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网络成为生成式AI算力瓶颈,改造势在必行
    • 大规模AI网络方案,天下苦英伟达久矣?
    • 英伟达和AMD网络路线之争,像iOS和安卓?
    • 写在最后
  • 推荐器件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英伟达和AMD,GPU之外的下一个竞争高地

原创
2023/12/15
3033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AMD英伟达的攻势终于全面展开了。如果说新发布的MI300系列就像一把利刃插在英伟达的AI帝国版图上,那么接下来的这一步,才是AMD想要合纵连横、攻城掠地的开始。

近日举办的“AMD Advancing AI”发布会上,AMD 发布了最新一代AI产品MI 300X与MI 300A,分别锁定生成式AI和HPC/AI数据中心。除了尖端的算力,更大规模AI所必不可少的跨服务器加速卡互联方面,AMD CEO Lisa Su指出,“Ethernet is the answer”,表示将拥抱以太网并联合Open Ethernet生态系统共同支持生成式AI。

而就在今年6月的Computex上,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发布了全球首个AI构建的Spectrum-X以太网架构,通过Spectrum-4以太网交换机和BlueField-3 DPU的紧密耦合,提升了以太网的AI性能和能效。

不约而同的布局显示,随着生成式AI带来的计算规模的扩大和分布式计算趋势,AMD挑战英伟达市场地位的方式,除了GPU这个主战场,在以太网领域的竞争也将全面开启。

网络成为生成式AI算力瓶颈,改造势在必行

生成式AI给数据中心带来了新挑战,包括整体计算架构、网络通信平台以及相应的系统软件等,都需要进行全新设计。

这是因为,面对生成式AI激增的数据量,数据中心越来越需要整体运作。以往单一的、简单的应用,可能只需调用几台服务器即可,但是随着AI负载规模越来越大,甚至需要调动整个数据中心资源协同完成一项工作。也就是说,整个数据中心越来越成为一台“大计算机”,这就需要从底层对数据中心整体架构进行重塑,保证数据中心整体的效率和性能。而除了算力之外,通信网络也是数据中心的核心能力。

作为当今互联网诞生的根基,以太网非常有弹性,它可以支持TCP传输层协议,可以基于传统的网络丢包机制来缓解网络拥塞。这种方式对业务的性能抖动不敏感,出现数据包丢失时,它会根据应用需求重新传输或直接放弃、几乎可以从任何地方重连。不过,对于高吞吐量的AI负载来说,根本负担不起丢包的代价,也无法接受抖动问题,因为这些都会对AI负载和性能产生巨大影响。

特别是对于生成式AI来说,大模型参数规模及数据集不断扩大,当一个大模型跑在成千上万个算力集群上时,采用的是分布式、紧耦合的计算方式,这时,整个系统的性能已经不仅取决于单一GPU、单一服务器,更取决于网络性能,对数据传输有着更高要求,这就需要对传统以太网进行“改造”,构建支持RoCE(RDMA over Converged Ethernet)的无损网络,做到不丢包,支持以太网RDMA,满足高带宽和高利用率需求。

大规模AI网络方案,天下苦英伟达久矣?

要谈论生成式AI对数据中心网络的深刻改变,还要多说几句数据中心计算范式的根本颠覆。在传统的计算系统中,CPU和内存是核心,GPU、NIC、NVMe等都是外设,PCIe是机内通信最重要的组件之一。而随着深度学习的到来,这一范式改变了,GPU成了计算的核心。如此一来,如果仍然依赖传统的通信组件,势必会遇到瓶颈。这也是为什么,英伟达专门推出NVLink、NVSwitch等GPU之间的连接方案,就是希望获得更高的互联带宽。

而对于跨设备之间的通信,RDMA(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远端直接内存访问技术又是一个有意思的开始。它本质上是针对大规模分布式计算存储的场景,让网卡绕开CPU,配合远端服务器直接存取内存,能够加速服务器之间的交互,降低时延。

RDMA作为一种高性能网络通信技术,具有高带宽、低延迟、无CPU消耗、零拷贝等优点,InfiniBand就是RDMA技术的实现方式之一,不过,它需要专门的网卡和交换机来支持,带来了额外的硬件成本。目前,市场上主要有英伟达、英特尔、思科和HP等InfiniBand网络解决方案和配套设备提供商,据称,英伟达占有最高的市场份额,超过70%。

当前,大部分大语言模型都是基于英伟达NVLink+InfiniBand无损网络架构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来完成训练的。对于AMD来说,首先通过Infinity Fabric对标英伟达的NVlink,用于服务器内部的GPU互联。而在跨服务器的连接方面,AMD连同其他头部厂商看到的机会主要是:一是InfiniBand被英伟达主导,更广生态上欠缺通用性;二是需要专用设备支持,带来了组网的高成本,因此他们希望通过生态开放这一核心优势扩大影响力,以打开英伟达已经占据先机的市场局面。

随着深度学习模型越来越复杂,模型参数量越来越大,单个GPU服务器越来越难以满足模型参数大小存储要求和训练迭代速度要求,分布式多机多卡训练基本已成必备,RDMA网络作为AI大模型时代的底层通信技术,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AMD近日的发布会上,以太网巨头博通、思科、Arista技术负责人均进行了分享。他们认为在当前的RDMA 环境下,超以太网协议有望支持百万节点互联,同时以太网的开放特性,能够让诸如LPO等新技术加速渗透,带来高性价比、高容量、高开放程度的AI网络。


“AMD Advancing AI”发布会上,Arista、Broadcom、Cisco与AMD的高层对话

英伟达和AMD网络路线之争,像iOS和安卓?

