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53|回复: 1

金融危机影响国内车市 应该冷静对待(转)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1-1 21: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有悲欢离合,天月有阴晴圆缺,车业必有上下沉浮。只是中国车业侥幸地遇到了难逢的市场良辰,高歌猛进了整十年,给人一种错觉以为从此中国车业就是全球车业的世外桃源,行业红利可以象变魔术般地源源吐出,取之不尽。于是,干车和不干车的企都纷纷涌入汽车行当,造出一台空前绝后的自主品牌民歌大联唱、洋曲中唱、混声合唱和洋歌独唱的盛场。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看,汽车业是搭载在其他平台上放光发亮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有其非常脆弱不稳的一面。在进入到市场经济阶段,中国车业绑定到靠消费拉动的模式,这样社会消费发展形态拿捏住中国车业的命门。
    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海啸从金融业祸害到实体经济,对伤痕累累的美国汽车业再撒了把盐。本来美国车市盛衰与别国无干,美国车业无非是日系车不停蚕食美系车的地盘,中国车业依旧风景这边独好。但是这次金融海啸撼动了美国高消费的“底盘”,牵连到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消费不振,显著影响到对外贸易依存度较大的中国经济发展。赶巧碰到中国经济的“内疾”迸发,股市坐上“过山车”下冲,房市萎靡,油价“赶英超美”,有些城市琢磨对车限行限购,一切不利于汽车消费的因素集中堆积,而有利于汽车消费的利好隐匿不露。准备弹冠相庆指望中国汽车今年突破千万辆大关“超日赶美”成了悬念。一些车企开始停产或减产不啻成为理智的举措。曾几何时,车企普遍苦恼的是产能扩张老赶不上汽车消费的增速,甚至现时依然有数家企业在继续攻城略地,扩大产能。很少有人想到如何过冬并保存实力,不要死在回暖化冻之前。
  同在一个中国车市屋檐下觅食的车企仍苦乐不均,主流合资企业一如既往要做大做强,尤其来自美国、日本的车企在本国市场日渐萎缩和全球份额增涨匮力时,更需要在新兴市场弥补回时来,不管本国车市如何下滑,依然要着力在中国市场步步为营。因此,我们看到主流合资企业在国产化配套上采取务实进取的步骤,进而在本地化研发上做不同深浅的尝试,同时也在做出口基地的试探,价格策略更加弹性灵活,引进产品与同步改造产品并举,最终力图在中国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学会理解本土市场和灵活调整经营策略的跨国汽车公司将在中国汽车产业格局中变得更加咄咄逼人。但是,跨国汽车公司在华业务发展中本身出现两极分化,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弱者最终就象曾在美国市场溃退的数家欧洲车企的结局那样。
  原先靠在合资企业丢剩的低端市场起家并且采用合资企业不屑采用的低价策略的本土自主品牌车企,借助难逢的市场上升气流得以风生水起。而目前本土车企赖以生存发展的相对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这就是为何本土车企前些年狂飙提速后开始减速和市场份额始终徘徊不前的原因。显然,目前主流合资企业可以抛出供市场排雷用的牺牲产品,价位逼近本土车企产品,甚至灵活启动双品牌策略,以低克低,或者炮制一个非中非洋的新品牌和产品来斗价;通过改造一个本土化适应性的系列产品用以降低成本、扩大销量。一些跨国公司通过滚打摸爬很快学会本土化运作,而本土车企因体制和思维等多种因素尚未变得国际化,在中国市场角逐中合资企业阵营与本土企业阵营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
    原先本土车企抱有一个本能的驱动和期盼,在本土市场一时难以与合资企业硬拼时,可以“突围”到国际市场寻找发展空间,其思维逻辑就是简单地推定中国产品有成本比较优势,在海外市场可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有关部门似乎也赞许有加,认为此举可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做贡献,能为机电产品出口业绩榜上增光添彩。但是,抱有机会主义色彩和散兵游勇状的无序出口,本土车企之间的内战外斗,为了政绩或形象宣传需要的出口,尚未达到出口要求的品质标准就敢贸然闯海外市场,有的企业只要出口数字业绩,出口售后服务不成体系,严重透支中国车企和产品的国际形象,自断后路。有关部门很难为四处往海外突围的车企提供海外市场政治、法律、习俗文化上的全面信息服务和海外政经渠道疏通,以及整肃出口秩序和海外投资的协调管理。本土车企的海外市场专业经营人材的匮乏使得海外业务难以得到稳步的推进,甚至选择海外合作者不当引来烦扰的商业后遗症。
 鉴于许多本土车企羽翼未丰便轻举妄动,或者粮草未备兵马先行,试图通过突围到海外市场来逃避本土市场上的窘境,这种思维逻辑本身值得反思。中国市场本身已经成为开放型的国际竞争市场,本土车企的能耐和实力积蓄首先应在本土市场得到充分体现,本土车企如果在市场主场不能与合资企业正面搏杀,达到势均力敌的业绩,就不可能在任何有分量的海外客场市场站住脚,任何跨国巨头本身起码应是本国市场的领先强者。
  目前受到金融海啸的祸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或多或少受到牵连,间接影响到车市稳定,给中国汽车出口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本土车企在内销上的冲势减弱,内外市场不利环境的双面夹击让本土车企提前进入到寒冬季节,一旦本土车企的低价牌没得打了,或者由于老是靠低价度日,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代价,则会加速车企步入衰亡。市场竞争的“净化”作用开始显灵,严峻的市场环境让鱼龙更难以混杂,即将从末尾逼迫本土企业的退市。问题是几大主要的本土车企如何在困境中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劲头。
  如果说八年前众多对车趋之若鹜的懵懂消费者与那时的自主品牌产品相匹配,现在购车者的成熟度已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可惧的是也许超过了本土车企的技术与品质的成熟度,就很难获得新一代消费者的认可。不可否认,当初相当数量本土车企取得市场的长足进步是基于消费者进化程度的初始化,也是以透支消费者的信任为代价的。另有一些本企业的产品开发流程、工程开发和工艺管理等各环节都有急功近利的做法,造成对产品品质缺陷隐患,在日后长期使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积越多,对品质投入上的亏欠和对消费者信任透支终将会以往后的市场报应作为代价,前债后还,投入守恒,在品牌和品质上的提升并没有捷径可走。
  好在中国车市只是放慢了以往狂奔的步子,将要进入慢跑阶段,这足以引起全球汽车业的羡慕和看好。慢下来也好,客观上可以迫使留存下来的车企必须完成第二次“创业”,做到立足品质,放眼品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金融危机影响国内车市 应该冷静对待(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手机版|小黑屋|与非网

GMT+8, 2025-1-10 21:45 , Processed in 0.122986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 On.

ICP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176  苏ICP备14012660号-2   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