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推荐器件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锂电产业全面进入超级产能过剩时代

2023/12/04
951
阅读需 15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作者:潮一 李典,编辑:水镜

共识已经达成,超级产能过剩时代已经来临!

中国锂电20年,波澜壮阔,跌宕成长。

如今我国已在全球动力与储能电池的多个核心供应链占据优势地位。比如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占全球总销量的56.9%;储能电池出货量占全球比例达87%;正/负极材料出货量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0%,电解液出货量全球占比超85%,锂电隔膜占据全球超80%市场份额等等。

但是当前的一系列数据都在证明,中国锂电强势崛起的背后,也有风险在加速聚集。尤其在全球经济下行/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内部也在发生剧烈变化,比如 “疯狂扩张与严重产能过剩,供需博弈与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全球化发展与贸易保护盛行” 等诸多因素都在加剧产业分化进程,几乎可以确定,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已步入新一轮残酷竞争与洗牌周期。

首先看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的一组数据:截止目前,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与锂电隔膜这6大核心赛道上,已知的企业产能规划均远超2025年第三方研究机构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上限,未来三年内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众所周知,一些电芯型号在储能或动力电池中都能用,所以尽管产品不一样,但是背后的产线几乎都是一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几所有动力与储能电池巨头的身影几乎都是重叠的。

而如上表所示,当前产能扩张最疯狂就是动力与储能电池领域。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仅20家动力/储能电池企业2025年产能规划已达6188GWh,而根据市场最乐观预测,到2025年动力与储能电池市场的总需求也不过2010GWh。

而目前市场的玩家远远不止于这20家动力与储能电池企业。

据天赐材料董事长徐金富透露,锂电赛道现在有8.9万家企业,仅2022年到现在一年半的时间,就新注册5.8万家企业。

若考虑全球范围内其他产业巨头的发展规划,2025年全球动力与储能电池企业产能规划很可能将超过8000GWh。

更多资本的疯狂涌入正在加速产业洗牌进程。

近几个月内,已有多位产业领袖公开呼吁警惕动力与储能电池领域出现的 “超级产能过剩与疯狂价格战” 现象及风险。

在 “202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 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荣华公开表示,新能源汽车行业早已经告别了过去 “少电、缺电、贵电” 的局面,国内电池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而且产能过剩的现象还非常严重。下一步,电池企业或将迎来自己的 “淘汰赛” 。

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也直言,现在产业已经进入寒冬前的深秋。“竞争已经到了深水区,很多公司都在生死边缘。我觉得90%的电池集成商都会倒下。电池厂倒下两三家的概率也很高。去年年底时我的预测就相对保守了,已经感觉到了“超级过剩”时代要来了, 能保住30%-40%的增长就相当不错。很多冲进来的公司最后一定是灰头土脸地出去,对电池的复杂性要有敬畏。”

不久前,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也表达了相似观点:一些靠资本支撑无核心技术的企业,为求生存再融资,低质低价中标,难以持续,也为产业埋下隐患。“今年储能市场火热,但明年可能80%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企业会倒下。”

历史多次证明,没有卖不出去的产品,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其实,部分核心产业链出现产能过剩的时间点要超乎很多人的想象,这从今年部分核心产品价格变化中已得到部分印证。

据24潮团队及鑫椤锂电整理统计,2023年前11个月,动力与储能电池核心产业链价格全线暴跌,其中动力电池跌幅超44%,方形储能电芯(磷酸铁锂)降幅超51%,另外部分正极材料与电解液产品价格降幅超60%,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跌幅更是超过74%。

对于此轮凶猛的降价潮,曹辉表示,电池到4毛多钱的时候,全行业基本上都不赚钱。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近日也在高工锂电年会上直言,“储能市场,有的企业觉得很好,我个人觉得很不好,储能行业不健康。”

他举了一个例子,翻翻这两年大型储能的标书,中国有几十家、上百家企业都可以满足这些招投标的要求,其实就是看哪家公司报价更低。而储能电池质保和质量的表现,未来五年、十年才能看到,但五年十年后很多公司可能都不在了。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近日举办的世界储能大会上表示,新型储能的发展不能图一时之利,要谋长久之计,就像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储能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撑门面、做摆设的。

吴凯坦言,现在很多企业都声称自己能做到20年、25年,运行寿命能达到12400甚至15400,客户和第三方如果检测这些指标依据什么标准,目前应该说还没有,基本上靠的是口头承诺。

“整个储能行业不是即将进行洗牌,而是正在洗牌的过程当中。行业里面对于低价的追求会逐渐从一次性的购买转向全生命周期考量。” 亿纬锂能副总裁、亿纬储能总裁陈翔如是说。

摩根士丹利分析认为,中国市场的 “价格战” 或将加速二线电池厂商进入产能整合与优胜劣汰的阶段。

事实也确实如此,近日一则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简称捷威动力)的《公司停工停产、员工放假及培训通知》震动业界。其通知显示,捷威动力计划自12月1日起停产,复工时间将根据公司经营情况另行通知。

随后,捷威动力确认了这一消息,称天津捷威部分中后台支持部门员工停工,系公司根据战略及业务需求做出的临时业务调整。

捷威动力并非无名之辈。官网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本12.18亿元,总部位于天津,同时拥有盐城、长兴两大生产基地,有效产能达到10GWh,在职人员超过2400名。2022年,其市场占有率排行行业第11,2023年前10个月,仍排在行业第13。

截至今年6月底,复星国际(00656.HK)及其管理的基金持有捷威动力49.95%的股权,为其第一大股东。复星国际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捷威动力营业收入达25.89亿元,同比增长127.22%,未披露净利情况。

据接近捷威动力的人士向媒体透露,捷威动力目前还没有盈利,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短时间内亦看不到盈利前景。原有投资人不愿意继续承受亏损,正在筹划更换投资人,新的投资方可能会调整产能规划。在投资方完成交接之前,公司决定部分生产基地暂时停产。

如今,“十四五” 棋至中盘,中国乃至全球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步入全新的发展时期,伴随着资本的疯狂涌入,以及一体化与全球化竞争的全面展开,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围绕全球新能源的主导权与定价权,无论是企业层面,还是国家层面的较量与博弈可能还会进一步升级,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大战将起,剩者为王!

