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汽车智能化赛道最激烈的一场厮杀突然间拉开序幕。
走在该赛道最前沿的小鹏和华为的两位高管,何小鹏和余承东,史无前例的撕起来了!
同样作为吃瓜群众的社长,来跟大家梳理一下事情经过。
前段时间,何小鹏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中被问及怎么看很多用户愿意为AEB买单时,发表了一些比较尖锐观点。
何小鹏:“大部分人可能从来没有碰过AEB,友商讲了AEB,我认为99%是假的,它就是造假,那些宣传都不是公司官方发布的,全是来自小视频。我们的人也去问了,它的AEB根本不能开,路上误刹的情况太多了。”
“我觉得把客户当小白鼠是不对的!有些企业敢这么做,但也会有反噬。”
这里“友商”二字虽未指名道姓,但懂的都懂,这是在指着华为的鼻子。
看过余承东发布新车的都知道,几乎每一次他都会将主动安全单拎出来细讲个十几分钟,其中AEB主动刹车,更是重点中的重点。
看到何小鹏“定向指控”,余承东心领神会,直接发了条朋友圈迎战硬刚何小鹏,然后在自己这条朋友圈底下连跟了4条评论。
余承东:“连AEB是什么,居然有车企的一把手还根本没搞懂呢!”
“一些人根本就没有搞懂AEB为何物!跟有人说智能驾驶就是扯淡/忽悠,几乎如出一辙!”
“有的车企,整天忙着做智能驾驶,AEB主动安全测试结果非常差,一问才知道他们却连AEB基本功能居然都没有做,这让我十分吃惊!要么让手下忽悠了,要么是对汽车行业的发展缺乏最基本的认知!”
如此犀利且不带脏字的怼人,还顺便让王传福躺枪,真不愧是“余大嘴”。
何小鹏这边也毫不示弱,紧跟着发了条朋友圈:“我最近评价了一个行业乱象,结果行业没急,非行业的倒是急了,不知道他急什么?”
随着两人互怼的火药味愈发浓重,这件事上了热搜,同时还引来了不少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车圈大佬。
一般时刻,必然少不了“微博之王”李想的身影。
不过,这次李想的发言倒是有些反常,异常言简意赅,仅仅吐出了12个字:“不和华为吵架,实在吵不过呀。”
相比之下,同为新势力之一的哪吒汽车,CEO张勇表示:“AEB场景的复杂性太高,各种场景下功能表现都会不一致,想要做好确实难度很高,需要极大里程和样本量的测试。”
虽然场地内测试(一些车)能达到5星加,但大里程下还是存在误检不达标的情况,还需要打磨。
除此之外,还不乏靠着这次“AEB”之争,借势给自家产品打一波广告的选手,比如腾势CEO赵长江、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等等。
本以为事情该告一段落了,谁能想到后面战火竟然还在升级,已经从最初的何、余两人打嘴炮,发展成官方发文互怼了。
11月6号中午,小鹏汽车官方发了条海报,上面几个明晃晃的大字,“AEB很重要,但AEB测试≠营销炒作。”
对于李想的“温馨提醒”,小鹏是一点也没听进去。。。
海报后面还附上了AEB测试的相关科普,并表示AEB是有实际考核的,比如C-NCAP、E-NCAP等等,呼吁大家尽量相信权威机构的测试。
不仅如此,小鹏还建立了一个叫#AEB学习笔记#的词条,这只是发布的第1期。
接着第二天和第三天,小鹏分别发布了第2期、第3期……包括自家车型在NCAP的AEB测试中获得的好成绩,以及何小鹏本人对AEB的看法。
可见,小鹏的态度是很明确的,“我底牌很多,要打到你服为止”!
另一边,问界一点也没服软,没过多久就在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一篇《不打无谓嘴仗,打赢安全硬仗!》
文章里面连放了包括汽车之家、懂车帝在内的三段车媒做的问界AEB测试视频,同时在文中回应道“无需营销炒作,实力自在人心”。
最后还强调:AEB不是纸上谈兵,既要“开卷考试”考得好,更要“闭卷实操”躲得掉!
