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将云计算作为数字经济重点产业,要求以混合云为重点培育行业解决方案、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云服务产业。与此同时,随着“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的深入实施,企业上云进入深水区,云管理服务需求不断提升,我国云MSP市场进入新发展阶段、迎来新发展契机。
一、云MSP产生背景及其全球发展
云MSP(云管理服务商),是为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信息系统管理需求所诞生的新角色,是随着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所衍生出来的新合作模式,其专注于应用云化部署后的系统管理,填补企业云化后的管理服务空白(海比研究院,2021)。
图1 MSP连接上下游厂商,帮助云计算落地
数据来源:国金证券、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据Research and Markets预测,2022年全球云MSP市场规模将达到537.84亿美元。2022年7月,Gartner发布公有云IT转型服务魔力象限,Accenture(埃森哲)、Deloitte(德勤)、Capgemini(凯捷咨询)、TCS(塔塔咨询)、HCL Technologies(诺伊达)、IBM等20家企业入围魔力象限,成为全球云MSP市场领导者。
图2 Magic Quadrant for Public Cloud IT Transformation Services
数据来源:Gartner (July 2022)
从Gartner魔力象限入围企业区域分布来看,美国6家,印度5家,法国3家,日本2家,爱尔兰、德国、韩国、中国各1家,美国、印度企业在全球云MSP市场中领先地位明显,管理优势和软件优势突出。
二、我国云MSP市场总体趋势判断
我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进程加速,企业上云进入“深水区”,问题隐患日渐显现,云MSP作为解决企业上云用云难题的专业服务提供者受到企业广泛重视,混合云、多云模式日益盛行亦进一步催生企业对具备成熟服务和托管服务能力的MSP服务商的需求。总体而言,当前阶段我国云MSP市场呈现如下趋势:
趋势1:市场由萌芽期进入成长期,总体空间巨大、保持高速增长。
企业上云是数字化转型必然路径。随着市场教育的深入,企业对云MSP服务接受程度加深,更多企业(尤其是中型、大型企业)考虑选择专业的云MSP服务商,云MSP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期。IDC《2021年中国第三方云管理服务市场份额》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云MSP市场规模达到9.54亿美元,同比增长40.2%。未来,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逐渐进入"深水区",将进一步推动云MSP市场持续稳健发展。根据IDC,中国第三方云管理服务市场规模2021年10.3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到37.4 亿美元,复合增速有望达到38%。
图3 国内第三方云管理服务(MSP)市场规模及增速
数据来源:IDC、腾讯网,民生证券研究院
趋势2:进入主体多元、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领导者初步显现。
国内云MSP市场进入主体主要包括传统方案商、新兴云公司、传统分销商和IT 咨询企业,四类企业凭借其各自优势布局云MSP市场。总体而言,我国云MSP市场竞争仍相对分散与开放,但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IDC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排名前五MSP企业占据市场份额超过30%,神州数码、中软国际、IBM、伟仕佳杰、软通动力、埃森哲、德勤等企业引领我国MSP市场发展。
表1 云MSP市场进入主体类型及典型企业
数据来源:国金证券,公开数据整理
趋势3:市场分化整合,本地服务商与大型综合服务商博弈平衡。
管理咨询服务属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员密集领域,加之不同行业企业对上云、用云、管云需求存在显著差异,需求侧的定制化、个性化需求与供给侧的规模化、标准化需求存在矛盾张力,MSP市场的规模拓展往往受限于企业人才储备与人才培养能力,大型MSP将寻求通过吸收较小的组织来扩大其覆盖范围,本地服务商与大型综合服务平台商之间亦需要协作平衡。2017年,神州数码完成对上海云角的全面收购,发力云MSP领域,并依托神州数码客户、渠道及集成优势,推动市场拓展。2020年,伟仕佳杰收购云管理平台软件和服务提供商云星数据,涵盖其云计算有关的全部业务、知识产权和人员,依托RightCloud多云管理平台,战略布局MSP业务。
三、国内云MSP市场典型主体行动策略分析
当前阶段,我国云服务市场正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随着我国企业和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云管理服务需求由互联网企业进一步向制造业企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市场需求激增且更加复杂多样。另一方面,云管理服务(MSP)与云管理平台(CMP)、云原生等进一步融合,云管理服务向平台化、智慧化方向迈进。在此背景下,国内典型云MSP厂商纷纷强化布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进生态整合,抢占云管理服务市场。
