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69|回复: 0

买个小设备iPhone也能双卡双待 专家:可能导致SIM卡被盗用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1-13 09: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地球人都知道,iPhone和双卡双待无缘。近来,网络却在热炒一种小设备,声称能让iPhone 6也能双卡双待。昨日,记者买了一个叫双享号的设备,看看iPhone双卡双待是否靠谱。在某宝上输入“iPhone双卡双待”瞬间就能找到多款功能类似设备。记者买了一款名为双享号、人气高的设备。拿到产品后,记者看到,说明书上写着该设备由北京某数码公司生产。抠开后盖,就能看到SIM卡插槽,支持mini sim卡(三星系大多用这个大小的SIM卡),通过卡套,也能上Nano sim卡(iPhone 5s以上手机均用Nano小卡)。
                                        上好手机卡,按盒上的蓝牙按钮就可配对。不过,在IOS系统的蓝牙界面中是无法配对成功的,需要在Appstore中下载一个名为双享号的APP,输入盒子中的SIM卡号码,方能注册配对。
配对完毕后,记者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SIM卡装入双享号盒子中,均能连接手机APP拨打电话和发送短信,实现双卡双待。不过,装入中国电信的SIM卡无法正常使用。随后,用iPad尝试,也能正常使用拨打电话。
SIM.jpg
有瑕疵:拨打电话与短信延迟较大
那么,使用中是否给力呢?首先,因为副卡是使用蓝牙连接的手机,记者无法在iPhone自带的拨号界面中使用副卡拨号,必须打开双享号APP才能使用副卡。APP中设置拨号、短信等功能,在拨打电话时,也能调用数字键盘、打开免提通话、实现静音等功能,和iPhone自带的拨号界面差别不大。在使用中,APP拨号后,接通时间较正常手机拨号略长。
最大区别在于接听电话和接收短信。接听电话时,手机并不能弹出接听界面,仅能发出响声与弹出通知页面,必须解锁手机进入APP页面接听电话及挂断来电。
APP中提供了震动设置,但记者多次尝试后仍无法打开来电震动功能,也无法更换副卡来电时的铃声。
接收短信时,在锁屏界面可弹出短信内容预览,读取内容同样需要进入APP中的短信选项才能浏览。该APP短信功能仅能发送文字短信,未提供彩信发送选项。记者用另一部手机向其发送彩信,显示为乱码,无法识别。
最坑爹:接打都按国内漫游收费
在使用中,中国移动客服竟然发来漫游资费的提醒短信。
记者拨打APP提供的400服务热线。热线工作人员证实,是照国内长途漫游的收费标准收费,盒子较小,没有安装定位组件,即使在本地拨打,运营商也无法确认用户位置,所以会按照漫游标准来收费。
该工作人员称,目前移动与联通都推出了多款全国免漫游接听免费套餐,用户只要更改一下套餐即可。另外,他还声称,盒子在境外只要接通Wifi也可通过他们的服务器接打,收费同样按照国内漫游来收取。
记者通过某宝咨询其他类似的产品,多款产品的店家表示的确会按国内漫游收费,仅一款产品明确按照市话收费。
移动相关人士表示,未听说过该类设备,目前移动的确推出过最低38元,包含全国漫游通话时长且接听免费的套餐,即使超出部分收费也在0.2元/分钟左右。
专家分析:依靠网络链接商家服务器
《电脑报》硬件事业部主编马渝曦介绍说,早在两三年前,就出现过通过有线数据接口,实现iPad、iTunch等设备拨打电话的插件,原理和双享号类似,不同的是现在使用蓝牙连接。
马渝曦分析,之所以会出现本地拨打变国内漫游的情况,可能是该设备拨打电话的原理,是将SIM卡信息验证后链接到商家服务器,再接入移动或联通的网络。链接服务器所在地拨打到重庆,自然是按照国内漫游费用收取。即使在国外,同样相当于在国内拨打电话。
不过,这种原理必须依靠网络链接商家的服务器,断网后无法拨打。由于将SIM卡信息上传,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有可能导致SIM卡被复制或盗用。
记者随后将手机Wi-Fi及蜂窝网断开,双享号APP果然无法继续拨号使用。记者通过中国移动网上营业厅打印了当期通话的明细发现,主叫所在地在江苏,即使是拨打10086客服电话,同样收取漫游费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4 下一条

手机版|小黑屋|与非网

GMT+8, 2024-11-25 14:51 , Processed in 0.113852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 On.

ICP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176  苏ICP备14012660号-2   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