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成为国际贸易的大趋势”,成为共识。这背后是国家政策的推动,截至2021年,全球有超过130余个国家已确定碳中和目标,占全球90%的GDP和85%的人口。
其中,中国于2020年9月,首次提出“3060”目标,即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30年,意味着我国年减排量需达到9%。
时间短,任务重,在政策推动下,中国各行各业加速向绿色低碳产业转型。作为占国家GDP超过10%的支柱性产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指出,汽车产业的变革之路将成为“双碳”时代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枢纽。
低碳经济进入汽车产业。如何提高碳排放管理水平,成为汽车相关企业未来发展重点之一。现实问题是,汽车相关企业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不足,标准也不规范。
为带动汽车行业碳排放管理水平提升,解决碳核算等难题,中汽中心成立了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中汽中心
汽车产业——碳排放大户
汽车产业碳排放具备碳排放总量增长快、全产业链带动性强等重要特征。
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突破4亿辆(相比欧美国家千人保养量,仍有上升空间),年产量达到2600万辆,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若是扩大至全产业链条,汽车碳排放占比更大。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发电和供热、制造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3个领域产生的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超过七成。这3个领域,汽车产业均有涉及。汽车与电力、钢铁等其他行业的牵连,覆盖整车制造、零部件供应、电池回收、补能体系建设等汽车生产、销售的全生命周期。
根据中汽中心整理,汽车全生命周期碳中和措施将包括“材料、供应商、生产制造、物流、产品和回收”六大领域。其中,产品环节涉及打造新能源动力系统,提升传统燃料效率,促进新能源汽车生产,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等。显然,发展普及新能源汽车,成为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来源:中汽中心
实际上,在“3060”双碳目标提出前,我国自2009年起就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近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暴涨。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650万辆,同比增长94%。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今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还将保持30%左右的双位数增速。
整车企业、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将新能源视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并已行动起来。
长城汽车计划2025年前,全体系推出50余款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80%。广汽集团表示,2025年自主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50%,2023年全集团新能源销量占比达到50%。再看比亚迪,在去年3月就全面停止生产燃油车。汽车零部件企业主动向新能源靠拢。放眼全球市场,戴姆勒、大众集团等也提出类似碳中和目标。
无论是出于社会责任考量,还是从自身发展出发,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力新能源,已成为众多汽车相关企业的共识。
难题——搞活“低碳经济”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即使汽车企业有意向绿色低碳转型,但可能面临“无从下手”的难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政策处处长熊哲提到,我国汽车产业都面临着统计核算能力不足,标准规范尚不健全,资源回收利用能力比较滞后等问题。
中汽中心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执行董事、总经理赵冬昶表示,确定了三个使命方向,包括“双碳”目标的诊断者,“双碳”目标的解难者,以及“双碳”目标的推动者。
2月9日,中汽碳数字技术中心发布了中国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CPP)。据中汽中心介绍,CPP平台是全球首个汽车全产业链的碳足迹信息公示平台。
来源:中汽中心
资料显示,CCP平台覆盖所有在售5000余款(以销售款型计量)乘用车、零部件、车用材料等三类产品碳排放数据,主要有产品碳足迹公示、碳标签查看与下载、历史减排记录查看、碳足迹信息统计分析等四个功能,涵盖减排量、碳减排措施、碳标签等10余项数据信息。
在中汽中心看来,CCP平台有助于解决当前汽车产业存在的“四个薄弱”问题——碳减碳意识薄弱、碳核算方法薄弱、碳核算数据薄弱、产业链协同薄弱。并致力于实现“四个目标”,即构建低碳生态、引导低碳消费、突破贸易壁垒、达成双碳目标。
中汽中心表示,下一步CPP平台将扩充我国生产销售的商用车、摩托车等产品碳足迹信息,并将进口车逐步纳入公示范围。
为加速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熊哲也提到,下一步可围绕三个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一是要加快建立健全汽车行业企业和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二是要加快完善汽车行业相关碳排放标准规范;三是要积极培育废弃汽车退役,动力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回收利用产业。
可以相信的是,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以中汽碳数字中心代表的第三方助推下,汽车相关企业共同努力下,绿色低碳转型将在汽车产业加速“生根发芽”,早日达成“碳中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