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编辑:李墨天
不久前,美国民间智库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连续更新了3篇论文,将目光对准了中国的AI产业[1]。论文中写道,中国已经推出了世界上最早、最清晰的人工智能法规;在新规的指导下,文心一言等第一批合规大模型已推向市场。相比之下,美国的人工智能法规仍处在早期,有着太多的不明确。
不少美国专家认为,这种现状可能会造成局势的逆转,从而让美国在大模型竞赛中落后于中国。美国人真正担忧的,其实是AI应用的落地速度跟不上——这才是大模型竞赛的主战场。
在中国,AI原生应用已陆续开始涌现。
10月17日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官宣了多款AI原生应用。这其中既包括了百度搜索、地图、文库等基于大模型技术重构的应用,也有百度GBI这类完全从零开始构建的AI原生思维产品。他在演讲中提到,“AI原生应用是基于大模型的理解、生成、逻辑和记忆能力所开发出来的,拥有过去时代所不具备的能力,因而能打开无限的创新空间。”
这一回,百度率先站上了赛道。
竞赛的下一幕
2023年,全世界的科技公司与研究机构都在忙于一件事:实现“大模型自由”。
隔壁的日本,孙正义掏出了1.5亿日元要做日本的OpenAI。而在印度,由政府牵头打造的本土版LLM(大语言模型)Bhashini已经投入使用,它能够识别出11种印度官方语言。连石油大户聚集的海湾地区,沙特阿拉伯与阿联酋都开始了大模型竞赛。
至于中国和美国,更是早已发展成了真正意义上百模大战。相关数据显示,截止至7月,美国已有114个已公开的大模型,而中国的大模型数量更高达130个,几乎是一夜之间蓝海变红海[2]。
不过,风向正悄悄发生改变。
OpenAI联合创始人Greg Brockman年初在接受科技媒体采访时,曾认为公司的科学家文化更浓,“我们的心不在打造AI应用上,那不是我们的DNA,没有真正讨论过这个话题。[3]”半年之后,OpenAI突然掉头,不仅推出了企业版ChatGPT,提供定制服务,11月还将举办第一届开发者大会。
近乎疯狂的大模型混战过后,科技公司与投资人渐渐趋于冷静;大模型竞赛的第二幕正悄悄拉开帷幕,大模型如何应用落地、如何创造价值成为更重要的议题。因为在过去十年,定义了移动互联网的不是安卓或者IOS等移动操作系统,而是建立在这上面的支付宝、抖音、滴滴、王者荣耀等移动端应用。
而在大模型时代,建立在基础模型之上的AI原生应用很可能会复刻移动互联网的轨迹,再造一个全新的互联网。至于当下全球追逐的基础大模型,反倒更可能会成为AI时代的一种数字基建。
在国内,百度是最早意识到这一点的科技公司之一。
当国内的大模型内卷尚未开启之际,李彦宏便曾对媒体反复提及一个观点:不要重复造轮子,AI的十倍机会在别处。他认为,应用层将会出现全新的、十倍于现在微信和抖音的创业机遇[4]。
事实上,百度不仅坚信AI原生应用的价值,也同样为此付诸了行动。5月,百度曾策划了一场“文心杯”创业大赛,并提供最高1000万元的早期投资作为奖励。而在刚刚过去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更是“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做AI原生应用。
“没有构建于基础模型之上的丰富 AI 原生应用,大模型就一文不值”,李彦宏在百度世界大会上说道。
当天,李彦宏现场发布了百度文心大模型4.0和十几款AI原生应用。他表示文心大模型4.0是迄今为止最强大的文心大模型,理解、生成、逻辑和记忆四大能力全面提升,远超以往的版本。目前,企业用户可以登陆百度智能云官网,在千帆大模型平台申请文心大模型4.0 API调用服务测试。
以全新的百度文心大模型4.0为起点,百度正式吹响了发力AI原生应用的号角。
创新的护城河
但对当下的AI应用创业者来说,光有信念可能还不太够。
事实上,国内外曾有过不少话题度极高的热门AI应用。例如美国初创公司Jasper曾是一众AI创业者的标杆,提供面向广告营销人员的文案生成服务,公司估值一度达到15亿美金。但随着ChatGPT问世,投资人很快对Jasper失去了兴趣,公司也陷入了不得不裁员的窘境。
而在国内,妙鸭相机等应用也曾一度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讨论,然后很快淡出人们的视野。一个个略显尴尬的案例,似乎正预示着应用端也并非遍地黄金。
这些应用的失败,本质上其实是因为缺乏创新深度,且无法提供长期价值,但并不意味着AI原生应用缺乏空间。恰恰相反,基于大模型的理解、生成、逻辑和记忆这四大能力,创业者可以打造出更加深入的AI原生应用,实际大有可为。
当下,以百度为代表的头部科技公司已经开始着手构建AI原生应用,此次百度世界大会上介绍的GBI正是个典型案例。
百度GBI是基于文心大模型从零构建的AI原生应用,设计初衷是为了重构传统的数据分析业务。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数据分析工作其实既是一项脑力工作,也是一项“重体力活”。
通常来说,数据分析师在拿到一个数据库表格后,需要先对里头数据进行梳理,排除一些错误,随后再开发多段公式,找到真正关键的一些数据并提炼出一个明确结论。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其实相当繁琐:有时分析师根据公式提取出的数据未必是想要的,因此不得不反复操作,工作量跟着指数级上涨。
而在一些大型企业,数据库中经常会有数万张表格,各种数据指标纷繁复杂,这还对数据分析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因为这种情况下,想要找到正确的数据和结论绝非易事。
