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日前针对「碳边境调整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达成共识,相较于之前公布草案内容,最终协议将适用范围扩大到氢、特定前驱物(Precursors)、部份间接排放和下游产品,且将碳边境调整机制延至2023年10月1日起实施。
CBAM就是产业界俗称「欧盟碳税」的法律基础。CBAM明订,出口国产品的碳含量,若超过进口国规范,进口商除须购买「碳权」外,也将会面临产品被课徵碳关税。换言之,未来出口到欧盟市场的产品,依据碳排放量,进口商需完成採购相对应的CBAM凭证(CBAM Certificate),产品才能进入欧盟;若是非欧盟的生产商,只要提供产品在非欧盟国家已依据碳价格支付费用的相关证明,进口商则可以抵消欧盟CBAM凭证的採购费用。
延缓执行然范围扩大 企业绿色制造压力大
勤业众信联合会计师事务所税务部资深会计师洪于婷(图1)指出,原本欧盟计画在2023年1月1日起施行碳边境调整机制过渡期,现延至2023年10月1日起实施,受影响之进口商于过渡期将仅须申报相关产品碳排放量,尚无须向欧盟购买「CBAM凭证」以缴交进口产品碳排放量之费用。虽然实施时间延后,但业界需要注意的是,适用CBAM的产品范围已确定扩大,受影响产业应尽速採取行动及规画各项减碳方案。
图1 勤业众信联合会计师事务所税务部资深会计师洪于婷
洪于婷进一步说明,在对非欧盟产製之进口商品实施CBAM之同时,欧盟也考量此举可能对欧盟製造业过度保护,因而要求CBAM过渡期间的终止日应与逐步取消现行欧盟ETS(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TS)发放予企业的免费碳排放配额之进度同步考量。后续将再就ETS修订结果纳入CBAM法规进行协商。
CBAM之适用范围,将从原本欧盟执委会所提议涵盖之钢铁、水泥、铝、化肥和电力,扩大到氢、特定前驱物、部份间接排放和下游产品,如螺丝、螺栓等类似的钢铁製品。在过渡期结束前,欧盟执委会应评估是否要将适用范围再扩大到其他具有碳排放风险的产品,包含有机化合物和聚合物,目标是在2030年将所有ETS涵盖的商品纳入适用范围。同时,欧盟执委会也应针对间接排放之衡量方法进行评估,并扩大至更多下游产品。
排碳有价 企业经营面临重大考验
此外,有鑑于排碳有价已成为普世价值,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于2022年11月发布碳定价和能源税系列首份报告,提供大众对于能源使用课税及有效碳价的公开参考数据。该报告涵盖了71个国家/管辖区,包含OECD各成员国以及除了沙乌地阿拉伯之外的G20国家,共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及能源使用量之80%。
该报告中指出,为达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各国均于2021年透过碳税或碳排放交易系统加大碳定价实施力道,并增加碳定价覆盖之国家与产业。截至2021年为止,碳价的实施已覆盖40%之温室气体(GHG)总排放量(较2018年之覆盖率为32%高),且在报告中分析的71个国家中,有47个国家的碳价格在2021年皆有所提升。
此外,碳税及碳排放交易中的平均碳价,在2018年至2021年间增加了一倍多,达到每吨二氧化碳当量4欧元,而且,在原本碳价就相对高的国家中,碳价的上升亦更为显著。不过,整体来说各国情况皆有所不同,其仰赖碳价作为减缓气候变迁之政策工具的程度亦有所不同。
OECD在其报告中,亦有提及许多国家除了碳定价策略外,也採用了一系列旨在减缓气候变迁的重要政策,包含:法规制定面、税收奖励以及补贴乾淨、绿色科技等。受影响产业应尽速採取行动,了解内部生产流程所产生之直接及间接碳排量,并及早建立因应CBAM专责小组、评估可能的减碳方案,以及适用各国租税奖励或补贴之可行性。
客户严格检视碳足迹 落实ESG要靠智慧制造
