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第二代集成运算放大器LM301
1967年: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推出 LM101,改善了许多重要问题,使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开始流行。
第二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标志是有源负载替代了集电极电阻,这使得第二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开环增益相对第一代集成运算放大器有极大的提高。
第二代集成运算放大器最早的产品式有现在还在用的LM301。LM301(当时军品型号为LM101)在1967年问世,这是一款除了需要外补偿,其它的特性均与第三代集成运算放大器基本相同。
与μA709相比,LM301的频率补偿要比μA709简单得多。
LM301内部等效电路如图。
LM301内部等效电路
由于在集成运算放大器中,NPN晶体管的性能优于PNP晶体管的性能,在第二代集成运算放大器中还是避免过多的使用PNP晶体管。输出级采用了准互补发射极跟随电路的输出级。PNP晶体管也仅仅用于输入级的共射—共基差分放大电路的共基极差分放大电路。因此LM301内部等效电路要比第三代通用集成运算放大器复杂。
第二代集成运算放大器采用了输入级、中间放大级、输出级的三级放大模式,开环频率特性曲线穿越0dB时会超过180°,也就是说在单位负反馈(跟随器状态下)集成运算放大器将进入不稳定的自激震荡状态。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频率补偿,使集成运算放大器不产生自激振荡。
由于需要外设频率补偿电路,使得电子工程师在设计电路时感到麻烦,为了简化电路设计,消除频率补偿设计的麻烦,从LM741以后的集成运算放大器将频率补偿做在集成运算放大器内部—内补偿方式。
内补偿通用型集成运算放大器
1968年:飞兆半导体(即前文的仙童)公司推出 μA741,与 LM301 相比,μA741内部增加了30pF的频率补偿电容。该产品第二来源众多,迄今仍然在生产使用,它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运算放大器,也是极少数最长寿的IC型号之一。
通用型集成运算放大器是应用最多、价格最便宜的一类集成运算放大器。μA741在1968年问世之后,从外补偿到内补偿整整经历了3年,而从μA702到LM301仅仅用了2年。这类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特点是综合性能一般,但是对于一般应用足够用,成为经典的集成运算放大器。
μA741典型参数为开环增益最小值20 000倍,输入失调电压典型值6mV,输入失调电流典型值200nA,输入偏置电流最大值500nA,输入电阻典型值0.3MΩ。单位增益带宽低于0.5MHz,输出电压摆动速率0.5V/μs。
与非网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摘要:运算放大器来源于电子线路,与电子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1904年,J.A.Fleming发明了真正的真空二极管,1906年,Lee De Forest发明了真空三极管,自此开创了电子技术时代。K2-W型运放是第一批商品化的运放……
摘要:1930年及后来的30年间,美国贝尔实验室利用负反馈技术来改善放大器的性能。这导致了真空管运算放大器的问世,即应用真空管负反馈放大器构成通用的“运算放大器”……
摘要:真空管运算放大器不仅体积大,而且功耗也很大,如M9型真空管运算放大器的最后一级的6L6阳极耗散功率约19W,加上灯丝耗电约6W,6L6上面的损耗可以达到20W以上,正因为如此,一旦有了体积小、耗电低的可替代产品,真空管运算放大器必将寿终正寝。导致真空管运算放大器寿终正寝的的是晶体管和晶体管运算放大器……
摘要:真正让运算放大器从阳春白雪,变为大众均可以应用的基本电子器件得益于通用型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大量生产……
摘要:如果是特殊应用,通用型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性能就显得不够,需要选用特殊性能的集成运算放大器……
摘要:书接上回,还有很多特殊性能的集成运算放大器以及新型集成运算放大器来满足不同应用的特殊需求……
摘要: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往往是说负反馈的优点多,负反馈的缺点却很少提及,顶多就是深度负反馈可能会引起自激振荡。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应用集成运算放大器受到了哪方面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的挑战……
摘要:前面讲了集成运算放大器和深度负反馈引入的优缺点。似乎集成运算放大器并没有什么优势,深度负反馈后也不是那么的理想。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实际应用,恰当选择集成运算放大器和负反馈,集成运算放大器还是极具优势的,这是不容置疑的,除非集成运算放大器和负反馈选择不恰当。那么集成运算放大器都具有哪些优势呢……
摘要:集成运算放大器可以完成“所有的”模拟电路功能,不管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电路,只要是能想到的几乎都能实现……
摘要:在三类城市,集成运算放大器可以以0.8元的零售价买到四运算放大器(LM324),而小信号双极型晶体管的零售价至少要0.2元,电阻的单价也要0.02~0.03元,电容器的单价也要0.1元或更高。这样就可以看到前文曾提到的分立元件构成的电路没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