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锂电池底层性能突破和技术创新升级推动之下,船舶领域成为动力电池应用的下一个大型场景。
8月28日,楚能新能源发布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船舶专用“320Ah”电芯。今年2月,楚能新能源就已宣布与湖北港口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船舶、物流合作、绿色港口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截至目前,已有数十家主流电池厂相继入局。今年以来,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电池企业在船舶电动化方面更是动作频频,加码船舶动力电池的布局。
早在2019年,宁德时代便与CCS武汉规范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此正式进入电动船舶市场;今年6月,宁德时代申请注册多枚“时代电船”商标,同时,芜湖造船厂发生工商变更,奇瑞控股退出股东行列,新增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问鼎投资等为股东。
亿纬锂能则在2016年船用动力电池获得了中国船级社认证。今年7月5日,亿纬锂能再与安易控在船舶动力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国际船舶动力电池系统。目前,其多款电芯产品已供应给安易控集成系统方案。
7月,搭载中创新航船用电池产品的全球首制700TEU江海直达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顺利下水。据悉,中创新航多船用电池产品覆盖了163Ah、220Ah、230Ah、280Ah、305Ah、314Ah、320Ah等多款电芯、模组以及电池包系统。
比亚迪方面正与广船国际展开船舶动力电池领域的合作。今年初,广船国际接到了两艘比亚迪汽车滚装船的订单,并与比亚迪成立了工作组,共同研究将比亚迪的电池产品应用于电池混动滚装船。
此外,根据企业官方消息,国轩高科在2020年3月获首批3套船舶动力锂电池系统订单,宣告进入船舶市场;2021年4月,欣旺达获得船级社认可证书,并将产品名称命名为“蓄电池磷酸铁锂电池”。
诚然,在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电动船舶市场显然是一片蓝海,增量市场不可小觑。
然而,业内相关人士表示,电动船舶距离大批量应用、真正实现市场化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至少还需要2-3年的时间。
“目前来看,电动船舶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电池企业与造船厂合作开展的项目大多数也都为试点项目,并未形成真正的商业化运营和生产。”业内人士表示。
高工锂电了解到,电动船舶市场化推进的痛点和难点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其一,船舶本身应用场景的需要对动力电池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安全、长寿命、高能量密度等性能成为船舶电池的必然需求。
这意味着,一方面,在研发生产阶段,电池企业需要从材料端和技术端不断进行升级创新,提高电池的安全性、电池容量以及循环性,从而满足电动船舶的场景需求。
据了解,中创新航电池产品基于安全失效的双层功能保护设计,pack级分布式独立热失控排放等全生命周期安全与性能管理,适配船舶市场更高效经济、安全可靠的电动运行方案,满足航运核心需求。
楚能新能源研发全新一代船舶专用320Ah电芯则通过正极方面优化碳包覆技术、负极方面优化焦原料组成、电解液添加特殊成膜添加剂等方式实现电芯性能提高与突破,达到使用寿命超过20年,全面解决安全痛点。
另一方面,由于对电池性能要求的严苛性,在认证阶段电池企业也面临更严苛的审核。
根据中国船级社(CCS)官网披露,目前CCS已向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瑞浦兰钧、赣锋锂电、力神电池、鹏辉电源、楚能新能源等数十家电池企业发放了锂电池相关产品型式认可证书。
但相关人士透露据悉,想要拿到CCS认证并不是容易,程序和流程都较为复杂,需要面临覆盖电芯、模组、BMS、电池包等每一个零部件的全面审核和认证。
其二,成本是制约电动船舶市场化的重要因素。虽然从长远来看电动船舶运营成本更低,但在初期投资成本大,电池造价成本高。
据业内人士介绍,船舶电动化成本按电池容量计算约为1度电2000至2500元,这意味着1兆瓦的电池容量成本达200万到250万元,收回电动化成本的时间为3到4年甚至4到5年。
由于电动船舶的初期投资较传统船舶大大增加,极大限制了市场对于电动船舶的积极性。目前来看,船舶电动化仍处于政策驱动阶段。
随着国内节能减排政策和“电动长江”工程的推动,内航船舶市场电动化程度不断加大,且向大型、长距离航线船舶领域不断渗透。但要想真正实现电动船舶市场化,则需要在动力电池在成本计算上“跑赢”燃油机。
其三,与新能源汽车不同的是,传统船舶向电动船舶过渡和替代需要更长时间。
一方面,造船本身就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另一方面,即使新船采购全面实现电动化,处理传统船舶仍需要一定的过程。
由于船舶属于重资产,无法做到立刻停止传统船舶运营,而是需要等待传统船舶被淘汰才能替换成电动船舶。
整体而言,电动船舶行业仍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船舶领域对动力电池的市场需求将持续提升。据行业预测,到2027年全球电动船舶市场规模达108.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90亿元)。
在船舶电动化的必然趋势之下,率先布局的电池企业将先一步抢夺市场机遇,在实现电池技术升级、推进批量生产和市场化进程等方面更具备竞争优势。
声明:本文章属高工锂电原创(微信号:weixin-gg-lb),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微信号:zhaochong1213)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