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71|回复: 0

[经验] STM32和51主要有哪些区别?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12-18 17: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在大家平常的生活中,单片机会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的电子产品都会有单片机的身影。


单片机(Single-Chip Microcomputer)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是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多种I/O口和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等功能(可能还包括显示驱动电路、脉宽调制电路、模拟多路转换器、A/D转换器等电路)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的一个小而完善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在工业控制领域广泛应用。


小白初步学习最常用的是51单片机和STM32单片机,下面小橙同学就从多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两者的不同之处。


4.png

51单片机


51单片机是对所有兼容Intel8051指令系统的单片机的统称。该系列单片机的始祖是Intel的8004单片机,后来随着Flash rom技术的发展,8004单片机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成为应用最广泛的8位单片机之一,其代表型号是ATMEL公司的AT89系列,它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控系统之中。很多公司都有51系列的兼容机型推出,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占有大量市场。51单片机是基础入门的一个单片机,还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51单片机的优点


(1)51单片机从底层的硬件到上层的软件有一套完整的安位操作系统,称为“位处理器”,处理对象是位(bit),而不是字节或字。51单片机不但能对片内某些特殊功能寄存器进行位处理操作,比如传送、置位、清零、测试等操作,还可以进行位的逻辑运算;

(2)51单片机在其片内的RAM区间还开辟了一个双重功能的地址区间,给学习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3)51单片机也有乘法和除法指令,给开发和学习带来了方便。


51单片机的缺点


(1)51单片机的AD和EEPROM等功能如果想要使用的话,都需要进行扩展,这无疑增大了硬件和软件的负担;

(2)51单片机的IO引脚使用相对于别的单片机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其高电平时没有输出能力,是51系列单片机最大的不足之处;

(3)51单片机的运行速度还是比较慢的,特别是用到双数据指针的时候,速度真的是慢;

(4)51单片机的保护机制不完善,保护能力差,如果大家在学习时操作不正确,很容易就会引起芯片的损坏。


51单片机的应用范围

51单片机因为其性能和某些原因的限制,目前使用最多的场合是在教学、个人学习和对要求性能不高的场合使用,使用最多的型号是8051和80C51。



5.png

STM32单片机


STM32系列专为要求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嵌入式应用设计的ARM Cortex-M0,M0+,M3,M4和M7内核。按内核架构分为不同产品:

主流产品(STM32F0、STM32F1、STM32F3)、超低功耗产品(STM32L0、STM32L1、STM32L4、STM32L4+)、高性能产品(STM32F2、STM32F4、STM32F7、STM32H7)。


因为STM32单片机的一些特点,比如结构简单、易用工具,在加上其强大的功能,使其应用在很多的方面。


STM32单片机的优点


(1)外设:具有一流的外设,比如1us的双12位ADC,4Mb/s的UART,18Mb/s的SPI以及18MHZ的IO翻转速度;
(2)集成度:在复位电路、低电压检测、调压器、精确的RC振荡器方面都有很大的集成度;
(3)调试模式:串行调试(SWD)和JTAG接口,最多高达112个快速IO端口,以及最多可达12个定时器,最多可达12个通信接口;
(4)兼容5V的IO管脚;优异的安全时钟模式、带唤醒功能的低功耗模式、内部RC振荡器、内嵌复位电路


STM32单片机的应用范围

STM32单片机则是ST(意法半导体)公司使用arm公司的cortex-M3为核心生产的32bit系列的单片机,他的内部资源(寄存器和外设功能)较8051、AVR和PIC都要多的多,基本上接近于计算机的CPU了,适用于手机、路由器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4 下一条



手机版|小黑屋|与非网

GMT+8, 2024-11-23 02:46 , Processed in 0.114848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 On.

ICP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176  苏ICP备14012660号-2   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