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低调,不然被美国盯上,上黑名单可就惨了。”最近经常会听到类似言论。我能理解这种心态,但是不认同这种做法,以美国的情报能力,对国内有哪些芯片设计企业具备挑战美国商务部设定“红线”的能力应该一清二楚,实在不行还可以让台积电等上游厂商拉名单。通过市场消息来锁定“制裁”目标?这是把美国情报机构当成普通A股投资者来看待了。
其实,如果真丢掉了“脚踢英伟达,拳打英特尔”的企图,对大部分本土芯片创业公司而言,倒不是坏事。大树底下难长草,面对面与巨头硬抗胜算极低,就算是联发科,当初刚从联电独立出来的时候,选择产品方向就小心翼翼避开英特尔的势力范围。
对此,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曾做解读:“当初联发科会选择CD-ROM这个周边产品,的确是想离英特尔(Intel)、中央处理器(CPU)远一点,因为英特尔影响比较大,如果受到它影响,自己能掌握的条件就会减少,我们想CD-ROM离CPU远一点。”
在不考虑政策影响的自由市场竞争场景下,远离产业巨头的优势市场是多数芯片设计初创公司的现实选择。不过,近年来选择在产业巨头优势市场创业的案例屡见不鲜,在全球化受冲击的情况下,这类尝试自然有其价值,单是敢于走上擂台向“拳王”发起挑战的勇气就值得钦佩,
但如果没有与现任“拳王”血战到底的决心,没有合理评估现存市场留给自己的生存空间在何处,这份“勇气”只是卖给投资机构或政府,那么自然一遇到风吹草动就要心惊肉跳,甚至产生内乱了。
在当前这个内外交困的产业低潮期,所有还在擂台上的选手不如回顾一下蔡明介在《竞争力的探求:IC设计、高科技产业实战策略》的经验分享。在这本书中,蔡明介指出了IC设计业的四个致胜要素:第一、极强的产品力,唯有持续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才是留在擂台上的基础;第二、错位竞争思维,IC设计(特别是大芯片)是资源有限的智力竞赛,一定要充分发挥己方优势,以上驷对下驷;第三、经得起考验的产品开发流程管理,要能顺利把技术商品化;第四,二八法则,只有挤进前排才有饭吃。
当然,蔡明介最著名的言论恐怕还是“一代拳王”理论,即IC设计业如无休止的车轮战,因为产品更迭快,用户选择多,即便是领导厂商,也要不断自我革命,在变化的市场中刷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旦节奏变慢或者方向选错,很快就会被淘汰,变成旧“拳王”,被迫下台。
历史上第一家芯片设计上市公司C&T(Chips and Technologies)凭借PC芯片组上市,但这个方向当时不断有新公司加入,C&T在技术与产品力上并未有足够的护城河,其业务受竞争者冲击开始衰退,后来不得不退出芯片组市场去转做LCD控制器,其最终的命运是被英特尔收购。C&T是“一代拳王”的典型案例,统治芯片组市场不到两年就被赶了下来。
如果对芯片设计业市场残酷性有足够了解之后还准备征战这个市场,又不准备长期寄生于政府的定向输血,那就可以参考蔡明介重视的S曲线理论了。
从销量来看,每一种产品在时间上都可以视作S曲线,大致可以分为酝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不同的公司需要根据自己的禀赋来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S曲线的X轴是时间,Y轴是市场普及率,也可以是产品功能演进速度。即使在S曲线中段才切入,只要掌握好技术、弹性、效率,不见得扳不倒大巨人。”蔡明介对S曲线的应用有过多次详细的阐释,他还说:“一般人也认为最早切入市场(first to the market)很重要,但事实上我们发现,谁最早达到经济规模(first to the scale)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后发制人的理念特别值得大陆同行学习,但低调并不等于沉默,虽然我不喜欢之前那种吹破天地的嚣张,但更不欣赏当前的小心翼翼。都准备要站在擂台上了,那就不要有只要自己躲起来就不会被发现的鸵鸟思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民间没有高手,怯战的永远不会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