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市场火爆的Ebike
    • 智能打通产品高端化道路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20家企业融资/物联网巨头入局,火爆的Ebike凭啥一年卖出600万辆?

2023/05/06
2404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所谓Ebike,全称为Electric bicycle,与我们日常所见的电动车相像,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比起传统的两轮电动车来说,Ebike的技术和科技含量更高,因此更容易吸引外界的关注。

近期,热播剧《狂飙》中男主高启强与曾经的神剧《征服》中男主刘华强的“梦幻联动”,让“小电驴”再次火出了圈。因为两部剧中两位“强哥”都有骑着电动车的经典形象,因而网友们还对电动车有了新的调侃——“想要当大哥,先买电动车”。

不过,不谈剧中的艺术成分,人们骑着电动车穿梭于街角巷尾的景象几乎在全国各地每时每刻都在上演,正是电动车在跑腿、买菜等日常场景中的高频率使用,也使得电动车在国内成为了“国民出行工具”。

在国外,虽然电动车的普及程度不及国内,但它的“近亲”产品Ebike却火爆了欧美市场。这种新潮的“插电混动”自行车风头甚至盖过了新能源汽车,有数据显示,在美国,自2021年以来Ebike销量已经超过了电动和插电混动汽车;在欧洲,Ebike的销量甚至有望超过所有汽车的销量。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不以为然,甚至会把Ebike在国外的火爆与国内电动车拿来对比,但其实不然,比起传统的两轮电动车来说,Ebike的技术和科技含量更高,因此更容易吸引外界的关注。在资本市场,2021年到现在的短短两年时间里,国内已经有20家Ebike相关企业拿到了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高瓴、阿里、红杉资本在内,总融资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而除了资本的关注之外,小米、美的、大疆、移远通信、涂鸦智能等这些曾经与自行车行业并无关系的企业,也纷纷基于各自身份以不同的方式入局到这一领域中来。显而易见,Ebike正在成为科技巨头、资本巨鳄、传统自行车企业高调关注的“新蓝海”。

那么问题也来了,Ebike到底凭什么?中国企业在这场狂欢中又能迎来怎样的机遇?

市场火爆的Ebike

所谓Ebike,全称为Electric bicycle,与我们日常所见的电动车相像,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严谨一点称呼,Ebike应该称为电动助力自行车。

国内的电动车大多依靠纯电力驱动,即便有些保留了脚踏板,但多数形同虚设,起不到助力的作用,因此对于用户来说,更像是“合规合法”的电动摩托车。Ebike虽然同样安装了三电系统,但却尽力保留了自行车最原始的形态,在驱动力上主要依靠人力驱动。但由于加装了三电系统,Ebike在骑行时能够比传统自行车更轻松,行程更远。

虽然只是一部单车,但Ebike的客单价却是已经飞入寻常人家的电动车不能比的。目前,市场中70%的Ebike价格在1000美元到4000美元之间,还有大约25%的Ebike售价在4000美元以上,甚至可以达到上万美元。比如保时捷曾经推出过两款售价分别达到8000美元和1万美元的豪华Ebike,然而已经发售便被抢断货。

当然,昂贵Ebike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即便是被誉为自行车王国的荷兰亦或放眼到骑行文化浓厚的整个欧洲,Ebike市场的繁荣也是经历种种变化才得以形成的。总的来说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几个原因。

首先是疫情的影响。持续的疫情改变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深刻影响着民众的出行方式。在欧美,Ebike显然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出行工具。实际上,在本世纪初的非典疫情影响下,Ebike就曾迎来一次快速增长,销量猛增到400万辆,同比增长达156%以上。而在被新冠疫情禁锢住脚步的这几年间,Ebike销量又实现了29%的同比增长,达到了4760万辆。虽然当下全球已经平稳度过疫情期,但这种健康、安全的出行方式显然得到了良好的传承。

其次是环保意识的提升。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目前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各国一致的目标,尤其在欧美等相对发达的国家,绿色环保推进更快、环保意识也更加强烈,加之政府的消费引导,带动了不少用户将新能源出行工具作为首选。而Ebike从驱动力、性价比等各方面比较,显然是众多出行工具中优良的解决方案,也是解决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再者是出行成本降低需求日渐强烈。油价成本上涨叠加持续的疫情影响,带来了出行成本的上涨。比如在英国伦敦,公共交通和地铁票价在过去1年多经历了十年来最大的涨幅。在德国,地铁的月票也从9欧涨到了49欧,以此计算一年的通勤出行费用也要花费588欧。因此,相对于花费数千美元选择一辆Ebike反而可能平衡出行带来的成本骤增。