于中国台湾某网路设备大厂担任ESG委员的业界人士指出,除了欧盟的碳税之外,来自客户跟投资法人的压力,也让中国台湾的科技製造业必须加快绿色製造的落实进度,否则将在资本市场与产业竞争中,面临极大的劣势。
在产业竞争方面,有许多大客户已经直接要求产品供应商,必须提供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资料;如果无法提供,就要提供原物料清单(BoM)给客户,由客户来「帮你算」。另一方面,现在客户在下订单之前,也越来越在意供应商是否符合ISO 14064与ISO 14067这两个规范。如果无法提供符合这两个国际标准要求的碳足迹资料,会越来越难接到订单。
ISO 14064与14067是互为表裡的两个碳足迹标准,14064是针对企业组织营运的碳足迹查核,14067则是针对个别产品的碳足迹查核。换句话说,企业必须先做14064,取得公司整体的碳足迹资料后,才能进一步展开到个别产品,完成14067报告。
除了客户的直接要求之外,由于科技业裡面有很多上市柜公司,加上投资法人对于ESG、绿色製造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因此有很多科技业者会定期收到来自投资机构的询问,希望公司配合其ESG调查。这其实也是很现实的压力,因为企业若不配合这些法人机构的调查,在ESG评比上就很难拿到高分,不仅客户会有疑虑,对公司的股价也会有不利影响。
因此,对科技製造业而言,绿色製造已经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要花多少资源、做到什麽程度的问题。一般来说,客户的规模越大,对碳足迹的要求就越细,也越有资源对供应商进行严密的审计。而公司为了配合客户要求,要做的投资也越多。例如该网路设备公司的大客户亚马逊AWS,就要求供应商必须针对每一个产品型号在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提供完整报告。
为达成客户要求,供应商必须投入大量资源来改造生产线,落实智慧製造,如此才有可能收集到每一个製程步骤的耗电量资料,进而评估具体的碳排量。对生产端而言,这是相当大的挑战,因为这不仅需要投入资金,产线升级改造过程中的停线,也是很大的压力。
但藉由落实智慧製造来实现精准的碳足迹查核,是早晚都得做的事情。所以,该网通设备厂接下来兴建的新厂,都将全面导入智慧製造;至于正在运作中的旧厂,则会陆续藉由岁休排程的机会,进行智慧化升级。
减碳将成巨大产业链
除了少数有资源的大厂外,现阶段大多数中国台湾的科技业者,都还停留在碳足迹盘点的阶段,距离进一步提出减少碳足迹的对策,还有一段路要走。但由于减少碳排这个目标本身带有巨大的经济诱因,因此该业界人士预期,未来几年中国台湾科技产业对ESG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甚至会出现「减碳顾问」这个新的产业。
「事实上,很多环安卫领域出身的人,都已经自己出来开公司了。」该业界人士称。因为製程减碳是一个实打实的工作,必须在兼顾产线正常运作与能源使用最佳化之间取得平衡,没有太多纸上谈兵的空间。环安卫背景出身的人,有产业第一线的经验,可以跟生产端的人用同样的语言沟通,其工作内容又一直跟ESG领域息息相关,因此环安卫专业人士转型成减碳顾问,是很自然的演变。
但除了环安卫背景的人才外,减碳产业还需要大量跨领域人才,例如软体领域跟财会领域的专家。因为要落实减碳,必然将涉及大量资料的蒐集、处理,甚至会导入人工智慧(AI)技术来分析产线的能源使用状况,因此,在一支的减碳顾问团队中,软体专家是不可或缺的。
财会专业的需求,则跟政策法规对公司的ESG资讯揭露要求有关。未来上市柜公司跟ESG有关的资讯揭露要求,只会越来越细,例如气候风险财务揭露(TCFD)就要求,企业必须将跟气候变迁有关的风险转化成财务数据,纳入财务报表中。客户跟投资法人需要的种种ESG报表、资讯,也多半需要财务相关的专家协助审视。
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需求,都将让减碳与ESG,变成一个蕴含庞大商机的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