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太網路(Ethernet)的發明是靠幕後一群無名工程師的協助;」Bob Metcalfe 一邊深深吸了口香菸,一邊回憶他在1973年5月22日寫給Xerox PARC同事的備忘錄中,所描述的一種現在已經無所不在的網路技術。
當菸霧繚繞在他的頭頂,有些人名與故事逐漸從遙遠的過去浮現;第一個人是史丹佛大學畢業的David Boggs,他是1973年時Metcalfe在PARC時的隔壁實驗室同事。「Boggs在我笨拙地試圖剝掉電纜末端的電線外皮以及焊接連接器時幫了我一把,那剛好是他很擅長的工作。」Metcalfe回憶。
乙太網路的幕後推手之一David Boggs
1976年,上面這兩個男人與另一位同事Tat Lam,共同打造出後來變成乙太網路的首個實驗原型,是透過同軸電纜達到2.94 Mbit/second傳輸速率的一個連結。
3 Mbit/s 乙太網路原型
Lam是一位負責開發點陣式顯示器的類比工程師,與Metcalfe、Boggs同樣在34號大樓的地下室工作,他幫忙為該原型開製作了收發器。後來Tam創立了一家銷售乙太網路收發器的公司,以他的姓名首字母命名為TCL。
Metcalfe吸了一口菸,又想起一個名字──Ron Crane,這是另一個史丹佛畢業生,Metcalfe雇用他加入Xerox 團隊,後來創辦那家將乙太網路推向市場的3Com公司時,又邀請Crane過去擔任硬體設計主管。
「Crane主導設計我們所有早期的乙太網路產品,並與其他許多人共同協助發展IEEE標準;」Metcalfe回憶:「現在對乙太網路有功的工程師名單開始越來越長了…」
David Boggs、Ron Crane與Robert Metcalfe
的確,有無數工程師透過標準組織,協助推動不同種類的乙太網路技術進入產品與市場;但這一切始於PC問世之前,PARC聘用Metcalfe開發一種能將該公司的Alto微電腦產品連成網路的方法,而當時他是取代先前一位工程師Charles Simonyi的位子,
「當我加入PARC,Simonyi轉向負責開發一種文字編輯器軟體,後來演變成微軟(Microsoft)的 WORD應用程式,他也因此變成億萬富翁,還曾經上太空造訪國際太空站兩次。」Metcalfe又長長地吸了一口菸。
在1973年寫的備忘錄中,Metcalfe列出對乙太網路的想法,他構想出夏威夷大學Aloha網路的變形,並以其做為哈佛博士論文的一部分研究。Metcalfe的研究成果有兩大創新,一是以資料碰撞(data collisions)將干擾最小化的演算法,其二是能在任何介質、甚至是神祕的「乙太(Ether)」運作的靈活性,後來他也用「乙太」來為該技術命名。
1973年在PARC工作的Bob Metcalfe
乙太網路技術在IEEE標準組織中,與包括IBM、甚至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等同樣試圖定義自家網路標準的大廠有多場戰鬥,在市場上也與其他網路技術鬥爭;最後,Metcalfe的概念成為區域網路(LAN)的基礎。
Metcalfe認為,乙太網路的勝利有部分源於「我們所付出的誠意」,那與其他廠商提案動機是保護自家傳統業務大不相同。而也許更重要的是:「乙太網路了解自己在通訊層中扮演的角色,只定義第一層與第二層協議,並沒有想要做更多;也因為如此,它比其他競爭技術簡單、成本也較低。」
乙太網路最終被採用為Wi-Fi以及一系列網路技術的基礎,應用領域從工業控制、到在光通訊核心網路中取代Sonet,傳輸速率範圍從3 Mbits/s 至 100 Gbits/s。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IDC的統計,在2011年,全球乙太網路連結出貨量為12億埠,其中有8億埠是無線通訊應用。
「現在的“乙太網路”與相同技術 CSMA/CD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載波偵測與多重存取)其實相去甚遠,甚至已經不在其範圍內;但這個名字被用來展現更大的想法。」Metcalfe表示:「它可能是封包格式或者是符合官方標準、競爭激烈的商業模式,並具備向後相容能力──我認為這是今日人們對乙太網路的定義。」
Metcalfe在去年接下一個新任務,擔任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創新教授(Professor of Innovation)」,他表示:「我的任務是讓奧斯汀變成另一個更厲害的矽谷,計畫的核心是一所工程學院,我在那裡於協助工程師創業;如果你有興趣開公司,我會告訴你該怎麼做。」
當被問到是否有任何他認為具未來潛力的無名新人工程師時,Metcalfe吸了最後一口菸,僅表示:「就算有很多人會潑他們冷水,我會為他們每一個人加油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