难度
梁张华:《实施意见》提出,朝“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方向升级网络,需要符合“1ms时延城市算力网、5ms时延区域算力网、20ms时延跨国家枢纽节点算力网”等要求,您认为,这将对算网建设和运营方提出哪些新的需求?
宁宇:这里提及的目标,在同构情况下,也许能满足要求。但如果跨域、跨系统、跨平台、跨数据,要满足这些指标的要求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实施意见》在后面其实提了很多采用创新的方式,甚至包括以揭榜挂帅的方式去做技术攻关,解决异构问题,从文件中也可以看出,相关的技术问题还有待解决。
而且,进一步地讲,多元算力的互联互通其实也面临很大的难题。
梁张华:原因是什么?
宁宇:其实云公司提供的,并不是标准化的云服务。阿里云、腾讯云、移动云、电信天翼云,大家的云服务其实是不一样的,API、应用开发规则等,都是基于企业自行定义的标准,规则是有差异的。如果各家的算力服务,最后统一成为可以随时切换的,那必须是相互间实现完全的标准化。这项工作现在进展比较缓慢,运营商、云公司等参与方积极性不高。我们可以设想下,如果未来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是完全标准化的,那么各个供应商只能依托价格战进行惨烈的竞争,从商业角度看,这种标准化方面的投入并不划算。
梁张华:从技术或者产业发展看,算力服务实现完全的标准化,是可实现的吗?
宁宇:个人认为这并非不可实现,但它可能不是行业最优解。如果算力服务完全的标准化,其实是在取整个算网基础设施服务的下限,使大家都能遵从。但数字化其实是一个争取服务上限的业务。如果大家都按照下限标准提供服务,就意味着只能使用最基础、最底层的能力,不同的供应商没有任何分歧才能够形成算力调用。如果某个算力供应商提供的服务没纳入到统一标准里,那么就意味着基于这种服务所做的开发不能平移到其它平台上,意味着上层个性化服务不能实现全面的互联互通,最终还会出现平台之间不能全面地互相调用的结果。
举个通信行业的例子:现在我们的手机大多是支持双卡双待的,某一家运营商信号不好时,用户可以自行切换到另一个运营商的网络,因为这是一个完全的标准化产品。如今三家运营商的覆盖情况都差不多,在通信网络完全互联互通的情况下,三家运营商怎么进行差异化的竞争?只能以价格战为主。那么会不会某一家提供了比别人更优秀的通信服务呢?如果有的话,就不满足互联互通的条件,别家的用户就不能用了啊,所以谁先创新,就负责把这个创新标准化,再发布出来,让大家都能实现。如果互联互通成了强制性要求,所有的服务标准都是一样的,那么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就会受挫。
所以我的观点是:把服务完全标准化对成熟技术是有效的,或者说是作用和价值的;但并不利于创新型业务的发展。
梁张华:算网基础设施服务无疑是一种创新型业务。
宁宇:是的,算网基础设施服务是超越传统的数据中心和原有的云服务的,不但要考虑“算”,还要结成“网”,在技术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待解,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的建设和运营,更是巨大的挑战。
通信行业是非常倡导标准的,因为运营商要用华为、中兴通讯、爱立信、诺基亚这几家的设备,无论用谁的,设备都需要做到互联互通。没有任何一家设备供应商能够把全球的通信网络全部统一起来,总得有竞争。只有互联互通才能把市场空间做大。运营商也支持标准化互联互通,因为对于它们来说,如果只有一家设备厂商可供选择,那就会被这家厂商拿捏住。只有不同的设备厂商都支持同样的协议、同样的标准,这种情况下厂商提供的设备是可替换的,运营商才踏实,才愿意运用这个技术或者建设这个网络。因此,设备商和运营商都有意愿以标准化的方式去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推动产业空间做大。在这个过程中,通信技术标准的确定,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才能达成共识,这个过程中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不过,这也是为什么通信的发展速度比不过IT或者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的重要原因。因为互联网发展走的是事实标准路线。比如,云服务商,无论是阿里云还是AWS,它们各自定义自己的标准接口和相关的政策。企业作为它们的开发者、应用者,它们会在升级之后给企业进行培训,企业要无条件遵从它们的技术约束条件和相关的规则。这样企业才能够基于它们的云去做应用开发。这样好处是,云服务商不用管它的竞争对手,它自己开发出什么新产品/服务,只要完成升级,就可以带着合作伙伴一起往前跑。所以,云计算行业的发展速度快,是因为它们采用了有利于技术快速演进的发展模式。
这会巩固领先云服务商的优势。比如,阿里云是云计算的领跑者,它升级之后就可以带着客户一起,使得客户的能力也进一步提升。这种创新机制,让后来的客户也能成为技术的获益者。所以,能使得生态愈发强大。但如果是统一技术标准,它就需要和其它的云服务商、客户、第三方角色等,达成一致后才能实现标准升级,否则将不能互联互通。
算力网的建设运营主体有待明确
梁张华:《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培育专业化算网运营商”,算力网的建设运营主体有可能是哪些主体呢?
