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PLC市场开始形成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崛起,使得PLC市场需求迅速增长。国内PLC厂商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发展,从最初跟随国际品牌,到逐渐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研发能力,尤其在以OEM市场为主的小型PLC产品上,本土厂商已经完成技术突破,依托产品定制、低成本、快速服务响应等优势,正在国产替代,汇川技术、信捷电气目前在国内小型PLC市场均占据Top5的市场份额。
然而,在国内中大型PLC市场中,本土厂商却一直未能形成有效突破。根据MIR数据,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中大型PLC市场基本由欧日美企业垄断,西门子、欧姆龙、三菱电机、罗克韦尔合计占据82%的市场份额,未看到本土厂商的身影,唯一上榜的中国公司是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台达。本文将探讨本土厂商未能在国内中大型PLC市场中形成突破的原因,以供行业人士参考,不妥之处,可在评论区指出。
数据来源:MIR,与非网制作
1、本土中大型PLC产品力不足
由于开发难度大,国内能够自主研发生产中大型PLC产品的厂家相对较少,目前和利时、南大傲拓、中控技术、蓝普锋等企业在中大型PLC领域有所布局。笔者统计了部分厂商相对具有代表性的中大型PLC产品的部分参数,见下:
数据来源:各公司官网,与非网制作
由上表可知,西门子、三菱电机的大型PLC产品在运算速度和更新时间等高速实时控制的指标上,遥遥领先,尤其在运算速度上,领先国产PLC产品近一个数量级。另外,西门子S7-1500 CPU 1518-4 PN/DP模块可控制的I/O模块数量高达16382个,估算I/O点数超10万,在控制规模上同样遥遥领先其他竞争对手。
PLC作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控制设备,国内厂商在技术和研发能力上,与国际主流厂商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产品力难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2、本土厂商行业应用案例少
国内中大型PLC主要应用于项目型市场,如汽车、冶金、电力等行业,对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比较高,尤其是中大型PLC需要与外围设备具备一定的组网/配置能力,在与下游厂商合作时,会涉及网络通信带来的数据安全相关问题。如果PLC厂商在某个行业过往没有多个成功应用案例,就算产品性价比再高,也很难有人会使用,而这些行业案例,是需要PLC厂商多年来不断积累的。国外PLC产品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案例丰富,满足用户对于安全、稳定的需求。
本土厂商在中大型PLC市场上缺乏成功的行业应用案例,缺乏经验积累,难以证明自己的产品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良好的效果,客户难以信任。所以本土大型PLC产品,在初期开拓市场阶段会面临很多困难,一旦在某个细分行业有了丰富的应用案例后,将会突破临界值,迎来持续的国产替代。
3、国外厂商具有先发优势
国外厂商在中大型PLC市场上具有较早的布局,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用户基础和市场份额。由于过去本土品牌发展慢,如果项目一开始用上了外资的PLC产品,即使PLC坏了,更换的时候很大概率还是使用原有品牌的PLC产品。一来,很多产线都是整线从国外进口来的,外资品牌和这些企业已经合作了十几、二十几年,国产品牌很难打入;二来,项目中更换其他品牌PLC,背后涉及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涉及的图纸和程序可能都需要重新修改设计,面临着时间成本和失误风险。
4、国外厂商生态系统丰富
国外品牌的PLC具有完备的生态系统优势,不仅有相对独立的开发软件和编程指令,还有工控学习平台和电子商城选型工具等竞争优势。工程研发人员在选型中会有一定的依赖性,更愿意使用自己熟悉的、生态完善的品牌,在高等院校关于PLC的教学,也大都以西门子、三菱电机国外品牌产品为主,那可是无数工程师的工控启蒙课。
如果是基于开放工控系统codesys的开发软件,程序内容基本上都是IEC1131-3标准编写,移植起来就更简单了。但西门子,三菱电机这些大厂,PLC开发软件基本上不可以通用。例如,西门子S7-200 SMART的编程软件STEP7-MicroWIN SMART,虽然其编程环境和指令遵循IEC标准,但是很多指令并没有严格按照IEC1131-3标准的规范,而且还有一些西门子独有的指令和协议,不对外开放,如PLC和屏幕通过以太网线通讯时,很多第三方屏幕使用的是西门子的PG协议,也就是电脑监控PLC程序时的协议,该协议仅允许PLC和电脑之间进行点对点的通讯,因此很多第三方设备使用时,监控程序会出现屏幕掉线,或者根本没法监控程序的问题。
目前国内无论是中大型PLC还是小型PLC市场,西门子都是一家独大。除了产品力外,西门子工控生态系统完备,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西门子PLC硬件和软件已然是工控行业的标准和领导者。
写在最后
本土厂商要想在中大型PLC市场上获得成功,需要在产品力、行业应用案例、客户信任度、生态系统建设等维度加大投入。
除此之外,本土厂商需要寻找差异化的发展战略,聚焦某个细分领域,如轨道交通、电力等,持续深入了解用户需求,专研产品,提升服务,慢慢积累行业应用案例,提升产品品牌力;政府也可以为本土厂商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鼓励产业链自主可控,为本土厂商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抓住工业数字化、云端化的趋势,如近年来,传统工控企业和运营商们分别立足于自身在自动控制、5G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大合作,布局“5G+云化PLC”,抢占智能制造市场。多管齐下,本土厂商们才能在中大型PLC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