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先导指标,对供给结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补短板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供给产品新陈代谢的加速器,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2022年11月29日,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正式发布《2022中国县域投资竞争力百强研究报告》,研究遵循全面性、客观性、科学性评价原则,从政务服务能力、投资活力、要素吸引能力、基础设施支撑和生态环境五个维度构建赛迪县域投资竞争力评价体系,对全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除市辖区、特区和林区以外的1864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包含394个县级市、1301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投资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估,形成“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县(2022)”榜单。
图1 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县(2022)评价体系
一、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县(2022)
数据来源:赛迪产业大脑 2022.11
二、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县(2022)榜单解析
1.东部区域优势明显,东北地区潜力开始显露
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县(2022)中,东部地区占68席,中部地区占21席,西部地区占6席,东北地区占5席。从位次分布上看,东部地区在排名1-10位中占据9席,具有明显优势。另外,东北地区相较于2021年增加2个席位,分别是延吉市和海城市,分列第92位和97位,表明东北地区潜力开始显露。
图2 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县(2022)区域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赛迪产业大脑 2022.11
2.浙江、江苏、山东领跑,省际分化明显
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表现抢眼,三省上榜县域总数超过百强县半数,分别占27席、21席和10席。隶属于福建、湖南、河南、四川、安徽、湖北、江西、辽宁、广东、河北、吉林、云南的县域上榜数量均在1-6个之间,省际分化明显。
图3 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县(2022)所在省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赛迪产业大脑 2022.11
3.百强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较高水平
2021年,投资竞争力百强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均约为11.1%,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9%),也高于浙江省、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等主要经济大省(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展现出强大竞争力。
图4 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县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与全国及部分省(市)对比
数据来源:赛迪产业大脑 2022.11
4.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县域投资重点
“十四五”时期,各县(市)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抢占转型升级制高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县域重要投资方向。2021年,各省(区、市)重大重点项目库中均有大量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县域,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2021年落户县域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超过20项。反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县域新投向,在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将发挥引领作用。
5.县域新基建投资加快
赛迪顾问预测,2022年中国县域新基建投资将达到1.7万亿元,同比增长7%,并在2024年突破2万亿元,2023-2026年复合增长率为9.2%,2022-2026年累计投资达到10.8万亿元。
图 5 2022-2026年中国县域新基建投资规模与增长预测
数据来源:赛迪产业大脑 2022.11
三、提升县域投资竞争力新方略
赛迪顾问认为,优化县域投资环境,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推进“数字+”赋能、推进要素升级、提升专业功能、提升服务能级,不断打造投资竞争力新⾼地,不断为市场活力充分迸发创造良好环境。
一是推进“数字+”赋能。深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应用,利用“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发展路径,以“数字化+政策扶持”,助力产业突破转型瓶颈,以“智能化+互联网”,助力数字化转型释放强大势能,以“网络化+审查监管”,提升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竞争力。
二是推进要素升级。深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助力技术、能源、创新等要素提档升级,形成独特的、可提高县域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加速县域生态价值转化的数据要素,将数据要素与县域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进行交互、联动、融合,激发出新的数字要素竞争力。
三是提升专业功能。提升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县城的专业特长,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强化产业平台支撑,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发展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形成“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集群。通过产业聚集带动人才聚集,通过人才聚集带动县域转型升级,提高县域投资竞争力。
四是提升公共服务能级。有竞争力的县域投资环境离不开良好的公共服务保障。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加强普惠性和基础性民生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提高公共服务共享水平,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发展,强化各部门之间资源和信息整合,提高部门、区域协同合作能力,推动公共服务创新发展,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健全完善公共服务需求信息智能采集平台、精准匹配平台,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