除此之外,为推行低碳政策,各国也给出了不同的政策补贴,这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Ebike压力。如加拿大宣布自2019年5月起购买价格高于1000美元的Ebike可返现750美元;苏格兰每个家庭可以获得高达6000英镑的Ebike无息贷款,还款期长达4年;瑞典对购买Ebike推出25%至20000克朗的补助;法国从明年起更换Ebike可以领取最高4000欧元补贴;爱尔兰提供1250欧元的自行车和1500欧元的Ebike补贴,货运自行车给予3000欧元补贴……除了直接补贴外,还有间接鼓励政策,如荷兰提供每骑行一公里奖励0.22美元的奖励;比利时提供0.26美元/每公里的奖励等。

最后是技术的进步。这是众多外在因素之外,促进Ebike在全球进一步爆发的关键。Ebike的核心技术同样在于电池电机和电控。比如在电池领域,锂电池拥有更高的电压、更大的电池密度,能够循环使用上千次,具有很长的寿命周期,而基于新能源电动车领域技术溢出,锂电池逐渐代替铅酸电池,为Ebike提供了更强的技术保障。

根据数据显示,在2017年到2021年的四年间,欧洲和北美市场的Ebike销量增长了156%,从250万辆提升到了640万辆。欧洲自行车工业联合会(CONEBI)、世界经济论坛等机构预测,2025年欧洲Ebike市场的销量将有望突破1200万辆。另据Marketsandmarkets预测数据,2022年Ebike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97亿美元,在2022年到2027年间,Ebike市场总量将以近1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30年有望达到806亿美元。

智能打通产品高端化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Ebike火爆在国外,但机会却在国内。依托于国内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以及欧美国家本土品牌难以匹敌的极致性价比,国内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出海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海外布局,比如捷安特、小牛、雅迪、Aventon、Urtopia等等。

不过,随着Ebike这一赛道更多玩家的涌入,可以预见未来Ebike行业的竞争很快就会进入白热化。作为消费产品,Ebike必须要像智能手机一样,在使用体验上不断做文章,打造差异化的体验。比如除了骑行外,围绕网约配送、快递外卖、物流等最后一公里的Ebike消费生态下功夫,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打通高端化的道路。同时,利用物联网等技术为产品赋能,也成为未来Ebike发展方向之一。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已经有多家物联网企业参与到Ebike的研发过程中去,比如Urtopia旗下的Ebike秉承运动、智能和未来主义,以优美简洁的线条设计、自适应的助力系统及智能的AIoT功能作为壁垒,赢得了海外市场的广泛认可。通过自适应控制、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及车、云、App之间的数据互联,Urtopia的车辆终端具备远程解锁、车载导航语音控制、智能力矩补偿、运动数据分享、智能防盗踪等多种功能。

而Urtopia成功的背后实际上就离不开移远通信,后者提供的“模组+天线+eSIM”的综合解决方案,为Urtopia提供了更稳定的数据传输能力。移远通信LTE Cat 1 EG91系列模组拥有针对北美、拉丁美洲、欧洲等市场的六大版本,满足终端客户多层面需求,配合移远通信海外eSIM卡服务,一方面可以为终端提供持续连接和无线更新环境,确保车辆OTA升级功能正常使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解决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诸多法规、成本、时效问题。

无独有偶,早在2021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COWBOY也展示了其智能化的Ebike产品,其中所使用正是另一家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与服务商u-blox的SAM-M8Q GNSS定位模组,使其车辆终端实现了更智能的移动服务,比如提供盗窃检测、自行车碰撞检测通知等。

除了硬件的植入外,软件部分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今年年初,新锐电动自行车品牌JOIEEM发布了新产品——EBIKE-X,其车辆智能化的背后则是IoT开发平台服务商涂鸦智能。在涂鸦智能的赋能下,JOIEEM快速打造了JOIEEM App,这款软件可以让用户在整个骑行过程中享受智能支持,包括多种报警模式、解锁方式、骑行统计数据和氛围灯光控制等等。

比如,车头配置的智能仪表盘可以显示有关车辆的多项信息,包括骑行里程、速度、电量等,关键信息一目了然;在EBIKE-X的使用上,支持蓝牙无感解锁、NFC解锁、密码解锁、App远程开锁多种解锁方式,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骑行便利,出门无需再佩戴繁琐的钥匙;骑行过程中,用户可通过涂鸦赋能的JOIEEM App调节车辆参数,以及营造车辆氛围灯效果;通过BMS(电池管理系统),最大化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等。

总而言之,随着涌入赛道的玩家越来越多,打造品牌的差异化加之就成了企业出海的关键,而在车辆电动化、智能化方面,国内企业有着技术溢出,高效且健全的产业链将成为国内企业出海的先天优势。而与此同时,随着国内Ebike企业出海,未来也必将会给产业链带来共赢。

值此国内企业出海新机遇的关键时刻,智次方将在2023数智产业领袖峰会期间推出“IoT出海专场”,与众多业界领袖企业共同探讨技术的创新、商业的创新,为国内企业更好的走出去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