这次AEB之争究竟会持续多久,就看小鹏和问界两家谁先让步了。
总结一下,和小鹏和余承东二人对于AEB主要的矛盾点,大概是这样。
何小鹏认为,目前业内AEB功能还不成熟,容易误触,应该去相信专业机构,不应该借助各种媒体炒作夸大宣传以此作为卖点。
余承东则认为,问界的AEB功能足够强大,能适应比专业机构更严苛的测试,更能保证车辆安全。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我们不妨梳理一下AEB到底是什么。
AEB英文全称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意思是自动紧急刹车系统,是一种汽车主动安全配置。
配备了AEB的车型,在车正常行驶情况下(无论有没有开启辅助驾驶),会通过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实时感知碰撞风险。如遇到突然窜出的行人、非机动车,前车急刹车等情况,驾驶员并没有及时踩刹车,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时,此时正常情况下AEB就会触发介入,帮你踩一脚刹车(不一定能将车完全刹停)。
简单来说,就是汽车帮你留意路况,在危险时帮你踩刹车,避免撞人、撞车或撞到其他东西,或是减少碰撞时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AEB系统在量产车上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当时奔驰S-Class车型上首次装备了AEB系统,通过大陆集团的77GHz毫米波雷达,可以在监测与前车距离的同时做到防碰撞。
根据当时奔驰的研究,AEB可以在短短几毫秒的时间内,防止70%的追尾事故,还可以将无法避免的碰撞事故受损严重度降低约40%。
这功能放在当时那个年代,算是非常具有科幻色彩的实用技术了。
后来进入21世纪,AEB功能越来越受到高端汽车品牌的追捧,沃尔沃、凯迪拉克、宝马、奥迪等车企迅速跟进。
这个过程中,AEB技术也有所进步,以前只能用来防追尾。后来也可以做到探测行人、非机动车了。
在2010年前后,AEB就基本上成为了高端燃油车必不可少的功能之一。在2016年,AEB正式被纳入E-NCAP欧洲汽车碰撞测试考核范围。而2018年,C-NCAP中国汽车碰撞测试也将AEB纳入了考核范围。
也就是说,以前想要在碰撞测试里拿5星,把车壳子做结实点,结构设计上再对行人碰撞下点功夫,基本上就能得5星安全车。但现在不行了,想要评上5星安全车,就必须得装AEB。专业汽车测试机构的新标准倒逼,使得近年来汽车AEB开始向中低端车型下探,搭载率有了明显的提升。据统计,今年1-8月份国内汽车AEB搭载率已经超过56%,这一数据也超过了去年的48%。
最近两年,NCAP对于AEB的测试标准越来越严苛,评分占比权重也在提高,顺应了汽车智能化的浪潮。目前NCAP对于AEB的评测项目设置还是挺复杂的,对前车的要分静止和低速;对行人要分远端穿行、近端穿行和直行,还要分昼夜进行测试;对两轮车分为摩托车、自行车,近端远端和直行。
我就拿对行人近端穿行这条来举例,模拟的场景是“鬼探头”。假人以5km/h的时速穿过路口,车分别以20/30/40/50/60km/h行进,如果能正常刹停则为通过。
也就是说,想要在这个单项中拿满分,就必须在60km/h这一关成功刹停,这其实已经是相当高的标准了。不过,随着近2年汽车智能化的快速推进,已经被揉进智能驾驶范畴的AEB,也开始越来越卷了。一些车企已经不再满足于aeb触发60km这条满分线了,开始挑战更高的时速。既然NCAP不测那么高的速度,那就委托第三方媒体去测,顺带着连宣传也可以一波做了,可谓一举两得。至少从媒体极限速度测试的角度上来看,华为确实是要压小鹏一头的。
但,AEB能适应更高的极限速度,并不意味着AEB更好用。想要让AEB适应更高的速度,就必须把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的灵敏度调得更高,如果灵敏度太高了,就会大大增加AEB误触发的可能性。我最近几年试驾过的一些车型,确实遇到过AEB误触的情况。有一次我在路边斜停车位倒车,从后视镜已经观察到后面有来往车辆了,我确定有足够的空间倒出车位。但突然间“Duang”的一声,车突然就自己刹停了,自己还被安全带狠狠的勒了一下。如果不往AEB误触发上想,甚至会以为车撞到柱子了。
根据有过误触AEB经历的朋友反馈,他们误触AEB时不止有行人或非机动车,有时候连地面上的一块坑洼或凸起都有小概率触发AEB。如果AEB总是误触发,没事就吓你一下,确实容易让人恼火,是一件挺吓人,以至于我身边有不少朋友干脆直接选择关掉AEB。毕竟在大多数人都摸不透AEB的底子的时候,它是道“薛定谔的防火墙”,过于相信AEB的后果是致命的。不然的话,沃尔沃老板站在车前“人肉测试”自家AEB,然后被撞飞的“名场面”,搞不好就会在你身上上演,真出了大事还是得人来担责。
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AEB工程师跟我说:“现在很多车企做AEB,评5星的时候能刹得住就行,根本不会考虑用户用起来好不好用。”AEB对于车辆安全性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但与自动跟车、车道保持等L2级辅助驾驶功能不同的是。AEB只有非常极端的场景才会用得上,触发是相对被动的。AEB真正的难点不在于多高极限时速下能刹停,而是如何做到该触发的时候触发,不该触发的时候不触发,掌握好安全和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说白了就像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样,免疫力太弱,就容易生病,免疫力太强,就容易过敏,得适中才行。当然,这里并不是要一棒子打死,追求让AEB适应更高时速,对进步来说也有一定的意义,相当于AEB有望适应更多、更极端的场景了。但俗话说好事多磨,更极端的场景也需要更合理的算法做支撑,技术进步需要时间,让人们去接受更新的科技成果,同样需要时间。
写在最后
作为目前国内汽车智能化最具代表性的两家车企,小鹏和华为爆发冲突是命中注定迟早要发生的。AEB之争仅仅是战争爆发的起点,后续将会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持久战。如果把汽车智能化比作一座高峰的话,那么小鹏和华为都是攀登高峰的人。两者对于技术路线的理解不同,就好比选择攀登南坡还是北坡,谁都想证明自己才是正确的。就像每个活着,都在证明属于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究竟谁才是正解?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你觉得何小鹏和余承东谁有理?欢迎加入公社社群,和我们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