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市场预判很有趣。根据现在状况回溯不同机构之前市场预判的意义并不在于挑错,而是透过不同机构在当时做出的市场预判来分析市场情绪对不同机构的影响,以此来对当前市场主流情绪进行校正。
最近一段时间的走访,接触到的消极情绪非常多,大家普遍对市场前景感到悲观。当前可以罗列的负面信息很多:需求不振、库存高企、中美脱钩、产业链外移......
在下行周期,市场主流情绪“增益”为负整数,所有情况都可以被解释为对行业的负面影响,负面情绪不断叠加,超过一定阈值之后开始影响企业决策者,从而让不少决策者做出过于保守的市场预测。
比如,有分析一方面认为中国已经被踢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不应该以全球产业周期来判断中国半导体产业周期;一方面又担心德州仪器(TI)针对中国大陆市场的价格战会影响中国半导体市场复苏。
这就是典型的“既怕又怕还怕”的心态,在我看来,TI大张旗鼓搞价格战,正代表了美国大部分半导体龙头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市场进行切割,部分企业还要用价格战、捆绑销售等市场策略来抢回被本土芯片公司占领的市场份额。
美国政府的确在不遗余力地阻断中国信息技术产业与全球产业链的联系,但本土从业者不应该自认为已经被割裂,就放弃全球化视角,不重视全球化合作,毕竟美国半导体虽然最强,但也不能代表全球半导体产业,而且多数美国公司并不能从孤立中国信息技术产业中获益。
在我看来,政府允许TI大打价格战而不进行市场干预,已经向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全球半导体公司发出明确信号:中国市场是开放而包容的。
当然,现在产业复苏面临的困难确实很多。宏观来看,应用端需求不振恐怕是最大的难题,虽然我国持续推行扩张性财政,但在经济不景气周期要恢复信心尚待时日,而当前美欧市场通胀高企导致其政府持续加大财政收缩力度,也将打击海外市场需求增长。
具体到半导体行业本身,在2020年至2021年的“非典型性繁荣”期,不少企业决策者受市场情绪影响,做出过于乐观的市场预测,导致库存水平创出历史记录,从而让当前的去库存任务特别艰巨。
下面摘录几页毕马威在2021年底做的一个行业调查,依然可以感受到当时市场的狂热,悲观市场情绪几乎已经被消灭了。
对于当时的市场供需情况,只有不到16%的企业做出了正确预测。而在2021年底,半导体产业信心指数创出历史新高。
当时大部分企业决策者,尚未对即将到来的市场逆转有足够的敬畏,在毕马威的调查中,特别有趣的一点是企业预测2022年前景时,大企业的信心指数增长最多,从2021年的53飙升到74,而中小企业信心指数增长则比较谨慎。事后来看,这一条似乎印证了大企业反应普遍偏慢的情况,部分大企业在市场行情中是追随者而不是引领者,在市场转折点上它们保持惯性的情况更多,所谓大船难掉头。
实际上,翻一下去年6、7月间的报道,还可以看到台积电扩产或涨价的新闻。中国台湾《电子时报》2022年6月28日报道称台积电拟从2023年1月起把大部分制程工艺的代工合约价格上涨6%,而当时半导体市场下行趋势已经形成。
另外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是2009年时任台积电首席执行官蔡力行在市场压力下进行裁员的经历。受美国金融风暴影响市场需求萎靡,台积电产能利用率大跌,盈利状况岌岌可危,2009年1月蔡力行做出裁员决定,以“协议离职”的方式遣散了约800至1000名员工,占比近5%。但在他做出裁员决定之后,市场很快反转,需求井喷,产能利用率从做出裁员决定时的30%快速爬升,很快人力不够,在对市场前景预判错误与被裁人员不断施加影响的双重施压下,蔡力行最终黯然下课,张仲谋二次出山。
虽然台积电当时的影响力不如现在,但以台积电的行业地位和蔡力行的职位,其能接触到的行业信息肯定远多于业内绝大部分从业者,但是他仍然被市场消极情绪所影响做出了错误判断,虽然可以想象到的大量砍单信息涌入、快速下坠的产能利用率、需要季度公布的财务数字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但这个决策无疑是错了。只要企业决策者还是个人,其决策就不免被市场情绪所困扰。
在《半导体历史级缺货是否会造成历史级过剩?》中,我曾这样写到:对产能需求的错误估计,永久改变了蔡力行的职业轨迹。事后复盘当然可以轻松地说:需求只是被抑制了,并没有被消灭,所以砍单影响不会持续太久。但在当时,谁也不知道悲观情绪传导在哪个时间点能够逆转。
所以,最近台积电宣布下调代工价格的时候,我并不感到悲观,作为晶圆代工厂,台积电距离终端市场有距离,其反应偏慢,并不因它是全球最大代工厂,且掌握全球最全面最及时的芯片设计公司产能预估,就能做出最正确的市场预测。
从利益相关角度来揣测,可能得出晶圆代工厂更乐于做出偏乐观预测的结论。当然这只是揣测而已,作为行业龙头,过于利己的预测显然会被市场所鄙视从而所反噬的。从这一点来看,龙头企业做市场预测不能像二级市场分析师那么自由——在只能做多的市场二级市场分析师也没有那么多自由——而专一地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