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新四化”的浪潮中,曾经位于产业链顶端的传统车企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与挑战。这些挑战既来自新兴势力的竞争,也来自同样都是“传统”车企的那些率先觉醒者……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车企应该具有哪些基本能力从而应对接踵而来的挑战呢?
电子电气架构专家侯旭光先生在《智能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详解》一书中,对车企的基本能力模型进行了详细阐述;本文摘取书中片段进行分享,希望给大家以启发~
车企五力模型
对于一个处在激烈竞争之中的车企而言,无论市场如何变幻,只要其自身的能力足够强,而且能够快速适应行业趋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并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就能够长期地存活并不断地发展。
一般来说,对于汽车这个复杂的工业产品而言,车企的核心竞争力绝对不是单一维度的,没有一个公司能够单纯依靠技术的领先或管理的高效而长期存活。尽管当代很多理论都声称企业的发展不应该专注于补足自己的短板,而应该努力地将自己的强项变得更强,但对于汽车这种投资回收周期长、风险高的行业,任何一个短板都可能让一个在过去非常成功的企业在短时间内就销声匿迹。
如果没有超越所有竞争对手的强项,可能让你无法成为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只要有一个明显的短板,就可能在某些市场环境中迅速地衰落。无论市场如何变幻、科技如何发展,总有一些能力可以穿越时间与空间而持续存在,并能够保证企业的基业长青。
如下的五类能力就是可以保证一个车企能够长盛不衰的基本能力。
1. 营销能力
营销并非只是指产品的销售,准确找到目标市场、并能够设计出符合目标客户需求的产品,然后通过有效的途径将产品销售给客户才是营销的本质。任何时代和地区内,总会有一些尚未得到满足的目标客户存在。
能够准确地发现这些客户,并设计出令其满意的产品的能力是普遍适用于任何行业和地区的。无论是任何时代,客户的需求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一个企业的强大营销能力则可以保证其始终能够准确地抓住目标客户的需求,并持续不断地推出能够畅销的产品。
2. 管理能力
汽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需要至少几千人的参与,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能。无论是研发设计,还是生产与销售等工作,都需要复杂的协作以保证其质量、成本和开发周期。作为一种初始投资巨大且单件利润率较低的产品,汽车行业高度依赖规模效应。而规模越大,对效率和质量的要求就越高,否则整个企业将因为效率的低下和质量成本的高企而无法生存。
保证几千个零部件能够及时准确地被交付并组装成一辆可以销售的车,需要的绝不仅仅是技术能力,更需要管理能力。管理的核心是流程、方法和工具。遗憾的是,并没有普遍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流程、方法和工具存在。这是因为每个车企各自的历史、资源、能力和文化等各不相同,所采用的流程、方法和工具也各不相同。各个车企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和不断迭代适合自身的管理体系。只要自己的管理体系能够高效服务于各自的目标,那么这个体系就是合格的。汽车行业的管理并不只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还包括对其各个外部相关方的管理。每个成功的车企都一定有一个围绕自身而建立的生态圈和技术网络,这个生态圈与技术网络的健康程度既体现了车企的管理能力,也决定了车企的生存质量。
3. 集成能力
汽车中的几千个零部件总成几乎涉及了民用工业的所有技术领域,车企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技术,更不可能自己制造所有的零部件。车企在整个生态中,最核心的工作是集成:根据自己对目标车型的定义,对各个零部件供应商提出需求,并将他们的产品集成到整车这个大平台中。
如果车企试图自己掌握所有相关的技术并进行生产,那么车企的人员数量将至少上升两个数量级。这不但在技术上不可行,在经济上也不划算,因为这违背了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的时代趋势,会过度分散资源和精力。在汽车的核心仍然以硬件为主的时代,车企就已经在不断集成来自各个领域的先进技术,以持续提升车辆功能和性能。
进入电子时代后,来自电子和网络领域的各种技术又被不断地集成进来。而在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汽车也将持续集成以软件为核心载体的各种智能算法,以构成车辆的智能化能力。汽车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融合新技术的过程,虽然其中很多技术都并非车企中的现有人员所熟悉或擅长的,但这并不妨碍车企将这些技术应用到车辆设计之中。即使一个车企不自己生产任何一个部件,依靠整个产业链的分工合作,车企也能够组装出合格的汽车。同时,任何一个零部件企业却无法以自己的部件为核心来设计出一辆完整的汽车。无论是过去的以硬件为核心的集成,还是未来以软件为核心的集成,集成能力始终都是车企的核心技术能力。
4. 生产能力