然而,适合数据分析师的生产力工具却并不多;但随着大模型技术和百度GBI出现,很可能将打破这一现状。百度GBI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大模型去寻找想要的数据,并根据查询结果生成总结。过去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可以借助GBI将其压缩至几分钟之内,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对企业而言,生产力上的差异往往会成为竞争的胜负手。“企业竞争,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李彦宏在现场演讲中说道。
除了从零构建的百度GBI之外,基于原有业务场景重构的AI原生应用同样能创造肉眼可见的价值。以全新的百度搜索为例,它便具备了极致满足、推荐激发、多轮交互三个全新的能力。
极致满足指一步操作提供极致的答案:用户在搜索框输入问题后,搜索引擎会直接生成一个答案,并配上动态图表,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提供一连串链接,省去了大量学习成本。在此基础上,AI会生成一些其他可能感兴趣的问题,这就是推荐激发。
当用户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单次搜索难以得到答案时,还可以通过多轮交互功能反复向搜索引擎提问,而搜索引擎会根据此前对话的内容来生成更合适的答案。
在李彦宏看来,生成式AI与搜索是天作之合,它让搜索突破了原本简单的搜索框,扩大了产品的边界。
互联网浪潮刚刚兴起时,创业者们曾提出“所有行业都值得用互联网重做一遍”,迅速让互联网成为了一门显学。如今,可以说“所有行业都值得用大模型重构一遍“。
登月之后
一直以来,外界将 AI视作百度的“登月计划”——一项困难重重、却有着深远意义的战略。
AI原生应用重构中国数字经济的过程中,百度将一直是最重要的参与者。《时代周刊》评选的“AI时代最具影响力的100人”榜单中,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是极少数入选的中国企业家。《时代周刊》称他为“中国最重要的未来学家”——放眼国内,百度几乎是最早意识到AI潜力、并愿意为此持续投入数百亿美元的科技公司[5]。
因此当技术真的成熟,百度能够迅速打造出文心大模型这艘“登月火箭”,也就不是什么怪事了。众所周知,AI行业可以划分成芯片、框架、模型以及应用四大环节,而百度是国内唯一一家全部都有布局的科技企业。
但百度的目标,显然不只是登上月球那么简单。
过去一年,每当人们探讨谷歌、Meta等硅谷大厂为何没能率先开启大模型浪潮时,总会得出一个相同的原因:部分大公司的谨慎。例如Transformer论文作者Noam Shazeer曾在谷歌开发过两代大语言模型,都因为风险而被束之高阁。
相比之下,世界大会上的百度则显得相当大胆。不仅对公司最核心的搜索业务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李彦宏在介绍新版百度文库时,一度使用了“革自己的命”这类词汇。
很显然,百度坚信AI原生应用是公司未来十年最大的机遇与挑战,并选择跑步拥抱未来。
为此,百度不仅自身一头扎进了浪潮之中,也希望能和更多创业者一同深入挖掘AI原生应用的价值。过去这大半年,百度智能云一直致力于千帆AI生态的建设。截止至当下,百度智能云已经有超300家生态合作伙伴,并在400多个场景中取得了不错的测试效果。除此之外,还有15万家企业正排队申请接入文心大模型。
这一成绩背后,得益于百度的大模型生态支持体系。
一方面,百度正尝试以各种形式帮助创业者构建AI原生应用,例如在北京与上海举办业界首个大模型实训营千帆AGI house,手把手传授AI原生应用的开发心得。除此之外,百度也提供了各种社区工具,例如面向开发者的千帆社区,具备提供系统原厂知识、第三方实践经验、创新工具、线上交流等功能。
“中国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中国用户又天然愿意拥抱新技术,有了先进的基础大模型,我们就能构建起一个繁荣的AI生态,共同创造新一轮经济增长。”李彦宏说道。
尾声
前些日子,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人工智能专家Matthew Mittelsteadt撰写了一篇文章,深度谈及了中美的大模型竞赛。他认为,中、美两国在AI上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美国科技公司固然在算法层面遥遥领先,但随着开源社区逐渐成熟,这种差距将被渐渐抹平。而在算力层面,美国针对英伟达H100/A100芯片的出口限制似乎并非牢不可摧,中国科技企业仍有许多替代方案。美国若想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必须坚持以技术扩散为中心的战略——“AI的成功需要让技术走出实验室,并交到人们手中”[6]。
对百度等中国科技企业来说,竞争风向的转变无疑是一个迎头赶上的契机。定义一个时代的竞赛,这才正式拉开帷幕。
参考资料
[1] China’s AI Regulations and How They Get Made,Carnegie Endowment[2] 《IT 2023》,赛迪顾问[3] OpenAI President on Musk Criticism: ‘We Made a Mistake’,The Information[4] 对话李彦宏:不要重复造轮子,AI的十倍机会在别处,36氪[5] TIME 100/AI[6] The Key To Winning The Global AI Race,Noema
视觉设计:疏睿,责任编辑: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