纵观中国锂电激荡的20年间,强悍的市场战斗力毋庸置疑,但其仍难以摆脱市场对其 “大而不强” 的质疑声。

究其原因,其距离真正的 “建立全球性的商业生态系统” 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一组数据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据SNE Research数据,2023年1-7月海外(除中国市场以外)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企业中只有4家中资企业,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远景动力和孚能科技,4家企业市场占有率仅为31.60%。

近年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剧烈变化。尤其是,近乎统治传统能源一个时代的欧美并不甘心被中国超越,为了保护自身的战略地位,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盛行。比如在2022年美国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中,美国政府表示将对产自本土的汽车给予一定的税收补贴。此外电动汽车必须满足 “电池中一定价值量占比的关键矿物需来自于美国或美国自贸协定国家” “电池中在北美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大于一定占比” 这两项条件,才有资格获得每辆车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只满足其中一项则仅能获得3750美元税收抵免。而且该法案明令,中国的特别实体企业生产的电池,2024年后也拿不到退税。

欧洲方面也明确设定了锂、镍、钴、石墨、锰等战略原材料的本土产能目标,并且在补贴、贸易等环节,也都设置了本地化的要求。

如今一场席卷全球的扩张战争已经打响,未来谁能更快完成全球产能布局,谁就可能抢占先机。

此前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在参加央视《对话》栏目时也曾预测,以2026年为分水岭,之后北美、欧洲对电池必须本地化生产的要求就将进入实操议程。

近日,有业内人士亦对24潮直言:“再不出海(建厂),就来不及了。”

目前国内很多动力与储能电池巨头都在加速海外产能布局。据24潮团队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已有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国轩高科、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孚能科技、亿纬锂能、欣旺达等10家动力电池巨头计划或者已在海外有深度的产业布局,其公开对外披露的/媒体公开报道的项目达33个,总投资预算超4000亿元。

其中至少10个项目投资预算在100亿元以上,仅15个项目披露的动力电池产能规划就已超440GWh。

此外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7月23日,我国已有22家锂电材料企业公布海外扩产项目37个,合计投资金额超1370亿元。其中仅统计2023年初至7月23日期间,就有16家企业公布海外扩产项目20个,合计投资金额超957亿元,扩产项目数量和合计投资金额占近几年总扩产项目的比重分别高达54%和69%以上。

不过中国锂电出海绝非一片坦途。比如早在2019年,宁德时代就开始在德国图灵根州建设第一座海外工厂,直到2023年年初,该工厂才宣布投产。以宁德时代的扩产经验与技术实力,仍历时四年之久,其中困难,可见一斑。

此外,海外建厂还面临更高的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由于海外动力电池产业链并不完备,主要原材料及生产设备仍需从亚洲进口,产品制造成本高企。而且海外建厂要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并按照当地工会要求提供合规的工作环境,人力成本更高。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统计,2020年德国制造业和经济服务业的雇主平均每小时支付36.70欧元工资,欧盟国家平均人工成本为28欧/小时。如果按28欧/小时,5天8小时工作制算,德国工人的月薪在4700欧元左右,约为人民币35700元。

此外,我们也要承认,日、韩企业深耕多年海外市场,我国企业海外经验不足。日本松下、韩国 LG、三星SDI等企业已进入国际车企供应链体系,并在全球范围内加快产业布局。随着ACC、Northvolt、Verkor、Britishvolt、Freyr、Morrow、Italvolt等欧洲本土动力电池企业逐步投产,我国供应商在海外布局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纵观产业发展趋势与变化,未来全球新能源企业将围绕新技术、新产能、新资本等多个维度进行新一轮较量,竞争成败必将对未来产业格局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笔者分析认为,未来拥有 “技术突破与持续创新力,先进产能布局与高效执行力,全球化布局与发展,财务健康与雄厚资本实力” 等四大能力的企业更具有穿越周期,持续发展壮大的基因与实力。

考虑到全球经济、金融与市场环境存在剧烈波动风险,企业在先进产能、一体化与全球化布局时,也要量力而行。任正非在《不做昙花一现的英雄》一文中曾说过,“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擅自扩张,那只能是自杀。”(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末附部分产业链产能规划与海外布局情况)

推荐器件

更多器件
器件型号 数量 器件厂商 器件描述 数据手册 ECAD模型 风险等级 参考价格 更多信息
ZXMP6A13FTA 1 Zetex / Diodes Inc Small Signal Field-Effect Transistor, 0.9A I(D), 60V, 1-Element, P-Channel, Silicon,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FET, SOIC-3
$0.62 查看
BT136-600D,127 1 NXP Semiconductors BT136-600D
$0.64 查看
CRCW12060000Z0EAC 1 Vishay Intertechnologies Fixed Resistor, Metal Glaze/thick Film, 0.25W, 0ohm, Surface Mount, 1206, CHIP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0.04 查看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