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以前,大家还在讨论“增程式技术到底是不是落后的技术”,这个命题当时是长城旗下魏牌首席执行官李瑞峰首先提出,华为余承东与其隔空互怼。但随着理想、华为的增程车型热卖,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选择这一种技术路线推行,“增程落后”的观点不攻自破。
到了2023年的今天,到底谁对谁错,似乎已不再重要,在这里我们要解答几个问题:
- 增程式为什么在之前的历史中,被认为是落后的
- 理想和华为在设计中做了什么?用户为什么能接受?
- 还会有哪些增程车型值得期待?
为什么增程式被认为是落后的
- 增程式的历史
在汽车工业上,比较著名的增程式产品是通用汽车在2007年底特律车展首次亮相的Volt概念车。2010年量产雪佛兰Volt 第一代增程版在北美上市,成为全球首款实现量产的增程式汽车。这款产品在设计中其实采用了混联的技术,把电池设定为16kWh。这台车同时差不多上市的经典产品是24kWh的日产LEAF。
Volt可以通过电力来全时、全速驱动车辆。当行驶里程小于60公里时,可完全只依靠一个车载的16kWh锂电池所储备的电力来驱动。当电池的电力耗尽时,Volt则可以通过混联系统来为车辆提供动力,继续行驶数百公里。这款车虽然构型是混联系统,但是按照纯电驱动的思路,是汽车工业上一台设计思路很先进的车,采用增程型消除了人们对行驶距离的顾虑。
宝马汽车也是增程式汽车的早期玩家。2011年2月,宝马汽车在其德国总部发布了旗下全新的子品牌宝马i,陆续发布两款新型电动车——i3和i8。I3还被《时代》周刊评为2014年25项年度最佳发明之一。但是这款车只有22度电,因此还准备了一个增程版车型,有125km的额外续航里程。
- 增程式的缺点
通用的Volt和宝马i3这两款车非常有特点:
Volt 第一代用了当时通用现成的发动机,采用混联式的设计方式具有直驱的功能,纯电续航只有60公里,现在来看叫“增程”有些名不副实。
BMW i3增程版车型在后轴上方配备了一个0.647L的直列双缸汽油发动机;发动机并不直接参与车辆的驱动,制作为发电机转换为电能,为电池组充电。发动机声音较大、易发生故障、维修费用高、高速油耗高。
可见这个时候的增程技术,发动机和电池技术都很一般,整车里面既要放电池又要放一套完整的燃油发动机系统,空间也不行。
在2020年9月,大众汽车中国首席执行官冯思翰,在媒体沟通会上对那时正在被热议的增程式汽车进行了一番“评价”:从单车角度来看,增程式汽车具备一定的价值;但从整个国家和地球的角度来说,这简直是最糟糕的方案。这可能就是“增程落后”这个观点最早的发声。
市场对增程车型的认可
- 2022年理想和华为问界的销量
消费者和市场对冯总的观点并不认可。2022年,理想汽车全年累计交付新车13.3万台,AITO问界在2022年已实现累计交付超7.5万辆,有20万以上的消费者非常喜欢两家的产品。
- 理想和华为做对了什么?
事实上,在混合动力技术路线上,本质还是围绕更高效的模式。日产在全球推广e-Power,是串联混合动力,属于增程式技术路线;本田在全球推广iMMD,是串并联混合动力,属于DHT(多档位混合动力)技术路线;从动力技术路线上来说,DHT和增程式本就是“近亲”。
在一定车速范围内,两个技术路线的运行机理是完全一样的,在车速超过一定值后,DHT为了高速经济性取向,发动机进入直驱模式;而增程式技术为了更好的NVH和更纯粹的纯电动驾驶感受,继续让发动机处于发电模式。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持续高速的情况下,高效的DHT技术和串联式的增程技术都可以让发动机工作在高效工作区间,然后车辆高效的工作在纯电驱动的状态下。
我们讲过DHT混联技术,是传统车企把燃油车往电气化改造的方法,是在原有的老车型油耗不断降低问题。
增程式技术更像是纯电动汽车解决里程焦虑的路径选择,在电池价格很高的基础上可以减小电池,既保证了完全的纯电体验,又避免了里程焦虑。如果用户购买出发点是想要纯电动汽车体验,又不具备家用充电桩的环境,对周围的基础设施没有信心,通勤的路径也比较长,还要经常跑,那选择增程式技术更合适。
总之,动力总成里面所谓简单的技术不等于落后的技术,往纯电动过渡的技术路线,在中国的现实环境未必是不受欢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技术,只有定义不准确的产品,没办法让更多消费者接受。
还有哪些增程车型值得期待?
因为纯电车型的电池成本占比太高,成本很难控制,所以2023年的价格战中,我们预计会出现更多的增程式车供大家选择。比如3月1日零跑发布上发布的C11车型。哪些车型架构会更适合做增程呢?
由于增程式系统需要增加发动机和发电机,导致车内空间的需求变大,一台1.2T的发动机,大概整套系统在70多公斤,额外的重量和占用额外的空间。因此,增程式电动汽车需要具备更大的车身,一方面容纳这套发动机,一方面也要放置大电池,基本都是SUV和MPV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