汽车作为一种大规模生产的工业产品,车企的生产制造能力始终是其核心能力之一。汽车生产线的投资动辄几十亿元以上,并且对于不同车型而言,由于其结构的不同,产线通常很难完全共用,有大量的工位和夹具、治具需要进行调整,这导致了每个车型生产的固定(沉没)成本都是一笔巨资。尤其是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这四大工艺,基本上只能由车企自己完成,因为这对整车的质量和成本至关重要,而且其相应的设备与模具等大多是与具体车型强绑定的。
考虑到生产过程中需要的众多人工,因此每辆车的成本中生产制造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占据了很大比重。每条产线单位时间的生产能力(效率)是决定制造成本高低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车企能否盈利的基本指标。
在汽车行业的历史上,无论是福特发明的流水线,还是丰田创造的精益生产,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升生产能力和降低生产成本。在机械组装为主的生产时代,组装效率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在电子与软件越来越复杂的时代,软件下载、参数标定和功能终检的效率将逐渐成为影响整车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5. 核心部件设计能力
每个车企都必然会或多或少地生产车上的一部分部件。除了通过冲压与焊接工艺生产的车身钣金和底盘等重量大、体积大且不易运输的零件之外,基本上每个车企都有自己的零部件设计团队,并自己生产一部分零部件,但这并不代表车企会生产所有的零部件。
除了车身与底盘等部件,只有那些对成本和竞争力高度重要的部件才需要自己掌握设计技术和进行生产。在燃油车中,最核心的部件是发动机和变速器。大部分有实力的车企都会自己设计发动机和变速器,并自己生产。这有3个主要原因:
• 因为这两个系统成本高。• 因为这两个系统直接决定了车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性能与质量。• 因为可以自主掌控产量,从而不必仰人鼻息、受制于人。
在车辆动力系统从内燃机转为电力驱动之后,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已经变成了电池与电机。于是,有众多的车企已经通过自建或合资的方式正在建立自己的电池与电机产线,这与过去自建发动机与变速器工厂的目的完全一致。同时,因为软件也已经逐渐成为决定车辆性能与质量的重要组件,并且已经是构建车辆差异化与品牌基因的重要来源,因此,众多的车企开始自建软件开发团队,自主开发那些被认为是核心部件的电子部件与系统,如车身控制器、整车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多媒体主机和自动驾驶的相关控制器等。
以上5个车企的基本能力,可以使用上图所示的 “车企五力模型” 来表示。
在 “车企五力模型” 中,各种能力的作用与关系如下——
• 通过营销来获得利润是企业存在的目的。如同一个软件的应用层程序一样,营销能力是企业外部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企业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其他四种能力的共同支撑才能得以实现。
• 管理能力是保证企业得以高效运营的基本能力。其作用如同软件中的操作系统一样,是企业中的资源得以有效配置、营销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无论其他的能力多么强,如果没有强大的管理能力,企业必将无法稳定运转和持续发展。
• 生产能力是保证产品能够被制造出来的最重要能力。没有生产,任何良好的设计都将停留在图纸之上。生产能力对于一个企业的作用就如同一个控制器的硬件对于软件的作用,直接决定了企业的能力极限。
• 集成能力是车企最核心的技术能力。即使一个车企不自己设计任何零部件,只要他有能力将来自众多供应商的不同部件集成起来,他也能够设计出一辆完整的汽车,并将其交付生产。集成能力可以被看作是软件中的底层软件,主要负责将硬件(生产)驱动起来,并提供接口给上层软件(核心部件设计与营销),它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最终质量。
• 核心部件设计能力并非每一个车企都必备的能力,但是对于一个成功的车企却是万万不可或缺的。没有核心部件的差异化,就难以形成产品的差异化,更难以形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护城河。它可以被看作软件中的中间件,不但负责将应用层与底层软件有机结合起来,更能够以其为核心,有效地将各种其他组件组织起来,发挥出整个系统的最大效能,从而大幅度提升系统的表现。
(本文摘编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图书《智能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详解》,作者侯旭光)
侯旭光, 智能汽车领域资深技术专家,在汽车电子电气相关领域从业超过20年,现就职于广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电子电气架构总师;曾就职于西门子和吉利汽车,在吉利汽车从事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开发和车身电子产品的开发与管理工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网联汽车系统架构分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