事实上,在英伟达的AI加速网络版图中,除了InfiniBand,也有基于开放以太网的方案,也就是今年发布的Spectrum-X以太网架构,专门针对以太网RoCE进行了端到端的优化,可对端到端网络进行编程。根据英伟达官方资料,Spectrum-X的核心是 Spectrum-4 以太网交换机、BlueField-3 DPU、LinkX高性能线缆/模块和NVIDIA端到端加速软件。

而AMD则主打一个开放之姿,在跨服务器的连接上,AMD旗帜鲜明地表示,以太网将成为AMD 用于构建集群的协议,因为以太网拥有更好的性能,更好的大规模集群能力,以及最为核心的开放性,希望与头部交换机厂商一起,降低组网成本、扩大以太网份额与性能,打造更高性价比的网络。

为使传统以太网更适合生成式AI等应用,AMD等组成的开放以太网生态表示,将提供基于以太网的开放、可互操作、高性能的全通信堆栈架构,以满足大规模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不断增长的网络需求。并且将从物理层到软件层,对以太网堆栈的多个层进行更改。在相应的传输协议方面,希望提供比目前的RDMA 更好的以太网传输(仍支持 RDMA),在提供AI和HPC应用程序所需性能的同时保留以太网/IP的优势。

而根据英伟达方面的解释,有别于其他网络厂商的做法,他们相当于开创了新的以太网应用市场:区别于原来面向企业应用的以太网,多数只是收邮件、网络浏览等基本使用南北向网络流量的应用,或者是云上以太网,负载的效率不够高,会有长尾延时和抖动等情况。因此,英伟达专为生成式AI量身打造了以太网,针对RDMA、NetQ等进行了加速,而且可编程,在大规模高负载环境下能够提供更好的性能。

当然,业界并不止这些技术路线,随着HPC/生成式AI网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出自研的网络协议或解决方案,以满足特定需求或实现生态闭环等目标。例如谷歌的TPUv4则引入了内部自研的光电交换技术OCS,AWS使用自研的Nitro系统来为HPC与ML应用提供支持。国内厂商方面,腾讯云在其星脉网络中采用自研的星脉 RDMA 网络,阿里云磐久PredFabric采用自研的Solar-RDMA高速网络协议,华为超融合数据中心网络使用独创的iLossless智能无损算法……

放眼国内外相关厂商,在算力网络方面的路线主要是自有和开放技术两种方式,像极了iOS和安卓多年来的路线之争。选择了自有技术的道路,往往追求独立性和自主性,希望通过对技术的深度掌控,达到对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但通常也会面临更高的研发成本、更长的研发周期。而选择了开放道路,倡导技术的共享和开源,是希望通过合纵连横的方式,推动技术的发展和生态的快速成长。

写在最后

面向生成式AI这样一个新的任务场景,需要规模非常大的AI集群提供服务。当市场上没有任何以太网能够满足这样需求的时候,InfiniBand一度成为最好的选择。不过,由于以太网多年来形成的庞大的用户市场,很多基于云服务的软件都是基于以太网进行开发的,在以太网平台上运行也更为便捷,这也为什么,以太网成为英伟达和AMD在GPU之外的又一个必争之地。

你认为英伟达和AMD在以太网领域的路线之争是 “iOS和安卓”吗?你更看好哪种路线的前景?

推荐器件

更多器件
器件型号 数量 器件厂商 器件描述 数据手册 ECAD模型 风险等级 参考价格 更多信息
ATXMEGA256A3BU-MH 1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 IC MCU 8BIT 256KB FLASH 64QFN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5.86 查看
AT90CAN128-16MUR 1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 IC MCU 8BIT 128KB FLASH 64QFN
$7.13 查看
MCF52258CAG66 1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MCF522XX 32-bit MCU, ColdFire V2 core, 512KB Flash, 66MHz, QFP 144
$12.68 查看
英伟达

英伟达

NVIDIA(中国大陆译名:英伟达,港台译名:辉达),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美国跨国科技公司,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市,由黄仁勋、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Chris Malachowsky)和柯蒂斯·普里姆(Curtis Priem)共同创立。公司早期专注于图形芯片设计业务,随着公司技术与业务发展,已成长为一家提供全栈计算的人工智能公司,致力于开发CPU、DPU、GPU和AI软件,为建筑工程、金融服务、科学研究、制造业、汽车等领域的计算解决方案提供支持。

NVIDIA(中国大陆译名:英伟达,港台译名:辉达),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美国跨国科技公司,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市,由黄仁勋、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Chris Malachowsky)和柯蒂斯·普里姆(Curtis Priem)共同创立。公司早期专注于图形芯片设计业务,随着公司技术与业务发展,已成长为一家提供全栈计算的人工智能公司,致力于开发CPU、DPU、GPU和AI软件,为建筑工程、金融服务、科学研究、制造业、汽车等领域的计算解决方案提供支持。收起

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