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路径,如果我们观察目前的市场领导者特斯拉的表现,似乎前路有些迷茫。根据上周的销售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实际销售中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
● 比亚迪:周度在3万-3.5万台,从整体新增来看,三驾马车海豚、海鸥和元Plus占了大头
● 五菱:依靠宏光Mini这个老将和五菱缤果维持在1万-1.2万台
● 埃安:稳定在周度9千-1万之间
● 特斯拉:特斯拉的问题,就是之前说的,产品迭代以后和中国产品差距不大了,本来改款至少要有较大的变化,现在反而没有。一方面导致我们没有可以参考的,另外对于2024-2025年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增长没有期待了
● 大众:依靠ID3的甩卖价格,ID家族在中国实现了5千以上的周度销量
当我们审视今年的销售爆款时,新增的车型只有海鸥和缤果,小鹏G6也显得比较亮眼。然而,整体上,我们在2023年并未看到纯电车型有太大突破。这清晰地反映出市场问题:纯电车型过于同质化,车企难以通过配置升级来实现差异化竞争。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推动纯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卷)呢?
Part 1、行业竞争格局
纯电动汽车的市场格局,从周度数据来看如下图所示:
● 传统车企:依靠比亚迪、五菱和后续广汽、长安和吉利等车企的销量,传统车企在纯电的销量占据了最大的版图。在其他的1.33万里面,很大一部分也是传统车企的量
● 外资车企:能拿得出来的,只有特斯拉、大众和宝马,但是特斯拉的锐度已经丧失殆尽,大众和宝马都是一个套路,透支所有品牌的信誉,把价格打下来。
● 新势力:蔚来和小鹏带头,哪吒和零跑跟进,目前纯电格局就这四位选手
可以这么说,目前纯电产品,已经把电动汽车新锐的气势打完了,大家都在打价格战了。
我们把产品进行细分:
● 5-15万的代步工具
◎ 起价5万内:宏光Mini、Lumin、熊猫和QQ冰淇淋,这些产品都是传统车企走量的产品,讨论起来意义不大
◎ 5-10万:今年的两款现象级走量产品,五菱缤果是五菱把车做大一些,海鸥是比亚迪把海豚做小一些
◎ 10-15万:海豚、元Plus和埃安Y三款产品领衔,然后覆盖了一大堆产品,包括埃安S、大众ID3、好猫等等,突出的特点是价格到位,消费者根本不在意智能化,代步工具
● 而15-20万,就没有什么爆款了,宋Plus EV和深蓝S7在之前车型提供较大的空间,在这里C11也算一款好产品。
● 20-30万(智能化的起点)
在这里的选手包括:
◎汉EV,这是老将
◎小鹏G6,这是对标Model Y的差异化产品
◎宝马i3:降价后,宝马就是需要量
◎极氪001:跑量
◎Model Y和Model 3:不多说,忠言逆耳。
◎ET5:这款车是被25万级别雅致的
● 30万以上,走量的就是ES6了
仔细把蔚来汽车的周度数据的情况做了一些细分,从周度的四个周的细分数据来看:
◎ ES6占据37.56%的份额,
◎ ET5系列占28.69%,
◎ ES8占13.66%,
◎ EC6占16.08%。
在蔚来汽车的产品阵容中,ES6和EC6共同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而加上ES8的13.66%,这些车型共同占据了蔚来汽车总销量的三分之二。另一方面,ET5和ET5T则占据了28.6%的份额。显然,蔚来的高端车型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而定价相对较低的ET5系列却面临了激烈的竞争,未能成为销量的主力。
事实上,愿意购买30万元以上纯电车型的消费者,蔚来是他们的首选。
Part 2、纯电卷向哪里?
我们把各个品牌的产品定位列出来如下,可以看到各家在找自己的市场入场券。
●比亚迪:覆盖了5-25万的市场
●埃安:覆盖10-20万的市场,基本站住了
● 五菱:覆盖了10万以内的市场,在努力往10-15万市场进发
● 零跑:C11来打这个市场
● 欧拉:小众市场来占据10-20万的女性市场
● 深蓝/启源:走更大空间的打法,搭配增程双路径
● 红旗:学习埃安,先走B段市场
● 大众:10-20万,通过降价迭代努力
● 小鹏:20-30万,打智能化
● 宝马:降价,依靠宝马的品牌积累
● 极氪:从30万打入25万,依靠运动品牌特点
● 特斯拉:我只想说就是吃老本
● 蔚来:被大家诟病很多,但现在确实是走量的30万以上品牌
在这么多需求里面,可以预见2024-2025年,需求会分化。
● 15万以内:就是代步,去抢燃油车市场,增强智能座舱的功能
● 15-25万:卷智能化,特别是小鹏带起来的节奏
● 25万以上:全都要,尽力去做差异化
从市场趋势的角度来看,预计到2024年,纯电动车市场将变得更加竞争激烈,因为增长速度将放缓,各品牌之间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纯电动车型上,没有容易超越的对手。现在,纯电动车不再仅与燃油车或其他类型的车辆进行竞争,而是主要与其他纯电动车型争夺有效的市场份额,这无疑是最具挑战性的局面。
小结
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销售端短兵相接;研发方面,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持续投入成为了不二之选。这是应对当前市场挑战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