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秋”,苏州太湖流域自古以来便有鱼米之乡的美名。11月的深秋,苏州晚稻收获的时节,在太湖湖畔,放眼望去,丰收的金黄一望无际。
从田间到餐桌,一粒稻谷都会经历哪些流程?收割、称重、烘干、分拣、分级、碾米、抛光、包装……
在稻米飘香的季节,《中国电子报》记者走入苏州太湖畔的百顷稻田,在丰满的稻穗中、轰鸣的车间内、跳跃的数据间,见证了一粒大米的数字化之旅。
太湖农业经历数字化蜕变
伴着收割机的轰鸣声,短短十数分钟,6000多斤稻米便已被收割完毕。7000多亩水稻,日常维护团队却仅有20人,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体力工作,在当下则成为了以操作机械为主的“技术工种”……
这便是数字技术为传统农业带来的蜕变。
从稻田边到生产线,司机只需要扫描二维码,便可以省去繁琐的登记流程,通过一台手机完成接单、运输、称重等一系列操作。
在管理服务中心,实时监测的“四情”数据汇总到大屏幕上,土壤状况、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一目了然,为种植工作提供了坚实技术保障。
在稻米加工车间内,物联网技术将一盏盏指示灯、一个个传感器连接起来,数据跳动之间,设备、库存、工艺优化等信息尽在掌握。
在超市内,顾客通过包装上的二维码,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数据跃然“指”上……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传统的农耕产业似乎也终于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借数字化转型打开了新的市场。
太湖农业总经理张雪洪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说,经过数字化改造,太湖农业的稻谷进场、烘干车间、干谷存储、碾米车间、包装车间等全流程实现了数据贯通、可视化,订单生产效率提升30%,综合降本增效20%。
谈到数字化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下一步应用,太湖农业副总经理徐亚婷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太湖农业希望将种植环节传感设备采集到的温度、湿度、土壤、虫情、农肥等农情数据进行分析,种出更好、更优质的稻谷,让农业‘老把式’经验数字化、可视化、可传承。”
太湖农业能够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离不开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支撑。在采访中,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工创食品副总经理田发明表示,通过新型产业化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了数据来源问题,通过构建单点面向生产环节的“小模型平台”,连点成线,优化农业产业体系。
田发明还透露,他们正在根据农业产业特点构建模型平台,为产业融合提供技术支撑。
数字化破解三产融合难题
从田间到餐桌,一粒稻谷会经历哪些流程?收割、称重、烘干、分拣、分级、碾米、抛光、包装……
随着苏州太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湖农业)的一辆运输卡车走进其产业园区,记者了解到了大米从种植到加工、从封装到销售的完整生产流程。
在田间进行水稻种植与收获(一产),在农业管理服务中心实现水稻的仓储及一系列加工(二产),通过智慧化管理建立销售贸易体系和“农风”“农娱”文旅体验(三产),这是太湖农业依托其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园区与数字化转型实现的三产融合的完善体系。
记者了解到,太湖农业的运营模式是典型的订单驱动模式,与其合作的包装厂家“一单起做”,在小体量的前提下,在客制化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现在农业很大的问题源头就是生产端只管生产、不管营销,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是断开的。”田发明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说,供给侧改革的驱动力在于需求侧,从后端的需求出发,产业链过程与供应链过程就能够实现协同,形成共生的关系,从而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实现三产融合的核心,在于三产数据的融通。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首席技术官、副总经理商广勇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说:“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构建数字基础设施,打造数实融合底座;深入产业应用场景,基于‘可信、自由’的数据计算,点对点突破专业模型,推动生产智能化;以订单驱动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完成数据向生产要素的转变,强化‘双链’韧性,促进资源灵活配置。”
据悉,除了太湖大米,平阴玫瑰等产业也是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与三产融合的受益者。平阴玫瑰通过产业化赋能,逐渐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变;种种案例也都表明,数据要素正在成为农业等传统产业发展的驱动器和倍增器。
未来,我们将看到这一模式在更多行业推广复制,在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融合方面继续“发光发热”。
作者丨张琪玮,编辑丨赵晨
美编丨马利亚,监制丨连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