宁宇:东数西算和一体化算力网的建设将是万亿级别的投资,谁将是投资主体?有没有可能在电信运营商之外,出现新的算网运营商?这些都是文件中并未明确的。因此,如果《实施意见》要落地,前提是尽快明确投资建设主体、建设运营思路等事项。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由谁担任这个角色,其实都不好做。
前面分析过,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现前提,是必须把算力进行标准化输出。但如果把算力进行标准化输出,也就意味着这个市场大家将是同质化竞争,大概率是要靠打价格战来赢取竞争的胜利。所以无论是运营商、互联网云公司抑或第三方,谁投资建算力网就意味着要做大规模的投资和激进的技术创新,而建完后把算力服务做成标准化的方式,那就意味着大家最后很可能都没钱赚。这也是传统IDC企业对“东数西算”反应不积极的原因。
不宜过分渲染算力网对数字化发展的价值
梁张华: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发展前景,及其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预计将是怎样的?
宁宇:如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按照设想那样建成投入使用,确实可以大幅降低数字化能力的供给成本,同时达成发展数字化和节能减排两个国家级战略目标。但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换一个假设:如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不及预期,“东数西算”的效果没有完全呈现,后果和代价是什么呢?
其实无非是算力成本高一些,原来想的是兼顾绿色和数字化,这个兼顾的目标不能够完全实现,只能二选一。我觉得这个代价是我们能承受的,因为我们不过是没有做得更好,没有做到120分,但做成100分、80分,依然是成功。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即便算力网建不起来,无非就是算力供给的效率低一些,做数字化的时候成本更高一些,达到80分还是有把握的。
梁张华:现在很多报道和研究报告的数据都显示,数字化的价值巨大?
宁宇:我个人一直认为,应该全面、客观地谈数字化的价值。无论企业还是政府,是因为数字化做得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还是因为在推进数字化的时候,把一些与数字化有关的东西全都包装在一起,认为是数字化的价值?
例如数字化营销系统能够做精准营销,项目试点时有详细的数据表明,以前营销要向1万个客户发信息,其中1000个客户成功;现在通过精准策略之后,营销对象从1万降到了3000,仍能达成1000个成功的效果,成本节约了70%。如果把这个项目推广到全国,节约的成本就是全国营销费的70%了。帐能这么算么?
这是对数字化进行评奖申报时常见的计算方式,只拿单次营销活动的数据,并没有去计算整体成本。如果准确核算下数字化精准营销节约的成本,和搭建数字化系统、数据精准建模等投入相比,孰高孰低,还真未必。
再进一步说,这个应用项目有无可能推广呢?换一个地方,它的参数规则很可能就需要调整,甚至需要重新开发程序,或者对应用作变化调整。即使这样,也没有办法确保能在其它地区也实现同样的效果,边际成本其实不低。
所以说,70%这个数据是拿了所有人的功劳来包装成为IT数字化的功劳。
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的数字化价值是虚高的,为什么数字化推广难度大?因为无论国企还是私企,它们都需要看到数字化给它带来的实际效果价值,以及它付出的成本,在进行对比后,它才能确定这个到底值不值得去做。
物联网连接服务企业有望迎来更多机遇
梁张华:物联网企业在东数西算和算力网建设中,有哪些机遇点呢?
宁宇:物联网的相关公司,重点其实是在两个领域——应用和连接服务,一是怎么运用物联网连接去做出更契合企业需求的应用,二是怎么降低物联网连接的成本。
相对而言,连接服务的相关公司有望得到更多的机遇。东数西算建立起来后将降低连接的成本,让客户受益,进而使物联网连接服务的相关公司迎来更大的市场机遇。
至于提供物联网应用服务的相关公司,要看东数西算是否更有利于它们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应用,如何给客户带来更大的价值,也就是更看重增值,而非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