中软国际:平台+服务,打造数字化转型服务专家
中软国际立足于软件开发,拓展“云智能业务”第二增长曲线。中软国际坚持“上云管云云原生、懂云懂行聚生态”的战略定位,形成覆盖咨询、服务、技术、渠道等伙伴生态体系布局。2021年,中软国际实现云智能业务收入53.06亿元,同比增长62%,IDC第三方云管理服务市场跃居中国第二,市场份额提升至7.5%,云迁移和云开发专业服务蝉联第一。中软国际强化研发投入,全面升级CloudEasy云服务品牌、推出“华夏云网”在线服务,与华为云、天翼云、移动云、腾讯云、火山引擎等展开合作,实现多云对接,推出面向政企客户的全栈云服务,助力企业提升ROI、降低TCO。与此同时,中软国际携手腾讯、明源云、用友、金蝶等头部企业,构建“平台+服务”生态模式,确立“数字化转型服务专家”新身份。
图4 中软国际面向政企客户推出全栈云服务
数据来源:中软国际官网、公司年报
贝斯平:致力于创造全球智能的云管理公司
贝斯平(Bespin Global)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提供端到端的Cloud IT Transformation解决方案,利用自动化在各种不同云环境下实现开发运维一体化,将传统应用快速转型到云环境,帮助企业在云上实现成本控制及优化,构建云端数据智能和AI服务能力,保障云原生架构下的合规性和信息安全,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贝斯平拥有云专家团队800+,服务全球700多家客户,贝斯平连续六年入选Gartner云MSP魔力象限。贝斯平已获得包括AWS、谷歌云、微软Azure、阿里云、华为云在内的世界主流云服务提供商官方认证,重点聚焦零售、汽车、医疗、地产四大行业,持续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与此同时,贝斯平加大在云原生DevOps、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入,开发云原生的数据工具、打造AI组件等,推动云管理服务的智慧化升级。
神州数码:传统IT分销企业转型云MSP服务商
2017年,神州数码收购云角科技,以云MSP为核心,全方位布局云服务。作为国内领先的云及数字化服务商,面对企业用云需求的后移,神州数码拓展服务范围,积极探索建设优化服务能力,提升咨询、迁移、运维、优化、安全、培训等全生命周期的云管理服务能力,拓宽以3A为核心的云合作伙伴生态,为企业级客户提供更深、更广的全方位自动化云管理服务。神州数码云管理服务能力已经覆盖全球五大公有云(AWS、Azure、Aliyun、谷歌云、腾讯云)及华为云、中国移动云、京东智联云等国内主流公有云厂商,拥有从云到端完善的技术研发、方案服务能力。2021年,神州数码实现云管理服务(MSP)收入3.44亿元,同比增长64.5%,国内MSP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三。
图5 神州数码全栈式云MSP服务能力
数据来源:神州数码官网
埃森哲:提供多云平台解决方案的咨询行业龙头
埃森哲拥有全球能力,集中于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主要聚焦金融服务/保险、政府(联邦、州或地方)和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药品等领域,主要面向大型企业,全面支持多云用例,具备强大的多云能力,涵盖AWS、Microsoft Azure、Oracle Cloud、GCP、IBM Cloud、阿里云等。埃森哲的云业务单元专注于端到端服务,提供超过78000个个人云认证,并在敏捷软件团队中使用设计思维、现场可靠性工程和DevSecOps快速交付价值。在全球MSP排名与评价中,埃森哲被多个分析机构评定为领导性的排名前列的MSP服务商。埃森哲持续深耕中国云MSP市场,在中国员工规模超过2万人,云业务相关领域员工超过5000人。
四、基础云商协同推动云MSP市场发展的建议
国内基础云服务商,包括阿里云、腾讯云、天翼云、百度云、华为云等,需进一步探索创新商业生态、产品服务、技术研发、标准体系,强化与云MSP的协同,为云MSP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持续推进国内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商业生态方面,基础云服务商主要定位于提供IaaS层和通用PaaS层资源,推动云计算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基础云服务商需进一步完善MSP生态,健全MSP引入和管理体系,推动MSP合作伙伴能力成长,充分挖掘并满足用户数字化转型全生命周期用云需求。
产品服务方面,基础云服务商需强化与MSP服务商之间的协同,提升云管理服务产品工具能力,包括迁移工具、云管工具、监控工具、优化工具和安全工具等,保障企业上云用云效率和水平,持续优化多云管理平台,提升多云架构下企业业务灵活性、连续性、可靠性,推动企业运维成本优化。
技术研发方面,云原生和人工智能成为当前及未来提升企业上云用云效率和水平的关键技术,基础云服务商需进一步推动自身能力的开放,MSP厂商(包括CMP厂商)则需要进一步推动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云原生、人工智能与云管理服务的融合。标准体系方面,基础云服务商需协同MSP厂商推动完善云运营标准体系建设。深化ITSM(IT Service Management,IT服务管理)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推动基础云服务标准与云管理服务标准的完善与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